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烂鳃病有很多种,分不清用错药后悔莫及!

[复制链接]
查看566 | 回复0 | 2022-3-23 08: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症状和病理变化以及流行情况



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常离群独游。体色变黑,尤其头部颜色更为暗黑,常称此病为“乌头瘟”。



肉眼观察,病鱼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



鱼害部细菌侵袭草鱼鳃的方式,一般是从鳃丝末端开始,然后往鳃丝基部和两侧扩展,因此,鳃丝末端的病变比较严重。



鳃丝腐烂,特别是鳃丝末端黏液很多,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有时在鳃瓣上可见血斑点。



有的从鳃丝末端开始,沿着鳃瓣边缘均匀地烂成一圈,逐渐向鳃瓣基部扩展;有的先在鳃瓣边缘出现斑点状白色腐烂鳃丝,然后逐渐扩大蔓延。




从鳃的腐烂部分取下一小块鳃丝,放在显微镜下检查,一般可见到鳃丝骨条尖端外露,附着许多黏液和污泥,并附有很多细长的黏细菌。



病理组织学检查,在正常鳃瓣的水平切面上,鳃丝排列整齐,鳃小片约以45o角交互平行排列在鳃丝软骨的两侧。



感染本病后,鳃丝及鳃小片变得软弱,失去张力,往往呈现凋萎不整的弯曲。



因此在鳃瓣水平切面上,可见鳃丝和鳃小片排列不整齐,有的鳃丝弯曲扭绕,鳃小片呈波状扭曲,排列杂乱。



基本变化是一种炎症反应,在病变早期,鳃小片上皮细胞肿大变性,毛细血管轻度充血、渗出。



严重时,呼吸上皮细胞与毛细血管完全分离,发生变性、坏死。



同时呼吸上皮细胞也发生增生,使相邻鳃小片融合,鳃丝呈棍棒状;黏液细胞大量增生,分泌亢进。



当炎症严重时,肿大变性的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毛细血管裸露、破坏,鳃小片坏死、脱落、崩溃,只留下毛细血管痕迹,鳃丝软骨呈光秃秃状,甚至鳃丝软骨也烂去一段。



流行情况



此病流行地区很广,从南到北都有发现,发病季节多在4~10月,夏季发病率高。此病多与肠炎、赤皮病、出血病并发。其对草鱼鱼种及成鱼危害严重,对鲢、鳙等鱼也有感染。



(2)诊断方法



①眼观诊断要点是鱼体发黑,鳃丝肿胀,黏液增多,鳃丝末端腐烂缺损,软骨外露。



②取鳃上淡黄色黏液或剪取少量病灶处鳃丝,放在玻片上,加上2~3滴无菌水(或清水)盖上盖玻片,放置20~30min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见有大量细长、滑行的杆菌。




有些菌体一端固定,另一端呈括弧状缓慢往复摆动。有些菌体聚集成堆,从寄生的组织向外突出,形成圆柱状像仙人球或仙人柱一样的“柱子”,也有些呈珊瑚状以及星状,即可诊断。



③有条件时可做酶免疫测定。以病鱼鳃上的淡黄色黏液进行涂片,丙酮固定,加特异抗血清(免抗鱼害黏细菌的抗血清)反应,然后显色、脱水、透明、封片,在显微镜下见有棕色细长杆菌,即为阳性反应,可确诊为细菌性烂鳃病。



此外还应注意与下列鳃病相区别:



①车轮虫、指环虫等寄生虫引起的鳃病:显微镜下可以见到鳃上有大量的车轮虫或指环虫。用大黄和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②大中华鳋引起的鳃病:鳃上能看见挂着像小蛆一样的大中华鳋,或病鱼鳃丝末端肿胀、弯曲和变形。细菌性烂鳃病无此现象。



③鳃霉引起的鳃病:显微镜下可见到病原体的菌丝进入鳃小片组织或血管和软骨中生长,黏细菌则不进入鳃组织内部。



防治方法



(1)在操作时要轻快小心,避免鱼体受伤。



(2)苗种放养时要用药物浸泡消毒。



(3)使用50%的季铵盐络合碘0.1~0.2mg/L或用8%的一元二氧化氯0.15~0.28mg/L全池泼洒。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