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养殖病害频发的关键原因- -饲料

[复制链接]
查看824 | 回复0 | 2022-3-2 10: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北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直以来,专家及虾农们都把病害的原因归于种苗、水污染和恶劣的气候,影响对虾生理状况最直接、最重要的饲料却被高高挂起。那么饲料在近两年多来于对虾病害流行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一)让我们从水质的重要性来分析本来衡量水质好坏的主要指标为溶氧、PH、氨氮、有机物、有毒物质等等。但从对虾的病害流行发作的角度上来说,水质最为关键的因素却可以归为一个字――藻!藻水靓的虾少病早已是虾农们的共识。藻可以增加溶氧减少水中有害物质不假,但增氧设备与勤换水一样可以达到目的!但勤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对防治虾病的效果并不好!还没有人能用清水大规模养出对虾来。那么藻与对虾的防病到底有什么关系?唯一的解释就是对虾能通过摄食藻类来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而身体不够健康的原因则是对虾饲料缺乏生物活性物质,不够健康的对虾在遇到特殊情况(应激因素),激发了潜伏的病毒导致病害短时间暴发。   
(二)让我们从对虾发病的时间及诱发因素来研究病害与饲料的关系   未切入正题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对虾的脱壳。壳是对虾的防御工具但又会防碍生长,在南美对虾的生长过程中每到初一和十五都会定期蜕壳。正常的脱壳是对虾生长的标志,但在环境不适受到重大刺激时也会发生脱壳。对虾在蜕壳前体内会分泌脱壳激素使虾壳与身体分离并分泌溶壳酶将脱出的虾壳在十几分钟内自行溶解及重新吸收,对虾甲壳也迅速在二十分钟内恢复正常硬度。整个脱壳、硬壳的过程对虾的身体机能发生重大变化,非常快速、有序,是一次新生的过程,也是体内最大的生理性应激,特别是对虾柔嫩的躯体在弹出旧壳的短暂几秒钟,更是一个生死关头。如果脱壳激素、溶壳酶分泌不足或体力不够等原因会使虾壳不能分离或不完全分离而导致生理机能混乱或处于一直弹离旧壳的状态最后脱力死亡。脱壳后柔软的虾体活动能力减弱,对病原体和敌害的抵抗力差,如果虾壳不能迅速恢复硬度及其应有的生理功能,就极易被病原体感染或受到伤害。因此,在对虾养殖过程中,确保饲料的营养全面,保证对虾有良好健全的生理机能来顺利完成脱壳是提高养殖成活率的关键所在。    最先发现对虾发病多在农历的初一或十五后的几天,或者是台风、暴雨等过后,而这正好是对虾的脱壳时间!此时,往往伴随着对虾摄食量突然猛增(对虾加强营养以满足病菌消耗、应激耗能、内环境恢复等等能耗)。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脱壳不顺利引发的。即,由于脱壳不顺利导致体内生理激素的失调,生理机能严重紊乱,原来呈隐性潜伏的病毒被激活,并迅速大量复制,病菌也趁机侵入,病害爆发。因此,对虾脱壳不顺利是诱发病毒病的根本原因所在,对虾饲料则应是最大的疑犯!   
(三)再让我们从最先发病的偷死对虾来认识饲料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其实,虾未发病前就可看出征兆,饲料喂养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发现,肝脏明显由黑向白灰略偏黄色转变!认真观察,一些略受惊吓的对虾肌节会变白,常在水面下漫游,呈现不安状态。这些都是饲料营养不良的结果。随后,在料台中、增氧机底可发现个别虾死掉,多数软壳,没有特别症状,但死虾的个体都较大。对虾偷死往往是两个极端,要么硬壳死,要软壳死,而且偷死的时间也大多发生在农历初一和十五。从对虾偷死的情况来看,饲料难以避嫌,至少说明吃料多的、生长过快的对虾可导致抗应激能力和抗病力的降低。
  (四)从对虾养殖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现在风险最小,养殖成功率最大的当属混养。鱼虾混养,通过减料减慢养殖速度,使对虾有机会摄取更多的藻类、小型水生生物来补充生物活性物质营养。单养或高密度养殖对虾能获得成功的一般有如下特点:一是要拿到好苗。二是要养好水。三是要尽量延长对虾吃食水珠的时间。四是补饲维生素、藻粉、有益菌、鱼油、保肝护肝药、免疫增强剂等。除了第一点,其余都是要保证对虾能摄食到足够的生物活性物质从而增强对虾机体活力。生物活性物质的添加有利于对虾酶系统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增强对虾的抗应急能力,同时还有利于修复病虾由于病毒侵袭所造成的肝胰脏的损伤,恢复肝胰脏功能。其实第一点所谓的好苗也是要有活力的苗。从上述特点来看,对虾饲料明显缺乏生物活性物质!对虾如果只吃饲料,体质会明显下降!逐渐变得经不起任何应激因素的折腾!  
综上所述,因对虾饲料明显缺乏生物活性物质,对虾饲料在对虾病害暴发流行过程中起推波助澜的帮凶作用,甚至是关键的主推手。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