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这篇文章,养殖肥水不再难!

[复制链接]
查看483 | 回复0 | 2020-7-4 21: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我国渔肥的发展历程
我国渔肥的发展有主要渔肥厂家都集中在江西、湖南、湖北地区,这与其当地的养殖模式——肥水养鱼有关。渔肥的发展基本上是沿着农业肥的发展路线一路走下来的,即先有农家肥发展到化肥,再到复合肥,然后又发展到生物肥和现在的配方肥。

2、水体施肥的目的是什么?
水体施肥一般有两个目的,一是改变水环境,通过施肥来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增加溶解氧,而氧是所有生态因子的原动力,可以改变水体肥瘦、氨氮和 亚硝酸盐超标等不良水体状况。二是为了培育优质、适口、水产动物易消化吸收的天然饵料(浮游生物)或二级饵料(有机碎屑),通过人工促进饵料生物增长从而 提高水产品产量,从而降低饵料系数,减少养殖成本。

3、我国养殖水体分哪几类?
我国的养殖水体根据其养分情况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新水体也叫缺养水体,主要指新开挖的池塘水体及水库等大水面;二是富养化水体,指那些局部养分高、营养不平衡的水体;三是老化水体,是那些营养固着的水体。所以我们要判断准确后再针对不同水体情况来施肥。


4、如何判断水体的肥瘦程度?
水体的肥瘦程度,主要指水中作为鱼类饵料的浮游生物的含量。
浮游生物本身带有色彩,可以使水体呈现各种颜色,生产应用中常通过观察各种优势藻类形成的水华颜色来判断水质肥度,同时,浮游生物在水体中数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透明度,因此,透明度大小反映浮游生物量的多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生产实践中通过测定透明度和观察水色二项指标来判断水体肥度。

5、怎样简单测定透明度?
透明度即阳光在水中的穿透程度。其大小由水中浮游生物、有机碎屑、泥沙及其他悬浮微细颗粒的含量所决定。

一般而言,夏、秋季浮游生物繁殖快,透明度低;冬、春季浮游生物生长受到抑制或死亡,透明度高。刮风、下雨时有波浪,水中泥沙泛起,透明度低;无风、晴天时,透明度高。因此,正常情况下,透明度的大小直接反映水体的肥瘦。



测定透明度的标准方法是用透明度盘。无透明度盘时,可将手臂伸直,掌心对着脸,使掌心与胳膊成直角,慢慢将手由水垂直伸入水中,直到恰好看不见掌心(来回测试),测定水到手臂的长度即透明度。

6、如何根据水色判断水质类型?
水色是水中溶解物质、悬浮颗粒、浮游生物、天空和池底色彩的综合反映。因此,可以根据水色的不同,将养殖水体划分为瘦水与不好的水、肥水、恶水、工业污染水等几大类。

(1)瘦水与不好的水 瘦水——清淡,呈淡绿色或淡青色,透明度达60cm~70cm或以上,浮游生物少,丝状藻类(水绵、刚毛藻等)和水草较多。不好的水——以下几种水色的浮游植物数量虽多,但其表面具胶质或纤维质,不能或难于被鱼类消化利用,对养鱼不利。

①暗绿色:天热时水面常有暗绿色或黄绿色油膜,以裸藻、团藻为主;②灰蓝色:透明度低,浑浊度大,以颤藻为主或蓝藻较多;③蓝绿色:透明度低,浑浊度大,天热时水面有灰黄绿色浮膜,以微囊藻、绿球藻为主。这几种水体需要投饲、施肥,改变浮游植物种群组成。

(2)肥水 呈黄褐色或油绿色,混浊度较小,透明度适中,一般在20cm~40cm,以鱼类易消化的硅藻、隐藻、金藻、轮虫为主,也有部分枝角类、挠足类,适合养鲢、 鳙等滤食性鱼类。水色有以下2类。①褐色水:包括黄褐色、褐带绿色等,以硅藻为主,也有一些隐藻、绿球藻和栅藻。②绿色水:包括油绿色、黄绿色、绿带褐色 等,以硅藻为主,也有一些隐藻、绿球藻和栅藻;

(3)转水 水质随天气变化而发生改变的水体,也称水华水、乌云水,通常出现在春末或夏秋季节晨雾浓、气压低的天气,浮游生物数量多,水色呈蓝绿色、带状或云状绿色,浮游植物以裸甲藻、隐藻为主。

(4)恶水 呈红褐色、棕色,以含有毒素的红甲藻为主,鱼类摄食后消化不良甚至引起死亡。未经处理不能用于养殖。

(5)工业污染水 水色混乱,有红色、褐色、乳白色等,水中含过量的硫化物、氰化物,以及汞、铬、铅、锌、砷、镍等重金属,对鱼类的生存、生长和发育极为不利。未经净化处理不能用于养殖。



7、“肥、活、嫩、爽”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肥:浮游生物多且鱼类易消化种类的数量多,透明度在30cm左右;
活:水色和透明度常在变化,不滞死,是浮游植物处于繁殖旺盛期的表现;
嫩:水色鲜嫩不老,易消化浮游植物多(蓝藻等难消化种类大量繁殖,水色灰蓝或蓝绿,或者浮游植物细胞衰老,均会减低水的鲜嫩度,变成“老水”);
爽:水质清爽,水面无浮膜,混浊度较小,透明度一般大于20cm~25cm,水中溶氧量较高。

要保持“肥、活、嫩、爽”的水质,就要“定时、定量、定质”向池塘输送物质(饲料、肥料),经常更新池水,改善溶氧状况,注意水色变化。

8、如何通过“四看”来判断水质?
四看主要是通过看水色、水色的变化、下风油膜、水华等对水质进行判断。

(1)看水色 由于各种肥料所含养分不同,培育出的浮游生物种群和数量有差别,水体会呈现不同的水色。水色呈褐色和绿色,均是典型的肥水,含有大量鱼类易消化的浮游生物。

(2)看水色的变化 鱼类易消化的浮游植物具有明显的趋光性,白天随着光照增强,藻类逐渐趋向上层,下午14时左右藻类的垂直分布十分明显;夜间由于光照的减弱,藻类的分布较均匀。水体形成上午透明度大、水色清淡。下午透明度小、水色浓厚的日变化特点。

此外,水色间隔10天~15天会出现浓淡交替变化,这是由于藻类的一个优势种群被另一个优势种群替代的结果。鱼类易消化藻类种类的不断更新,是“活水”的最好表现,也是稳定高产的前提,另一方面,以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也随之出现明显的日或月的周期性变化。

(3)看下风油膜 根据池塘下风处油膜的颜色、面积、厚薄来判断水质好坏。

肥水:一般下风油膜多、较厚、性粘、发泡并伴有明显的日变化,即上午呈褐色或烟灰色,下午多呈绿色。油膜中除有机碎屑外,还含有大量藻类。

坏水:下风油膜面积过多、过厚且伴着阵阵恶心味,甚至发黑变臭。应立即进行换、冲水,同时根据天气情况,严格控制施肥量或停止投饵或放肥。

(4)看水华 水华能直观地反映水的理化性质、生物特点,以及对鱼类的影响与危害,是判断水质的理想指标。水华带状或云块状,是过肥状态,继续发展对鱼类有明显危害,应加以控制。



施肥方法,施肥时,先将肥料用水溶化并稀释,均匀施入。施肥原则“少量多次、少施勤施”。通常选择在晴天中午光照强度大时施肥,雨天尽量不施;但夏季如果连续阴雨,水质较瘦时,也得及时施用。

特别注意的有:在混合用磷肥、氮肥时,必须先施磷肥,后施氮肥,次序不能颠倒,也不能同时进行。如果氮、磷肥同时施用,就会产生种有毒、无肥效的偏磷酸,既降低肥效又对水产动物产生毒性。

(5)注意水质调控 在立体开发、高产高效的综合养殖条件下,为防止因投放大量饲料和养殖密度过大而造成有机质过多、水体缺氧、鱼浮头等,可用微生物制剂改善缺氧状态。

18、有机肥与无机肥的配合施用应注意哪些问题?
有机肥或无机肥单独使用,各有优点,如果将二者同时施用或交替施用,可发挥两类肥料的优点,相互弥补缺点。

根据肥料的性质,有些肥料可以混合施用,混合后双方优缺点互补,增进肥效,如无机的过磷酸钙肥料和有机肥料混合施用就是一例;有些肥料则不能混 合施用,如果盲目混合施用,就可能劳力费神,肥效降低甚至毒害鱼类,如磷肥与石灰、草木灰等强碱性物质混合时,则生成了不溶性的磷酸三钙,影响肥效,这类 肥料就不能混合施用。各种肥料是否可以混合施用,主要取决于它们本身的性质。

一般而言,酸性肥料和碱性肥料不宜混合施用;混合后产生气体逸出或产生沉淀而使养分损失的则不宜混合施用;影响双方肥料有效成分稳定性的不宜混合施用;混合后产生有毒物质,如NH3、H2S、HPO3(偏磷酸)等,毒害鱼类,破坏水质的肥料不宜混合使用。

19、“施肥+忌”有什么含义?
施肥养鱼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由于种种肥料有其优缺点,因此施肥也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习,为了充分有效地发挥施肥养鱼的最大效果,切记“施肥十忌”。

(l)忌雨天施肥:雨天施肥至少有4大弊端:①天气阴暗光照减弱,水体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不强,对氮、磷等元素的呼吸能力较差;②随水流带进的有机质较多,不必急于施肥;③水量较大,施肥的有效浓度较低,肥效也随之降低;④溢洪时,肥料流失性大。

(2)忌闷热天气施肥:天气闷热时,气压较低,水中溶氧较低,施肥后则使水中有机耗氧量增加,极易造成水体因缺氧而浮头;同时,天气闷热时,可能即将有大雨降临,犯了下雨天施肥的大忌。

(3)忌浑水施肥:水体过分浑浊时,说明水体中粘土、矿粒过多,肥料中部分离子易被粘土粒子吸附、固定、沉淀,迟迟不能释放肥效,造成肥效损失。

(4)忌化肥单施:施肥的目的是培育水体中的水产动物易消化的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经过食物链与能量流动,最终供水产动物摄食。浮游动物吸收营 养是有一定比例的,一般要求氮、磷、钾的有效比例为4:4:2。如果单施某种化肥,肥效的营养元素比较单一,则其他的营养元素就会成为限制因子而制约肥效 的充分发挥。

(5)忌盲目混施:某些酸性肥料与碱性肥料混合施用时,易产生气体挥发或沉淀积于淤泥中而损失肥效;某些无机盐类肥料的部分离子与其他肥料的部 分离子作用会丧失肥效;有些离子被土壤胶粒吸附也会丧失肥效。因此,并不是每种肥料都可以混合使用的。如果因防治疾病、调节水质需施生石灰时,最好等3 天~5天后再施肥,以免使肥效丧失。

(6)忌高温季节施肥:施肥最适合主养鲢、鳙等肥水性鱼类,根据鲢、鳙的生长规律,施肥的季节宜在每年的5月~10月,水温在22℃~30℃的 晴天中午进行,但并非温度越高越好。因为在7月~8月的高温季节,水体中许多鱼类喜食的浮游生物种群较少,水温超过30℃时应少施肥,水温超过35℃时应 停施肥。

(7)忌固态化肥干施:干施的肥料呈颗料状,由于其自身的重力因素,肥料在水表层停留时间较短,易沉入水底,被污泥吸附,从而影响肥效。正因为这个原因,许多鱼类专家将淤泥比喻成磷肥的“陷井”。一般在施用固态肥时,采用先溶解后兑水施入为最佳。

(8)忌摄食不旺或暴发疾病时施肥:在水产动物摄食不旺时施肥,培育的大量浮游生物不能及时地被有效利用,易形成水华,败坏水质。在暴发疾病时,水产动物的抵抗力减弱,易引起中毒死亡。

(9)忌一次施肥过量:如果过量施用铵态氮肥,会使水体中氨积累过多,造成鱼中毒现象;同时施有机肥过量,则使水体中有机物耗氧量增大,容易造 成缺氧而鱼浮头。所以施肥时,不能图省事,一次将肥料下足,应严格遵循“少量多次、少施勤施”的施肥原则。一般要求3天~5天施追肥1次,使水体中的总氮 有效浓度始终保持在0.3mg/L以上,总磷浓度保持在0.04mg/L~0.05mg/L。

(10)忌施肥后放表层水:施用不同肥料后,经过一系列的理化反应,3天~5天后才可以转化成浮游生物,4天~7天左右优势种群的数量达到高峰 期,而且浮游生物的种群一般均匀分布在水体表层的lm~2m处。如果施肥后放走表层水,则培育的浮游生物明显受到损失,造成肥效的下降,如果确因农业用水 的需要,则应放底层水。掌握施肥技术在于既要使水质变肥,水产动物易消化的浮游生物的种群和数量多,又要使水中溶氧不致过低,而影响水产动物的生存和生 长。因此,施肥时应掌握科学施肥,注意以上所述“施肥十忌”。

20、大水面养鱼施肥技术与方法
(l)判断水质 肥度在施肥前先检查水体肥瘦。通常以水色、水华、油膜以及用化学手段检测来判断水体的肥瘦程度。如果是肥水,可暂不施肥;如果是水华水,则应采取相应措施,控制优势种群的继续发展;如果是瘦水,则要根据相应的水质、土质和环境,适当施肥。

(2)确定施肥地点 大水域中施肥地点的选择十分重要,如果选择不当就不能发挥最佳肥效。应选择阳光充足,水深在3米以内,水温较高,风浪较小,鱼类较多的上游浅水区、沿岸 带及距放水涵闸较远的库湾等地,以减少肥分的流失,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因为浅处水可以垂直循环,把氧送到底层促使有机物矿化和向水表层转移。若在汛期水 体交换量大的季节应重点在滞水区施肥,防止肥份流失。

(3)掌握好施肥时间 施肥的时间应根据水中浮游植物对肥料的利用状况及鱼类和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利用状况而定。应选择阳光照射时间长的4~10月,重点放在7~9月。施肥一定要在晴天的上午进行。
施肥的时间与水温和透明度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当水体透明度降到40cm以下,水温上升到20℃以上时开始施基肥,要求一次性施足,以后 再施追肥;如水温低于20℃,应施用低温能起效的肥料;当水温上升到20℃~30℃时,浮游植物在适宜的光照、温度条件下,繁殖期来到,需要大量的能量供 应,此时也正是水生动物快速生长的旺季,施肥量要适当增加,主要是增加施追肥的次数,并注意选择在晴天中午水趋于分层时施肥为宜,这样可延长肥料在表层停 留的时间。

(4)施肥种类 要做到长效肥与速效肥、营养完全性肥料与单一性肥料相结合。在早春汛期前可增施有机肥,汛期及水温较高的6月~9月多施无机肥或者生物复合肥,前二者兼施 效果较好,后者因为营养较全面可以进行单施。无机肥以肥效快的碳酸氢铵和水溶性磷肥过磷酸钙和重过磷酸钙为主。有机肥可选用粪肥、绿肥、厩肥、堆肥等,具 体应根据当地肥料来源,经济效益而定。

(5)施肥数量 年施肥量应根据水质肥瘦,鱼种放养的数量及经济实力而定。一般年施肥量应按计划产量的多少和化肥养鱼系数为2~3的原则合理掌握。

以通过施肥使水中有效氮、有效磷浓度的比例达到(6~7):1为宜,比例不当就会造成浪费。当有效氮浓度低于0.3mg/L时,就应当进行施 肥。一般每亩施碳酸氢铵2.5kg~3.5kg或尿素1.3kg~1.4kg、过磷酸钙2kg~2.5kg,施肥后6天~7天浮游植物量达到高峰。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