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常识

[复制链接]
查看693 | 回复0 | 2021-5-18 16: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IHHN的病原
该病的病原为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简称“IHHNV”),在分类上属于细小病毒科、对虾浓核病毒属。病毒无囊膜,呈二十面体状,颗粒大小20~22纳米,病毒基因组核酸类型为DNA。

二、IHHN的流行特点



易感品种包括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和南美蓝对虾。

IHHNV可感染对虾卵、幼体、仔虾、稚体和成虾各生长阶段。
感染该病毒或发病后存活下来的南美白对虾和南美蓝对虾可终生携带病毒,并通过亲虾传给后代,还会通过互相残食或污染病毒的水体感染其他个体。携带病毒的亲虾产的卵通常不能发育和孵化,能孵化出的无节幼体具有较高的感染率。
三、IHHN的临床症状



被IHHNV感染的南美白对虾幼虾可出现矮小残缺综合症,患病稚虾额角弯曲或变形,触角鞭毛皱曲,体表粗糙,出现“大头”或其他表皮畸形(图1)。患病群体中个体间大小差别很大,生长速度各异,体型比正常对虾小很多,俗称侏儒虾。
1621327900512583_830.png
图1.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病虾的临床症状(Lightner,1996)
该病毒可引起南美蓝对虾稚虾急性大量死亡,但成虾感染后死亡率相对较低。急性感染状态的南美蓝对虾稚虾摄食明显减少,病虾在养殖池内缓慢游动至水面,保持静止不动,接着向后翻转,腹部朝上缓慢沉到池底。出现这种行为的病虾在几个小时内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直到体力不支或被其他健康个体攻击和残食。
四、我国养殖对虾中IHHN的危害特点


近年来,通过普及科学防病知识和实施对虾疫病有效防控措施,我国养殖对虾IHHN感染率呈现降低趋势,但对虾养殖中因育苗期IHHNV感染出现死苗、出苗率低的情况仍然存在,特别是该病原与虾肝肠胞虫、偷死野田村病毒等共同感染引起养殖对虾生长迟滞,导致养殖失败的案例在沿海省市仍较为普遍,给当地养殖企业和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

五、有关IHHN的其他背景知识


IHHN作为11种严重危害全球对虾养殖的疾病之一,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水生动物疾病诊断手册》收录,因此,IHHNV是全球对虾贸易中被各国严格检疫的重要病原。IHHN也被我国《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收录,是一种水生动物二类疫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要求,一旦发生IHHN疫情,感染IHHNV的对虾是需要进行及时扑杀和销毁处理的。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