风雨中的小树苗 发表于 2022-7-29 17:59:05

大黄鱼真鲷虹彩病毒病肆虐,如何防控?

在福建宁德、浙江宁波等海域,每年的6~10月份,海水温度在23~28℃之间,正处于真鲷虹彩病毒病的暴发时期,该病可引起大黄鱼大量死亡,实际养殖过程中死亡率甚至可高达80%,对养殖生产造成了极大危害,是每年大黄鱼养殖最艰难的时期。本文为大家介绍大黄鱼真鲷虹彩病毒病的病原、流行特点、发病症状和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处理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https://img.shuichanq.com/pic/20220729/165908858005435_1.png
图1宁德地区大黄鱼养殖鱼排



真鲷虹彩病毒

真鲷虹彩病毒(red sea bream iridovirus,RSIV)属虹彩病毒科,肿大细胞病毒属,有囊膜,核衣壳为二十面体,直径200~260nm,病毒核酸为双链线状DNA。该病毒首次被发现于1990年的日本某真鲷养殖场,发病后死亡率高达37.9%,造成严重损失,目前已证实该病毒也可以感染黑鲷、石斑鱼、五条鰤、大黄鱼、花鲈等多种鱼类。



流行特点

真鲷虹彩病毒病主要是水平传播,通过水平途径在水体、饵料和鱼体间进行传播和感染。主要危害幼鱼,从体长5cm的小苗、到体重700g左右的1龄鱼均易感,且感染后日死亡量最高可达3%~5%,2龄或3龄鱼很少发病。水温22.5~25.5℃为发病最高峰,水温降至18℃以下,可自然停止发病,但根据鱼体质不同略有区别,体质弱的鱼也可能在略低或略高的温度被感染。宁德三都澳海域今年在水温21℃时就已经检出该病毒,至7月18日部分海域水温已经达到28℃,该病依旧高发。



发病症状

大黄鱼真鲷虹彩病毒主要检出部位是肝、脾、肾和鳃,脑和眼则检测不出病毒。其发病情况一般分为两种,表现出的症状也不尽相同。



1、急性发病

鱼体迅速消瘦,吃料减少,死亡量骤增,呈现快速增长。病鱼无明显白鳃、白肝,只有轻微贫血症状。解剖见脾脏无明显发黑,肾脏也没有明显肿大的现象。
https://img.shuichanq.com/pic/20220729/1659088597386923_837.png
图2急性发病的大黄鱼



2、慢性发病

鱼体缓慢消瘦,体色变黑,吃料减少,停料或减料后死亡量始终不下降,投喂抗生素后死亡量增加。病鱼出现明显的白鳃、白肝,鱼体苍白贫血,昏睡无力,死亡后一段时间才会上浮。
https://img.shuichanq.com/pic/20220729/1659088613859336_809.png
图3慢性发病的鱼贫血,白鳃、白肝
https://img.shuichanq.com/pic/20220729/165908863183181_334.png
图4慢性发病的鱼脾脏发黑、肾脏肿大



发病规律

根据对发病鱼排进行调查后的初步统计结果发现,发病鱼排有以下两种情况:



1、长期吃不上料,鱼体消瘦。一般是3月底苗种下排后,首先发生盾纤毛虫病,导致鱼吃料差。4~5月份,假单胞菌病多发,感染后体质下降,6月份肥满度差的鱼抵抗力低下,发生刺激隐核虫病,再一次影响吃料。至7月份,水温合适后,免疫力低下的鱼就容易感染真鲷虹彩病毒。这一系列过程环环相扣,养殖过程中问题频发,最终导致真鲷虹彩病毒病暴发。



2、长期高负荷投喂,内脏负担重,机能严重受损,一般这种情况下解剖可见有严重的脂肪肝、肝肿大、肠炎等问题。



预防方法

体质弱的时候建议长期内服“营养快线”+“LY-生命素”,做好营养保健工作。高温吃料多的时候就是发病高峰期的时候,因此投喂饲料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应适当降低,同时添加优质鱼粉、鱼油、虾青素等降低内脏负担。持续投喂时,内服“三黄散”+“肝胆易康”清热泻火,保肝防病。



处理方案

如确诊是真鲷虹彩病毒病,请勿内服抗菌药等,防止死亡量暴发增长。建议先停料一周,死亡量稳定后逐步控料投喂。


来源:利洋水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黄鱼真鲷虹彩病毒病肆虐,如何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