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病原分离等于确诊疾病
随着一些先进实验室诊断手段的临床应用,病原分离在确诊疾病时确实起了不小的作用。
但分离病原也不是万能的,如“暴发性出血病”既有病毒性病原又有细菌性病原,还有一部分是混合感染,并不能通过单纯培养分离致病菌病原。
因此,精确的实验室诊断技术确实为疾病诊断和防治提供了更全面可靠的参考依据。
但根据病原分离,或者抗原抗体检测等实验室诊断结果便下决定是欠妥的,也是不够的。
它极有可能让我们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中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从而耽误对整个鱼群诊断和处理的最佳时机,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7)疫苗接种等于不再发病
经常有养殖户反映:鱼种接种了疫苗,为什么还发病?其实这个问题是相当复杂的,跟很多因素都有关系。
首先是疫苗质量问题(灭活不彻底或被强毒污染、储运方法不当、使用方法不当);
其次是动物健康状况不佳(如免疫抑制、免疫耐受、抗体水平整齐度不够、遗传因素等等),免疫时间太迟,环境中病原数量过多、超过机体的承受能力。
病原血清型太多、所接种的商品疫苗跟养殖场的血清型不是一种,而不同血清型之间的交叉保护率比较低;
最可能就是病原致病基因发生变异,毒力增强,病原靶位受体改变,与相应抗体的亲和力不高等。总之,疫苗接种并不是万能的,它们之间不能简单画等号。
(8)加量用药等于效果更好
在水产养殖中,加大剂量使用药物似乎成了养殖户的惯例,这里面原因很多:一是由于我国鱼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假冒伪劣产品太多,养殖户用得不放心;
二是因为长期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致使耐药菌株增加,按推荐剂量或按照说明书使用药物有时收效甚微,并没有起到“立等见影”的效果。
加量用药不仅加大了成本,而且有可能造成药害,同时也加大了抗药性,给下次用药带来了困难。
因此,如何科学合理使用药物已经成为事关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头等大事,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予以高度关注。
(9)联合用药等于包治百病
养殖中,旧病不断,新病涌现,很多鱼病是综合性的,并不是单一病原感染的,尤其是混合、并发或继发感染的。
仅靠单成分的药物往往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科学合理地联合用药,以充分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提高鱼病的防控效果。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联合用药能解决所有问题。众所周知,草鱼“烂鰓病”多由细菌、寄生虫及饲养管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联合使用药物只能解决部分问题,无论如何是替代不了加强饲养管理条件的。因此,联合用药并不能包治百病,并不是万全之策。
(10)预防保健等于花冤枉钱
勤俭节约本身是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表现在水产动物预防保健问题上的“扛病”现象和侥幸心理在许多养殖户中却很普遍。
正常情况下,鱼类确实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以抵御或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因素。
实践证明,预防保健能有效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力,能防患于未然,降低养鱼生产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