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长期以来,保持水质稳定一直是水产养殖业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或可解决这一问题
高密度养虾看中国,中国高密度养虾看山东!全球对虾养殖进入“高密度养殖”赛道,包括越南、厄瓜多尔、印尼、马来西亚等传统养虾国,其精养面积不断提升,其中,工厂化养殖模式成为重点关注领域。
据统计,山东工厂化养虾规模为800万平左右,“高密度、高产量、高效益”这“三高”是其主要模式特点。以潍坊为代表的工厂化养虾模式最高产量达50斤/平,相当于亩产33000斤;投苗密度达1500尾/平,相当于亩投苗量达100万尾/平。追求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通过“高度可控”的养殖过程,使得对虾养殖成功率更高,效益更高。如何减少水体的负担,快速有效地去除“N”是实现“三高”的核心问题。
近日,水产前沿会前调研队拜访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建明循环水清水养虾团队,惊喜获悉,他们团队又有了新的研究成果——研究并建立了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技术、通过滤液滤渣分离,结合多营养级生物利用、电絮凝增径过滤、膜净化等多种方式,可满足不同用户和使用场景的养殖尾水处理要求,基本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
其中,“电絮凝增径过滤”是最新的研究成果。据介绍,这是一种海水养殖中悬浮物的增径过滤装置及方法。包括:电子控制器以及与其连接的电絮凝反应器、混凝稳定器、微滤机;电絮凝反应器设有电絮凝反应器进水口以及出水管道,电絮凝反应器的出水管道连入混凝稳定器,用于对养殖水体的悬浮物进行增径处理;混凝稳定器一侧与电絮凝反应系统连接,另一侧设有连入微滤控制系统的管路,以使养殖水体中的悬浮物进行曝气处理;微滤机,用于对养殖水体中的悬浮物进行物理过滤;电子控制器,用于控制混凝稳定器工作实现养殖水体中的悬浮物进行曝气处理。通过电絮凝技术增加悬浮物的粒径,能够在不改变原有过滤设备过滤孔径的条件下提高对养殖水体中悬浮物的去除效率。而且,他们还增加了传感装置(TMDF)来调整适当的电流强度,既能保证良好的处理能力,又能节省电力。
目前,该技术已申请专利。
图 A:EDIR-MDF系统。图B:RAS实验系统
孙建明表示,总悬浮固体(TSS)是水中悬浮颗粒的干重,它也是循环水产养殖系统(RAS)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有很多总悬浮固体的粒径很小,微滤机可能过滤不了。如果减小过滤网的网目尺寸不可行,那增加总悬浮固体的粒径是提高微滤机过滤效率的一种好方法(颗粒物通过电絮凝处理后粒径变大,但电流不会对虾造成影响),从而提高了养殖池的水质并始终保持在稳定的水平等级。
其实,电絮凝技术在已成功应用于工业废水处理、汽车服务废水处理等领域。该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总悬浮固体(TSS)、化学需氧量(COD)、亚硝酸盐、氨气和微生物。
右图的水比左图清,其中右图是使用过电絮凝增径过滤技术,养殖水变得更加清澈,没有泡沫
目前,孙建明团队已研究并查明了循环水养虾系统中“N”元素收支及其流动规律,为精准的评价RAS优劣、挖掘技术突破关键点、改进循环水养虾工艺提供了理论指导。2021年2月25日,在中科院海洋所水产工业化养殖研究团队技术指导下,辽宁省设施渔业工程技术中心(依托单位:大连汇新钛设备开发有限公司)的对虾封闭循环水清水养虾系统经历了80天的养殖,单池一次性出虾1389斤,(其中当天出池1271斤,出虾前两天取样及池内剩余共计118斤),养殖池水体39立方,实现每立方水体单产35.6斤的养殖效果。该批虾苗自2020年11月6日进车间,12月7日移入循环水养殖系统,放苗密度约1300尾/方,养殖周期110天,养殖温度25-27℃,出池规格27.2头/斤,饲料系数1.06。
孙建明认为,创新技术的出现与应用、模式的不断优化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将会提高循环水养虾的效率,养殖成本仍然有很大的下降空间,以使得循环水养虾更加有利可图。
来源:水产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