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冬前池塘肥水、改底的重要性你知道吗?

[复制链接]
查看455 | 回复0 | 2020-11-4 20: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肥水的意义:

①制造溶氧:大家都知道,水体90%的溶氧靠藻类光合作用产生,低温时合理藻类种群数量是越冬池塘溶氧来源的保障,足够的溶氧可保障鱼类安全越冬及避免池底厌氧反应。

②为滤食性的鱼类提供天然的饵料,加强鱼体营养,提高抗寒力。

③可以保温,通过对比试验研究表明,同样的水温,同样的光照条件,肥水塘比瘦水塘,同一水层水温平均要高出1-2℃,所以说肥水有利于池塘水体的保温。

④增加池塘水体的初级生产力,通过藻类吸收利用铵态氮、硝酸态氮,如果铵态氮、硝酸态氮不能及时转化利用,池塘溶氧不足的情况下,会进行厌氧反应,生成有毒的分子氨、亚硝酸氮等有害物质,直接影响鱼类越冬的安全。高温期池塘含氮有机物可以通过施用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菌、EM菌等有益活菌进行生物分解转化,但是低温期活菌增殖定植力有限,池塘含氮有机物低温期只能通过藻类来进行转化、吸收、利用,所以说低温期培藻更重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二、越冬前底改

平时改底工作不积极,经过一个养殖周期,池底残留了的大量残饵、粪便、动植物尸体等有机污物 。



1、越冬期定期使用高氧化还原电位产品的必要性:

①越冬早期或暖冬或早春时期,前期改底不彻底池塘底部富积了大量有机质,极易滋生小瓜虫、车轮虫、斜管虫等寄生虫,加之水温低,鱼体的新陈代谢减弱,鱼类极易被寄生虫侵袭感染,鳃部一旦被小瓜虫、车轮虫等寄生虫寄生后就会影响呼吸,从而引发鱼类上浮,进而导致鱼体冻伤继发感染水霉病。

②越冬早期或暖冬或早春时期,易导致隐藻、裸甲藻等水华爆发,一旦遇到天气突变,就会发生倒藻,死亡的藻类直接耗氧,引发池塘缺氧。在湖北一般早春或者暖冬的时候,通过观察有些池塘水色发黑,可能是由隐藻水华引起,也有可能是有机质长期得不到转化引起。

③早春或暖冬还容易发生水质的老化,易滋生大型的浮游动物如轮虫等。这在北方很多见,京津唐和东北等地大型浮游动物的危害非常严重,造成水体严重缺氧。如果池塘滋生了大型浮游动,我们一般是通过凌晨6:00左右沿边1米左右的位置局部泼洒杀虫药,同时为了防止大型浮游动物的尸体腐败造成水体的缺氧,还需要泼洒氧化性颗粒底改或者粒粒氧。

④如果是遇到冷冬,池底残留了的大量残饵、粪便等有机污物不及时分解掉,来年早春就会因泛底引发应激性死亡,如叉尾鮰套肠、应激性暴发性出血病。

⑤一旦池底氧化还原电位值太低,池底有机污物会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氨氮、甲烷、亚硝酸氮等有毒有害物质,导致鱼类会经常性离开中下层或底层的正常越冬水层,跑到水表层、中上层或紧挨冰层下活动,一旦大规模鱼类频繁上浮、下沉时,会导致池塘中下层或底层的越冬层水温快速下降,从而导致越冬鱼类的大规模冻伤,继发感染水霉病、溃疡病。如东北三省、黄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流域因冻伤继发感染水霉病极易频发,严重时全军覆没,直接影响开春后的越冬成活率。例如每年霜降前后云南发生罗非鱼死亡情况分析,多半是由于浮头和暗浮头导致冻死,而发生浮头或暗浮头的池塘的底质环境较差,所以底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越冬的安全。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