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鱼出现问题了我们应该怎样思考一步步辨别鱼病并针对用药?

    [复制链接]
查看24016 | 回复0 | 2021-7-14 11: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徐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在多种鱼的混养池塘,仅是草鱼得病,首先应怀疑是“草鱼三病”(赤皮、烂鳃、肠炎);



如果仅是鲢鱼狂游、蹿跳,则可能是白鲢疯狂病;如果仅是鲢、鲫鱼得病,应怀疑是鲢鱼出血病;



如果池中鱼类均得病,而且没有一定次序,可能是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病;如果各种混养鱼类按照鲢、草、鲤、鲫鱼顺序先后全部死亡,应考虑泛池的可能性。



怀疑泛池时,还应调查放养密度、施肥情况、天气变化和鱼死前“浮头”情况。



2)草鱼赤皮病。鳞片脱落,局部出血发红。



3)鲢鱼打印病。在鱼腹部两侧或一侧有圆形红色腐烂斑块,像盖过的印章。



4)如果鱼体发黑,背部肌肉发红,鳍基充血,肛门红肿,剥皮可见肌肉出血,可能是患有病毒性出血病或肠炎病。



5)一般细菌性鱼病。常常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症状,如出血、发炎、脓肿、腐烂、蛀鳍等;



而寄生虫病,常表现出黏液分泌增多、发白、有点状或块状的胞囊等症状。



6)有些肉眼看不见的小型病原体,则需要根据所表现出的症状来判断,如车轮虫、鱼波豆虫、斜管虫、三代虫等,一般会引起鱼体分泌大量黏液,或者头、嘴及鳍条末端腐烂,但鳍条基部一般无充血现象。
7)如果鱼在池中狂游或蹿跳,可能是有寄生虫。



8)如有鱼的角膜混浊,有白内障时,很可能是复口吸虫病。



9)检查鳃丝是否正常。



如鳃丝腐烂发白带黄色,尖端软骨外露,并沾有污泥和黏液,多为烂鳃病;鳃丝末端挂着似蝇蛆一样的白色小虫,常常是寄生了中华鳋。



10)鳃部分泌大量的黏液,则可能是患有鳃隐鞭虫、鱼波豆虫、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指环虫等寄生虫病。



11)鳃片颜色比正常的鱼较白,并略带红色小点,多为鳃霉病。



12)如果鱼类平时表现正常,只在拉网后一段时间出现出血症状或不耐运输,可能是喹乙醇中毒。



附录如何测算池塘用药量



在鱼病防治过程中,外用药的用药量一般根据池塘水体多少进行测算。只有准确测量池塘面积和平均水深,才能得出池水体积和用药量。



一、池塘面积计算的几种方法



1)长方形或正方形池塘:测量池塘水面的长度和宽度。水面面积=水面长×水面宽。



2)圆形池塘:测量出池塘的半径R。水面面积=πR²(其中,π≈3.1416)。



3)梯形池塘:测量出两个平行对边的长底(即上底和下底)和两对边的垂直距离(即高)。水面面积=(上底+下底)×高÷2。



4)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池塘:测出池塘一边的长底(即底)和这条边到对角的垂直距离(即高)。平行四边形水面面积=底×高;三角形水面面积=底×高÷2。



5)形状不规则的池塘:用分割方法计算,先将池塘分割成长方形、三角形或圆形进行测量,然后将各部分面积相加即是整个池塘面积。



二、池塘的水体积计算



首先要测量池塘平均水深,其方法是:先要了解池塘较深的区域和较浅区域各占池塘的比例,按这个比例安排测量的点数,将所量得的深度加起来的总和除以测量点数,即为平均水深。
将求得的池塘水面积乘以平均水深,即等于池塘的水体积。



三、施放药物用量的计算



池塘全池泼洒的药物含量单位常用ppm表示,即用百万分之一表示,经换算后1ppm的含量,就是1m³体积的水用药量为1克(即为1克/m³),那么用药量(克)=池水体积(m³)×需用药含量(克/m³)。



例如,一个长方形池塘的水面长为50米,水面宽为30米,平均水深为2米,若使用含量为2克/m³的药物进行全池泼洒防治疾病,其用药量的计算方法是:池塘水面积=50米×30米=1 500米²,池塘水体积=1 500㎡×2米=3 000m³;用药量=3 000m³×2克/m³=6 000克=6千克。



四、泼洒药应注意的事项



1)泼洒药物前要尽量排除大部分池水,保留少量池水,以节约用药量。



2)泼洒药物应选择晴天进行,以提高药效。



3)泼洒药物最好用木质、塑料、陶瓷、玻璃等容器,避免使用金属容器,因有些药物易与金属反应,改变药物特性。



4)操作人员要注意防护,药物不要和人体接触,避免药物中毒。



5)泼洒时要从池塘的上风处往下风处泼洒。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