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中如何有效防止氨氮中毒,及应对措施

[复制链接]
查看844 | 回复0 | 2020-6-11 00: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氨氮是池塘水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俗称“分子氨”)和铵离子(NH4+,又称“离子铵”)形式存在的氮。



其中分子氨对鱼虾是有毒性的,而离子铵不仅无毒,且是水生植物的营养源之一。



分子氨和离子铵的总和就称为总氨氮(TAN),二者在水中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数量和比例主要取决于水体中的pH值和温度。



pH值越小,水温越低,分子氨的比例也越小,毒性越低;pH值越大,水温越高,分子氨比例越大,毒性越大。



当分子氨(NH3)通过鳃进入鱼虾体内时,会直接增加鱼虾氨氮排泄的负担。



氨氮在血液中浓度升高,血液pH也会随之上升,造成鱼虾体内的多种酶活性受到抑制,降低血液的输氧能力;



破坏鱼虾的鳃表皮组织,降低血液的携氧功能,导致氧气和废物交换不畅而致使鱼虾窒息死亡。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养殖水体总氨氮(TAN)≤0.02mg/L,在此范围内,不会对养殖生物的生长、繁育造成影响。



若水体0.2mg/L≤分子氨(NH3)≤0.5mg/L时,鱼虾会中毒,影响摄食、生长,生长速度受到较大影响,养殖效益下降;



分子氨浓度(NH3)≥0.5mg/L,对鱼虾毒性极大,很容易造成鱼虾死亡。



防止水体中氨浓度过高,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测水体的氨氮指标,分子氨的含量一般控制在0.2mg/L以下。



养殖水体氨氮的来源主要是四方面:



1、鱼类代谢以氨的形式通过鳃排到水中,水中的有机质,包括鱼的粪便,残饵等的分解产生氨。



饲料残饵、养殖生物排泄物、池塘生物残骸分解后产生的氮大部分以氨氮形式存在。



2、水生动物的泌氨作用。养殖生物密度越大,泌氨作用就越高,水体氨氮也大幅增加;



另外在缺氧情况下,含氮有机物、硝酸盐、亚硝酸盐通过厌氧菌作用产生氨。



3、氮素化肥的引入,如尿素、碳铵、氯化铵等;使用地表水养鱼的地区地表水的污染造成外源性的氨氮过高。



4、通常我们喂养吞食性鱼类都是用颗粒饲料,但是由于投喂量大,氨元素在鱼池中也在不断增加,而大部分是以非离子态氨存在。



非离子氨具备较强的毒性,如若处理不当,吞食性鱼类就会发生氨氮中毒,轻则影响正常生长,重则经济严重受损。



池塘鱼类氨氮中毒的鉴别及援救办法介绍如下:



中毒时间:氨氮中毒,没有季节、日夜之分,多见于高产池、成鱼池、密养池及能灌不能排的鱼池。因此,在养殖时要加强对这些养殖模式的巡视。


中毒症状及危害:



1、摄食降低,生长减慢;中毒鱼鱼体暗、鳃乌、口腔发紫,粘液增长。组织损伤,降低氧在组织问的输送;浮头不显,呼吸急促,乱游乱窜。



时而浮起,时而下沉,时而跳跃挣扎。降低生殖能力,减少怀卵量,降低卵的存活力,延迟产卵繁殖。



2、鱼和虾均需要与水体进行离子交换(钠,钙等),氨氮过高会增加鳃的通透性,损害鳃的离子交换功能;



游动迟缓,麻痹乏力。最后活气丧失,慢慢沉入水底而死亡。



中毒鱼轻者多见先死底层的鱼类,尤其是鲤鱼。如池鱼混养鳙、鲢、鲤、草鱼时,先大批中毒死亡的是鲤鱼和鲢鱼。



3、增氧无效氨氮中毒,开启增氧机,池鱼则四散逃避,不敢接进。倾注增氧剂,浮游鱼群仍然毫无反映,症状如故。



4、急性氨氮中毒危害为:水生生物表现为亢奋、在水中丧失平衡、抽搐,严重者甚至死亡。



援救办法:



1、及时加注新水,稀释原池氨氮浓度,避免中毒加深。



2、倾注食盐,阻拦氨氮及硝酸态氮延续入侵鱼体血液。水深1米,每亩用食盐17公斤。



3、撒沸石粉与麦饭石粉,吸附池底部分有害气体及有毒物质。



4、中毒得以缓解后,应对水体加施消杀剂进行杀菌,以避免病菌感染。



了解了吞食性鱼类氨氮中毒的原因,应该做到饲喂有方法,池塘勤换水,多增氧,还要为池塘消毒,为鱼类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养殖水体氨氮的处理



1、每年定期做好清塘、清淤、晒塘,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氯制剂消毒;及时加注新水,稀释原池氨氮浓度,避免中毒加深。



倾注食盐,阻拦氨氮及硝酸态氮延续入侵鱼体血液。水深1米,每亩用食盐17公斤。撒沸石粉与麦饭石粉,吸附池底部分有害气体及有毒物质。



2、合理开启增氧机,增加池中溶氧,改善水中溶氧状况,可促进氨的硝化使氨转化为硝酸态氨和亚硝酸态氨。



在池塘中培育有益藻类,可以增加水体溶氧(水体中约80%的溶氧是靠藻类产生的)。



若氨氮偏高,鱼虾应激不太严重时,可全池泼洒化学增氧剂,以促进氨氮的转化、降低水体中氨氮的含量;



中毒得以缓解后,应对水体加施消杀剂进行杀菌,以避免病菌感染。



3、培水施肥,根据水质状况,按照“少施勤施”的原则,注意氮肥的使用量,应以碳源肥料为主。



配合硅藻源进行肥水培藻,促进水体藻类和有益微生物繁殖,吸收利用氨氮,减少氨的累积。



4、定期泼洒微生物制剂,培养优势有益菌群,通过有益菌分解氨氮。如芽孢杆菌、em菌种等。



但需注意有些微生物活菌不能同时施用,如芽孢和乳酸菌,应先用乳酸菌,隔1~2天后再用芽孢;芽孢和硝化菌,应先用硝化菌再用芽孢。


但芽孢和光合菌、酵母和光合菌搭配可以同时施用且不会产生冲突;



可在水体中定向投放硝化细菌,可快速提高硝化反应的进行,将氨氮、亚硝酸盐转化为无毒的硝酸盐。



5、氨氮浓度偏高,应急处理时,可施用氨离子螯合剂硫代硫酸钠、活性炭吸附剂(如沸石粉,20g/m3;麦饭石粉150~300g/m3)(一般每亩用沸石粉15~20千克或活性炭2~3千克,可吸附部分氨氮)。



腐植酸聚合物等水质吸附剂,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吸附或降解氨氮;也可以泼洒有机酸果酸,降低水体pH,促进分子氨(NH3)向无毒的离子铵(NH4+)转化。



6、加注新水。换水是最快速、有效稀释氨氮的方法,新水要水质良好,温度、盐等应尽可能与原池水相近。



7、使用优质饲料。投喂的饲料要营养全面,新鲜适口,易消化吸收,饵料系数低,投饵后残饵少。



在水产动物饲料中添加3%~5%的沸石粉,可起到降低水中氨氮含量作用。



8、使用CaCl2降低水体pH。CaCl2能迅速降低pH,增强水体的缓冲能力,对浮游植物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但能提高浮游植物多样性;



高浓度的钙离子会降低浮游动物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使pH降到8以下,降低氨的毒性。



9、控制浮游动物数量,可减少水中氨的来源。因此,适当地放养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或适时杀灭水蚤可减少水中氨氮的来源。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