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过程中蓝藻“水华”有哪些常见危害?如何防控?

[复制链接]
查看26459 | 回复0 | 2021-7-26 00: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627228804182522_265.jpg
【常见问题】一些养殖池塘特别是高密度养殖池塘在夏季高温季节,常可在水面见到一层厚厚的蓝绿色藻浆,这就是蓝藻“水华”。这种现象极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水体环境恶化。



【原因解析】随着池塘养殖密度的增大,对水体的投人物品增加,当水体超过负载能力时,养殖水域中蓝藻类含量逐步增加,水体富集了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解决方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蓝藻“水华”的危害,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应对。



(1)主要危害



1)消耗水体溶解氧  当养殖水体中的蓝藻形成“水华”时,一方面严重抑制了浮游植物因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



另一方面也阻隔了空气中的氧气进入养殖水体,因而导致养殖水体中溶解氧严重不足。




养殖水体处于长时间缺氧或者亚缺氧状态,使养殖水体持续恶化,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加剧了药害事故的频繁发生。



2)降低生物多样性  当养殖水体中的蓝藻形成绝对优势种群时,蓝藻的过度增殖加剧了养殖水体通风及光照条件的持续恶化。



抑制了养殖水体中有益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阻碍了其他藻类的光合作用。



使养殖水体中的丝状藻类和浮游藻类等不能合成本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而死亡,致使养殖水体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



3)产生有毒有害物质  蓝藻大量死亡时会产生蓝藻毒素、大量羟胺及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严重污染养殖水体。



直接危害养殖动物,间接通过食物链而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另外,死亡的蓝藻释放大量有机质,散发腥臭味,刺激了化能异养细菌的滋生。



其中大部分化能异养细菌对水产养殖动物来说并不是有益菌,而是致病菌从而进一步导致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2)防控措施



1)换注新水(物理方法)  换注新水是养殖生产上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蓝藻“水华”问题。



常观的养殖水体换注新水可以暂时缓解“水华“所带来的危害和负面影响,但换注新水毕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蓝藻“水华”质形成的生态种群结构。



而且这种缓解是短期的暂时的,非常有限。实践上对于早期的蓝藻“水华”,换注新水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



2)灭藻制剂(化学方法)  用硫酸铜或灭藻制剂,进行局部用药可以起到一定的除藻效果。



但频繁使用化学制剂等容易破坏养殖水体中生态系统种群结构,况且硫酸铜本身有一定毒性,容易破坏养殖水体的生态系统,使营养盐比例严重失衡。



要真正控制蓝藻的暴发,就要控制水中氮、磷的含量及有机物的浓度,而利用养殖水体中的有效微生物进行生物修复是可行的。
有效微生物可以掠夺蓝藻所嗜的氮、磷营养,在一定程度上克制蓝藻的滋生和蔓延,使水体中的氯、磷的含量及有机物的浓度在一个蓝藻不易暴发的适宜范围之内。



3)利用高等水生植物控制氮、磷含量  大型漂浮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都是养殖水体的初级生产者,二者在光照和营养之间存在竞争作用。



同时,大型漂浮水生植物还会分泌一些毒素,抑制其他浮游植物的生长。通过高等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含量,进而抑制蓝藻的大量繁殖。



通常的做法就是在养殖水体中种植一定量的凤眼莲、茭白、满江红、水花生等水生植物。



其中凤眼莲是公认的去除氮、磷效果最佳的水生植物,能够起到很好的去除氮、磷功效,同时可以改善水体水质。



4)利用食物链控制蓝藻数量  通过在水体中放养滤食性的鱼类可以初步达到控制蓝藻的目的。



蓝藻是鲢鱼等滤食性鱼类很好的天然饵料,为了形成一个良性的生物链,需要提前做好投放准备,预先调整好水体的养殖结构。



实验发现,对一些老的水体或富营养化较严重的养殖水体可以加大花白鲢的投放量,对于一些新开水体,花白鲢的投放量可适当降低。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以放养400尾/亩花白鲢的密度,能够对蓝藻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