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过程中仔蟹培育过程的成活率低这是公认的,怎样有效避免这个问题?

[复制链接]
查看712 | 回复0 | 2021-7-4 15: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62538447686111_647.jpg
河蟹养殖过程中的一个技术难点就是仔蟹培育过程的成活率低,通常情况下成活率在30%左右,培育经验不足的养殖户获得的成活率只有5%~10%。



所以在蟹苗培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蟹苗的生态习性去饲养,从而获得较高的成活率。



一、培育原则



1.池塘环境



要为河蟹提供一个清水、浅水、水草多、无敌害、符合蟹种生产要求的池塘环境(图3-3)。



河蟹只有在浅水条件下才能蜕壳,通常情况下控制水位在10~30厘米,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成活率。



但是在浅水情况下蜕壳又易受紫外线杀伤,所以在仔蟹培育阶段必须种植或放养大量水生维管束植物作为荫蔽物和附着物,最好的是种植水葫芦,既可附着,又可荫蔽,也是河蟹良好的饵料,能提高蟹苗的成活率。



图3-3 扣蟹池
1625384476888778_532.png
2.提供下塘最佳适口饵料



刚刚下塘的蟹苗最容易因缺乏鲜活、高质量的适合饵料而导致死亡。



如果采用人工饵料,往往因投饵不均易散失而污染水质,而且配制全价饵料非常不容易,其适合性差,蟹苗吃食不均匀,造成蟹苗生长发育快慢不一,变态不同步,易出现自相残杀现象,影响蟹苗成活率。



水蚤是小型浮游甲壳类,在池塘内分布均匀,新鲜适口,营养价值高,其游动速度慢,蟹苗容易捕食,是蟹苗下塘时的最佳适口饵料。



因此,蟹苗下塘时要使池水中的水蚤达到高峰期。



3.建立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



池塘内只放养蟹种,其水体、饵料得不到充分利用,而且养蟹池大量投饵后水质容易变肥且混浊,若池内没有种植水生植物作为栖息和蜕壳场所,则非常不利于蟹种栖居、蜕壳和生长。



在蟹种池内种植水生经济作物(如水稻田、水蕹菜、菱等)和饲养一些滤食性鱼类(如花白鲢等),可以做到蟹稻、蟹和水生蔬菜共生或蟹、鱼混养。



河蟹的粪便、残饵肥水,水生植物和滤食性鱼类利用水中的营养盐类和浮游生物,不仅促进了水生植物和鱼类生长,而且使池水转清,也有利于蟹种生长。



同时,水生植物既为蟹种提供新鲜适口的植物性饵料,又为蟹种提供栖居、蜕壳的良好环境,它们互利共生,形成一个水底、水中、水面结合的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



4.控制蟹种生长,防止产生小绿蟹



池塘水体小、水浅以及静水环境,在高温阶段水温往往会超过30℃以上。



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易造成水温过高,幼体新陈代谢强,摄食量高,幼蟹容易因摄食过多的动物性饵料而造成营养过剩,引起性早熟。



所以,在高温阶段应以植物性饵料为主,控制其生长,防止产生小绿蟹。



二、饲料投喂



1.投喂方法



蟹种培育过程中,根据蟹种的生长规律和生态要求,可以分为3个阶段。



投喂的饵料种类可以分为天然饵料(如浮游生物、水生植物和底栖生物等)、人工饵料(如菜籽饼、豆饼和南瓜等)、配合饲料。



(1)第一阶段主要是用精料投喂时期。时间在6月初至7月初,即芒种至小暑期间。



此时水温适宜、水质清新,投喂的配合饲料质量要高,饲料的粗蛋白质含量为40%,其中动物性蛋白质占60%,日投喂量为蟹体总重的7%~9%。



在这期间经过二次蜕壳,蟹种的规格从2万只/千克长至3000只/千克左右。



(2)第二阶段是控制时期。时间在7月8日至9月8日,即小暑至白露期间。



此时正值高温季节,为防止蟹性早熟,投喂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其粗蛋白质含量为32%,其中植物性蛋白质占80%~90%,日投喂量为蟹体总重的5%~8%。



这期间经过一次蜕壳,蟹种的规格从3000只/千克长至约1000只/千克。



(3)第三阶段是促生长时期。时间在9月8日至12月8日,即白露至大雪期间。



此时水温适宜,配合饲料的粗蛋白质提高到38%,其中动物性蛋白质占20%,日投喂量为蟹体总重的3%~5%。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