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红体爆发!

[复制链接]
查看988 | 回复0 | 2021-9-2 17:5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最近“出伏”后,“秋老虎”仍旧发威,但各地昼夜温差却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大,水温有所下降,同时沿海地区强降雨天气也不断骚扰,导致多地对虾发病率直线上升。



据反馈,由于环境开始变化,近期不少中小规格的对虾出现病害,尤以白斑、红体进而导致大量偷死的现象最为多发。



专家介绍,每年在入秋之后,各地早晚气温差就开始增大,同时水温下降至病毒与细菌最佳的繁殖扩散值,每年这个时段,养殖户防治措施稍有不当,对虾白斑红体就较为多发,尤其是病毒性的红体为主流,因此养殖户也必须鉴别出到底是哪类原因导致的红体白斑,才能正确地对症防治。
1630576643671342_441.png
【应激性红体】
图片
当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子,如天气、盐度、pH值、水位差、氨氮及亚硝酸盐等,发生突变时,对虾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出现触须变红,尾扇的尖部变红等症状。有时人为捕捞、施药等工作也会导致虾体触须、尾扇甚至附肢发红。



应激性红体多发于高温多雨的夏季,虾体触须上半部发红,尾扇也只有尾部发红。应激性红体现象可在短期内随着水体因子的稳定而消失。在应激期间,南美白对虾的自身免疫力急剧下降,此时很容易被细菌、病毒等侵染,继发细菌性疾病。



防治措施:



(1) 保持水体稳定性,保持藻相平衡。使氨氮
1630576667047744_666.jpg
【白斑综合性红体】
图片
主要是虾体疾病长期得不到改善,对虾体质虚弱,因此表现出红体病特征。其症状类似于应激性红体病,在对虾体内分离不到桃拉病毒,外界没有刺激并且水质条件良好,但红体病症状依然存在。



前期出现白斑病,几天后伴发红体病症状,发病后期虾体皮下、甲壳及附肢都出现白色斑点或甲壳软化头胸甲易剥离、壳与真皮分离、外壳呈现深红色、肝胰腺发白肿大等现象。在对虾养殖的各个时期都有可能暴发,持续时间长,死亡率高,2-7天可使虾池全军覆没。



防治措施:



(1) 对塘底进行彻底的清淤消毒;



(2) 放苗前应用5mg/L聚维酮碘液浸泡;三是如发现白斑病症,可用0.1%聚维酮碘粉(10%含量)、0.5%氟苯尼考和Ve添加于饲料中投喂,同时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溶液,使池水中浓度达到0.5-1.0gm。
1630576687851383_947.png
【细菌性红体】
图片
细菌性红体致病菌主要为副溶血弧菌和嗜水气单孢菌。病虾附肢变红,也称为红腿病。病虾活力下降,反应迟钝,在水面缓慢流动或沉底不动;病虾鳃部呈淡黄色,壳硬,肝胰脏无明显变异,集体无黑斑,血淋巴液变稀薄,血细胞变少,凝固缓慢或不凝固。多发于高温多雨季节,虾池养殖密度大、养殖条件差的池塘。



防治措施:



(1)对池塘底部进行彻底的清淤消毒,防止致病菌的存在。



(2)保持池塘水质稳定,使用微生物制剂和定期使用消毒剂可以控制弧菌的数量,在弧菌数量低的情况下不会引起红体病。



(3)当对虾患病后,及时对水体消毒,尽量采用温和药物,减少刺激。
1630576707943231_166.jpg
【病毒性红体】
图片
病毒性红体致病病毒为桃拉病毒(TSV)。一旦发病,会引起白对虾大量死亡。病虾体表呈淡红色,特别是尾扇及游泳足变红,故又称红尾病。病虾甲壳变软,易与肌肉分离,严重的病虾甲壳上有不规则黑斑,肝胰脏变性或糜烂,肠道发红肿胀:该病症往往具有一段潜伏期,早期症状不明显。潜伏期长短取决于环境条件和体质健康状况。随着水质的恶化,病虾不摄食或很少摄食,空胃个体较多,离水后很快死亡。



防治措施:



(1)调整虾池水质平衡及稳定、减少应激,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和底质改良剂改良底质。



(2)定期水体消毒,特别是在进水换水后用强氯或水产用二溴海因或强碘等全池泼洒消毒。



(3)药物防治,在病害高发季节注意杀菌消毒。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