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机来了?太阳鱼“入侵”四川 会是下一个罗非鱼还是小龙虾?

[复制链接]
查看8598 | 回复0 | 2021-6-12 09: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最近几天,一种鱼在网上火热了起来,它就是原产于美国的淡水鱼——太阳鱼。



有垂钓自媒体发文称,近日一位来自成都的钓友在水库垂钓时,钓获了大量太阳鱼,并且个头还不小。文章同时称,太阳鱼来势汹汹,已在四川多地被发现。这种鱼在去年8月份的时候,就传出了“入侵”我国长江流域的消息,最近又在四川的水库里冒出来头。



太阳鱼原产于美国南部及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水域中,在国内属于外来物种。太阳鱼为何会突然出现?会不会对当地生态构成破坏?若数量骤增该如何应对?据介绍其可作“餐桌上的一道美食”,那允许或鼓励捕捞食用吗?



从事渔政管理相关工作30余年的四川省水产局渔政处处长张志英介绍,目前,川内确有太阳鱼出现,不过数量并不算庞大,暂不会泛滥成灾。“在未来十年的禁渔期内,我们也会加大包括外来物种在内的各类水生物种群的监测评估工作。”
1623460142164702_357.png
01

太阳鱼是一种肉质良好的淡水鱼类



“太阳鱼原产于北美,从加拿大的安大略、魁北克省南部至美国大湖水系以及全美国南方多个州及墨西哥北部的河川、湖泊等水域里均有分布,约有30种。”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介绍,太阳鱼主食浮游动物及水生昆虫,也吃水生植物、小杂鱼和小型软体动物。



此外,太阳鱼不仅食性杂,这种鱼类的适应性广,群体产量高,能自然繁殖。“太阳鱼属温水性小体型鱼类,生长适温范围大,可在1℃~38℃水温状态下生活,水温2℃仍能在自然环境下安全越冬。在我国南方地区,这种鱼类完全能自然越冬。”赵力说。



此次相关自媒体发文称,太阳鱼来势汹汹,已在四川多地被发现。其实早在2019年9月24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在四川省大竹县乌木滩水库进行水生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时,就在乌木滩水库采集到9尾鱼类标本,形态疑似太阳鱼,后经物种鉴定为蓝太阳鱼,隶属于鲈形目、棘臀鱼科、太阳鱼属。



根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此前调查显示,蓝太阳鱼体色鲜艳,最初是作为观赏和垂钓鱼类引入我国,在乌木滩水库的出现或许是逃逸到野外的个体。该物种在乌木滩水库大量繁殖后,会对土著鱼类造成严重威胁。



那么面对太阳鱼入侵后繁殖速度快,是否可考虑捕捉食用,以减少其对本土鱼种构成的生态压力?或许有部分人开始想:要想吃,关键是其好不好吃。对此,有网友称,太阳鱼肉质细嫩鲜美。赵力说,太阳鱼是一种肉质良好的淡水鱼类,相关部门可考虑允许或鼓励捕捞食用太阳鱼。



从事渔政管理相关工作30余年的四川省水产局渔政处处长张志英介绍,目前,四川确有太阳鱼出现,不过数量并不算庞大,暂不会泛滥成灾。“在未来十年的禁渔期内,我们也会加大包括外来物种在内的各类水生物种群的监测评估工作。”



02

四川本土鳑鲏鱼类或被太阳鱼取代



目前,太阳鱼不仅在我国部分地区繁殖,在日本也成了当地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了应对太阳鱼的入侵,日本志贺县官员曾展开“钓鱼、吃鱼”活动,鼓励人们钓到太阳鱼后不要放生,而是把它们吃掉。志贺县官方网站上还介绍如何将太阳鱼切片,还有炸鱼食谱等食用指南。



据资料显示,太阳鱼由日本明仁天皇50年前从美国引进到日本。“1960年,还是皇太子的他访问美国,芝加哥市长向他赠送太阳鱼作为礼物。这种鱼在美国是一种普通的可食用鱼类,还是伊利诺伊州的州鱼。在其品尝之后,他发现这种鱼味道鲜美,便在回国后转送给日本一个渔业研究所,希望能够繁育成功,为日本民众增加食物,为餐桌上增添新的美味。”赵力说。



据了解,该日本渔业研究所精心培育带回的新鱼种,并于1963至1964年向当地官员转送了1400条太阳鱼,在日本最大的湖泊——琵琶湖进一步繁育。不料,这竟然导致一场生态灾难。这些生存能力极强的鱼种迅速繁殖,到2000年已经遍及日本大大小小的湖泊河流,甚至连东京皇宫护城河都成了它们的“地盘”。



“此前,太阳鱼疯狂地吞噬日本当地鱼类和其他水生物种,已经把日本珍贵的鳑鲏鱼逼上了‘绝路’。”赵力认为,对四川来说,它们威胁最大的也是四川本土的鳑鲏鱼类。



据介绍,鳑鲏是鲤形目鲤科鳑鲏亚科所属鱼类的通称,是杂食性鱼类,栖息在缓慢流动或静止的水域,依靠淡水河蚌繁殖,活动范围小,寿命短。“鳑鲏大多数种类栖息于淡水湖泊底层、河流浅水区,少数种类生活于清澈多石的溪流中。它们平时生活于静水水体,水草茂盛的环境中,喜群游。它们的食物和栖息环境正好与太阳鱼吻合。而太阳鱼的体型远大于鳑鲏鱼,且会吃其幼鱼,对鳑鲏鱼在野外环境中生存构成了明显的竞争力。”他说。
03

会是下一个小龙虾或罗非鱼吗?



目前在我国很多泛滥的水产品种在当初都是作为养殖优质品种引进的,只是在养殖过程中不注重生物安全问题而造成逃逸、人为放生等现象的发生,进而导致了泛滥,比如在南方地区泛滥严重的巴西龟、罗非鱼以及清道夫等等。



太阳鱼被引入国内也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但是这条鱼一直发展得不温不火,养殖规模也都不大。目前在我国养殖面积最大的是有“淡水鱼之都”称号的佛山,佛山养殖太阳鱼规模相对稳定,消费市场也多数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价格比较平稳。



从外貌特征上来看,罗非鱼和太阳鱼非常相似,以至于不少人除此见到时难以将它们区分开来。同样是作为经济型鱼种被引入国内的淡水鱼,罗非鱼和太阳鱼也有着近乎相同的“人生轨迹”。



罗非鱼俗名非洲鲫、福寿鱼,属于鲷科热带鱼类,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引进推广大量养殖,现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一些南方地区,并且罗非鱼在国内的养殖规模巨大,但主要销往国外,以一些欧美国家为主。



相比于国内的淡水鱼,罗非鱼没有肌间刺,肉质也还算不错,同时富含较高的营养价值,因此在推向市场后便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和认可,在早期罗非鱼的供应却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以致于罗非鱼这种外来鱼种直接被吃到了需要人工养殖。



一边是需要人工养殖,一边是自然水域中“泛滥成灾”,罗非鱼的处境为何如此尴尬?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罗非鱼就被作为经济性鱼种被引入国内,在国内发展的时间长达40年之久。2019年全球罗非鱼的产量为651.3万吨,其中中国罗非鱼产量则高达180.2万吨,并且这个数量仍在逐年倍增中。



在进入国内初期,罗非鱼的确受到了国人们的追捧,同时也迎来了它的“人生巅峰”,然而在罗非鱼进入自然水域后,不少人却发现它们“什么都吃”,不管是藻类、鱼虾、鱼卵,还是一些生活垃圾、腐食等,都会被它们统统吞下,以至于到了后面,罗非鱼被挂上了“垃圾鱼”的称号,那些生活在自然水域中的罗非鱼,便开始不受大家待见了。



就目前而言,市场上供给的罗非鱼主要都来自于专业养殖场,除了那些在优良环境中长大的罗非鱼会被人带走外,城市街头或一些河道中的罗非鱼,基本上都无人食用。
据了解,国内养殖的罗非鱼主要以出口为主,国内消耗率仍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在市场需求的面前,品质也是极为关键的,或许这就是造就罗非鱼一边不够吃,需要人工养殖,一边又在自然水域中“泛滥成灾”的尴尬局面吧。



同样的,小龙虾当年经日本传入我国,原本只是小规模养殖用作动物饲料,但它出奇的繁殖能力超出了可控范围,经过数十年的变迁,小龙虾的足迹已经遍布全国各地。



农村的朋友都知道,小龙虾有打洞的习惯,经常会给水田的堤坝造成损坏,面对生命力顽强的小龙虾,所有人都一筹莫展。



不知道是哪位吃货前辈,无意中发现小龙虾肉质鲜美,从此,小龙虾就成了盘中餐厅。



随着吃虾的人越来越多,野生的小龙虾已经难觅踪影,现在市面上的小龙虾绝大部分都是人工养殖。



至于四川的太阳鱼,会不会成为第二个罗非鱼或小龙虾?



光靠吃,可能还不能解决问题。



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所长杜军表示,吃解决不了问题,需要专业的捕捞队进行针对性捕捞才能控制数量。



外来物种的传入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人为引进;二是随交通工具或者国际游客带入;三是自然扩散。排除自然因素,守好国门,无疑是实现国门生物安全的有力屏障。



海关总署官网显示,今年一季度海关在邮件、快件、旅客携带物渠道截获外来物种710种、1749批次,平均每天截获约190种次有害生物。



虽然数据显示海关截获外来物种次数大幅增加,有效维护了国门生物安全,但非法引入外来物种的情况依然严峻。生态环境部此前发布的《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当前全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一系列数字背后蕴藏的危险隐患是: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生态环境、危害人类健康、侵害生物安全。



把一些物种拦在国门外最好。如果已经进入国内,也不意味着一定会成入侵物种。中科院动物所博士、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张劲硕表示,最终的评判标准要看其是否造成了经济影响,或是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造成直接危害。



尽管目前太阳鱼在我国还未构成较大威胁,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在我们关心这种鱼能不能吃、好不好吃的同时,更要关注身边物种和环境的变化。



内容来源:

《四川遭太阳鱼“入侵”?网友:菜单已经准备好了》

《贪吃凶猛的太阳鱼“入侵”四川?专家:暂不会成灾》

《太阳鱼入侵四川,吃光噻?还真不容易吃光噻!》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