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闷热多雨,容易缺氧浮头泛池,溶解氧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复制链接]
查看362 | 回复0 | 2022-7-24 09: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溶解氧是指水中溶解的分子态氧的含量,简称溶氧,一般用每升水含氧的质量(毫克/升)表示。它是河蟹生存和生长的重要环境条件,也是水体中最主要的理化指标。



水中的溶解氧来源



(1)从空气中溶解(约占10%),大气中氧的溶入仅局限于气—液界面上进行,所以表层以下溶解氧的补充只能依赖水体的物理搬运,靠上下对流、水平混合来实现,底层水缺氧的问题比上层突出,停滞水体比流动水体严重。



(2)水中植物,特别是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产生氧(约占90%)。浮游植物不仅是水域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而且是水中溶解氧的主要供应者。



池塘中溶解氧来源和消耗



池塘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如下。



①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光照、温度等影响较大)。



②空气溶解(与风浪、水体的水平和垂直移动有关)。



③增氧机或增氧剂的使用。



④补水增氧等。流水养殖池以补水增氧为主。



水体中溶解氧的消耗包括水生生物及细菌等微生物的呼吸代谢耗氧,池水、底质中有机物等还原性物质的分解耗氧等几个方面。



溶解氧变化规律



正是这种增氧、耗氧的过程,形成了池塘中的溶解氧的分布和变化;



池塘中的溶解氧变化规律主要有水平变化、垂直变化、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这四个变化规律以溶解氧的昼夜变化和垂直变化关系最为密切,它们同时产生、互相关联又互相制约,显示了池塘溶解氧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对养殖的动物影响也最大。



水体中溶解氧昼夜变化的特点



(1)日出之后,由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氧气,增氧作用超过耗氧作用,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逐渐提高,经过整个白天的积累,在日落前达到最大值。



(2)日落后,光合作用基本停止,而水生生物及细菌等微生物的呼吸代谢耗氧并未停止,使得耗氧作用大大超过增氧作用,水体中溶解氧迅速减少,经过漫长黑夜的积累,到日出之前水体中的溶解氧达到最小值。



水体中的溶解氧在空间上(垂直)分布,白天表层水中溶解氧多,饱和度可达200%以上;



底层水中溶解氧少,饱和度为40%~80%,甚至更低;中层水中的溶解氧随深度增大急剧减少,形成一个“跃变层”。



晚上,特别是下半夜,溶解氧浓度不断下降,垂直分布趋于均一。



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直接关系到水产动物的生存与繁殖,河蟹所需的溶解氧含量在5~8毫克/升,最低在4毫克/升以上。



保持水中足够的溶解氧,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质的化学反应,转化和降低有毒物质(如氨、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的含量。



轻度缺氧鱼虾蟹虽不至于死亡,但会出现烦躁,呼吸加快,生长速度减慢;这时可以多开增氧机,有化学增氧剂可以多泼洒;



同时补充vc提升免疫力抗应激,尤其阴雨天后要多补充vc,可以有效提升免疫力,保证更高成活率。
如溶解氧过低,将减少水产动物的吃食量和减弱代谢能力,降低生长速度,甚至出现停止吃食或造成缺氧死亡。



增加溶解氧的应急措施有合理地使用增氧机,机械加水,泼洒增氧剂(如过氧化钙、粒粒氧等)。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