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殖应激,你了解多少?

[复制链接]
查看329 | 回复0 | 2021-12-18 09: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随着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提高,养殖环境的恶化,水产动物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应激因素,如饲养密度过大、水质污染、气候突变、药物刺激、长途运输、饲料营养不当等。轻度应激会对水产动物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影响,严重的可导致其机体免疫力下降,诱发疾病甚至死亡。

引起应激的因素

养殖环境

1.水温:水温的急剧升降会引发水产动物应激,使水产动物免疫力下降,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水产动物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有不同的要求。温差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引起鱼苗、鱼种应激,甚至大量死亡。此外,各种病原体也要求在一定的温度才能在水中或水产动物体内大量繁殖,导致水产动物生病。

2.水质:水质不良也会引起水产动物应激,水质问题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期间。水温高时,各水生生物耗氧量增大、水的饱和溶氧值低、养殖对象的代谢加速,需氧量加大,水体内微生物的无氧分解增加,有害物质的产生量增多,造成氨、亚硝酸盐、有机酸、甲烷和硫化氢等物质的累积,刺激水产动物产生应激反应。另外,鱼塘土壤中含量较高的重金属盐类(铅、锌、镉、汞等)和工厂排出的含有害物质的废水等,都能对水产动物生理机能产生直接影响,使其降低抗病力而发病。所以,水质的优良是水产养殖生产的关键,要特别注意水质调节,减少产生应激的水质因素,为养殖对象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条件。

饲养管理

1.养殖模式:养殖模式、放养密度不当、混养品种及混养比例不合理都会引起水产动物应激。如单位面积内放养密度过大或底层鱼类与上层鱼类搭配不当;超过一般饵料基础与饲养条件,可导致鱼群相互争抢饵料,引发鱼类营养不良,抵抗力减弱。

2.饵料营养:俗话说“三分养,七分管”,可见“养”与“管”是密不可分的,管理不当必将影响养殖效果。饲料是鱼类生活所必需的,若饲料供应得不到保证,或投喂不清洁、腐烂变质的饲料,或没有根据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进行投喂,正常体能消耗得不到及时补充,都可导致水产动物的应激,诱发疾病。

3.药物使用:鱼药的使用一定要科学,要针对不同的养殖品种、不同的病害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如高温或pH)使用不同的药物。在使用鱼药时要严格按照剂量使用,不可随意增大或减少用量。否则不但治不好鱼病,反而会增大水产动物的应激反应。

个体差异

同种或不同种的水产动物,其抵抗应激的能力也是有差异的,主要是由于它们的性别、年龄、食性、营养状况、抗体结构不同而形成的。

应激的控制

1.加强水质管理:在水产养殖中,要保持良好的水环境。要坚持定向培养有益藻(绿藻、硅藻),使水体的pH值、溶解氧、温度、盐度、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以及生物种类和数量符合养殖池塘中鱼类的要求,把水质变动调控在鱼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尽量缓解诸多因素对鱼的应激,维系鱼类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及稳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养殖池塘因投饵量过大导致有机质较多时,需要用有益菌(光合细菌、超效益菌宝等)分解,同时可以使用底藻源分解底部有机质,底部养藻,维护池塘底部环境,底部平衡菌藻。
2.科学投喂:在养殖过程中要适量的投喂优质的饵料,投喂次数和投喂量应根据水温、天气、水质及养殖品种的吃食状况等因素来确定,既要保证养殖养殖品种的摄食需要,还不造成浪费为好。定期投喂聚能钙和生命元素,可以补充水质中的钙元素、维生素C及其微量元素,还能改善养殖品种的摄食情况,加强代谢,增强养殖品种体质,提高抗应激反应能力。
3.科学用药,避免药害:滥用药物和采用违禁药物是当前导致鱼类应激性疾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要减少或避免应激的产生,就必须合理选择鱼药,科学地用药,尽可能地避免药害的发生。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