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有什么危害?平时怎样防治调控?

[复制链接]
查看723 | 回复0 | 2020-7-9 08: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蓝藻的产生 -



水体中的溶解性营养盐类大量存在且比例失衡


磷元素容易被底泥吸附,故磷是养殖水体中所有藻类的限制因素,蓝藻也不例外。相比其它藻类,蓝藻在磷源充足的水体中具有“疯长”的绝对优势。



这是因为蓝藻属于一种原始的真核生物,它像大豆固氮菌一样,天生就有固定氮源的功能,也就是说蓝藻在繁殖的过程中不需要氮源,只要有磷源就能快速的繁殖。



再者蓝藻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产生了一种能使自己漂浮的特殊器官——伪空泡。



这种器官能使蓝藻漂浮在水体表层,从而使蓝藻较其它藻类具有优先利用光能的优势。



而蓝藻一旦在养殖水体中形成优势,会大量漂浮在水体表层,遮光并优先利用阳光,使其它藻类无法利用光能,无法繁殖,最后整个养殖水体中只有蓝藻。


蓝藻喜高温、静水、强光的环境




在华北地区蓝藻是一种季节性的藻类,春天的时候水温低,光线不强,经常刮风,养殖水体表面是运动。



蓝藻在这种条件下无法繁殖,所以在春天的时候蓝藻不会出现。



进入夏季,天气晴朗、无风、光线强,此时如果养殖池塘中有蓝藻藻种,就会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




例如黄河水体严重富营养化,但水体是流动的,所以黄河里几乎没有蓝藻出现,当然在其它流动的河道里,几乎看不到蓝藻,即使有也不会形成优势种。



蓝藻大量繁殖,与养殖户日常管理有很大关系




正常情况下,水源可能会存在蓝藻藻种,如果养殖户采取不进水或者进水后马上肥水(可以用氨基肽肥等生物肥,切记不能用磷肥)培植其它藻类。



一段时间后再肥一次直至绿藻、硅藻等繁殖起来,蓝藻消失为止。



这样蓝藻就不会大量繁殖,更不会大量暴发。有时养殖户进水,水源里的藻相结构是还可以的,绿藻、硅藻、隐藻等都有且占有优势,蓝藻很少。



但进水过程中,池塘内形成水流。



池塘底部的一些虫卵被水流冲起而到水体表层。



这些虫卵在阳光照射下会很快孵化,纤毛虫、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孵化以后,在池塘里大量摄食小型藻类,如绿藻、硅藻、隐藻等。



蓝藻个体比较大,这些虫体不能摄食。一段时间后水体里会只有虫子和蓝藻,而其它藻类都已不复存在。






- 蓝藻的危害 -


1、蓝藻大量繁殖,最后形成优势种,在此过程中蓝藻会产生大量蓝藻毒素,限制其它藻类繁殖,从而使水体藻相结构不正常,藻相单一,最后只剩蓝藻。


2、养殖水体中如果只有蓝藻这一种藻类,通常情况下pH会很高,9.0以上,养殖动物长期生长在这种水体里生长速度会减慢,时间久了还会出现碱中毒的现象。



如果刚好赶上鱼苗或虾苗下塘,在这种水体里它们根本无法存活,苗种成活率会很低。



还有无论是鱼苗还是虾苗,在如此高的pH水环境下,一旦赶上“暴晴天”水体溶解氧会过饱和,导致气泡病而大量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3、蓝藻大量暴发以后,种群密度会达到一个旺盛期,旺盛期过后必然就是衰退期,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蓝藻水体老化。



老化的蓝藻大量死亡,沉积在池塘底部,经过厌氧菌的发酵分解,使池塘底部环境严重恶化,发热、发臭。



南美白对虾无法在这样的池塘底部生存,就会出现虾经常跳塘的现象。老化的蓝藻刚刚死亡时,养殖动物会直接摄食。



而这些死亡的藻含有大量蓝藻毒素(蓝藻在死亡以后会产生三大毒素:神经毒素、细胞内毒素和肠毒素)。



养殖动物摄食后,轻者出现肠炎,重者会中毒而死亡。



蓝藻大量死亡几天以后,会发现养殖动物(鱼、虾、贝以及河蟹等)大量死亡,甚至全军覆没。



这是因为死亡藻类经过厌氧菌腐败分解,蓝藻毒素慢慢向水体中上层扩散,使养殖动物中毒死亡。
蓝藻的生物防控 -


蓝藻的处理方案很多,归纳为三大类,分别为化学消杀模式、抗生素消杀模式和生物防控方法。


化学消杀模式


典型代表是用硫酸铜和三氯异氰尿酸(或漂白粉)合剂在池塘下风泼洒,分两次间隔几天使用,基本上可以杀死绝大部分蓝藻。




这种方法在蓝藻死亡后一定要给水体解毒,而且在当天傍晚用氧化型底质改良剂改底,且三天以后再次解毒改底,否则可能会造成养殖动物蓝藻中毒。


抗生素消杀模式


蓝藻属于一种原始的真核生物,细胞壁外面包裹着一个胶质层,在胶质层内外生存着一些与蓝藻共生的细菌。



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条处理蓝藻的思路,只要把这些共生细菌杀掉,蓝藻就不攻自破了。



蓝藻在进化的过程中分化出了两大类别:

一种是独立生存的个体(如颤藻、螺旋藻、鱼腥藻等),一种是很多个蓝藻个体营群生活在一起,外面有一个共同的胶质层。



独立生存的个体胶质层内外共生细菌可能是革兰氏阳性菌,这些细菌对青霉素特别敏感。



可在池塘下风处直接泼洒青霉素,达到杀死蓝藻的目的(可能要连续几天在池塘下风处泼洒)。



营群体生活的蓝藻(如铜绿微囊藻),在胶质层共生的可能是革兰氏阴性菌,这类细菌对红霉素特别敏感,可用红霉素或罗红霉素将蓝藻杀死。



蓝藻死亡以后的处理方法和用化学制剂消杀处理方法是一样的。



生物防控方法就是生物竞争



蓝藻与一种或一类细菌互利共生,那么在养殖池塘泼洒有益菌生物制剂,一旦有益菌占了优势,蓝藻就会死亡。



并且被有益菌在有氧环境下分解掉,不会产生蓝藻毒素,不会对水体和养殖动物产生负面影响。



采用此方法如果不出现蓝藻大量死亡,不用给水体解毒和改底,用有益菌处理蓝藻,有益菌需要活化,要与蓝藻共生的细菌竞争。



这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见效会比较慢。



但在整个过程中水环境不会产生剧烈变化,变化是缓慢的、温和的,养殖动物不会应激或中毒死亡。

蓝藻生活在水中,受到外界环境和其它藻类的影响,如果水中硅藻、绿藻、隐藻等藻类多了,水体藻相均衡,pH稳定在8.6左右,蓝藻基本上不会大量繁殖。



一般蓝藻泛滥的池塘其它藻类都较少,且水体较瘦,从这个思路出发,蓝藻大量繁殖时,我们可以用生物肥配合有益菌去肥水。



培植其它藻类,其它有益藻类一旦繁殖起来,蓝藻就会慢慢减少,直至其消失。



此种方法也是一个生物竞争的过程,比较慢,可能整个养殖周期蓝藻都不会消失,水体指标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不会对养殖动物造成大的影响。


近些年,噬菌蛭弧菌这种生物消毒剂在水产养殖中大量应用,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众所周知,噬菌蛭弧菌也是一种细菌,只不过它是“吃”细菌的一种菌,在水体里一旦激活就会“吃掉”所遇到的细菌。



不管是革兰氏阴性菌还是革兰氏阳性菌,不管是有益菌还是有害菌,无一幸免。



因此在蓝藻的防控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噬菌蛭弧菌来杀死与蓝藻共生的细菌,以达到杀死蓝藻的目的。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