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海洋与渔业》:福寿螺从哪里来,会引发哪些危害?
A
徐猛:福寿螺又名苹果螺、大瓶螺,为中腹足目、腹足纲、瓶螺科、瓶螺属的两栖淡水贝类软体动物,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现已在全球范围内对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和威胁。200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外来入侵物种专家委员会将其列为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Q
《海洋与渔业》:福寿螺为何大爆发,有哪些驱动因素?
A
徐猛:一是福寿螺的繁殖能力惊人。它的寿命受水温和食物丰富程度影响,一般为2~5年。性成熟的福寿螺交配时,雄螺爬于雌螺壳上,雄螺阴茎鞘翻出插入雌螺雌性孔中,交配时间长达2~4h,交配完成后,受精在体内进行,这种精准的交配策略,致使它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此外,在福寿螺自然种群中,雌螺的个体数往往多于雄螺,每个雄螺可以多次与不同雌螺交配,保证了其种群的不断壮大。福寿螺一般1年可生产2~3代,幼螺3-4个月即可达到性成熟,具有“三世同堂”现象。
Q
《海洋与渔业》:针对福寿螺有哪些防控措施,有何建议?
A
徐猛:目前,我国对福寿螺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在这些防治手段中,化学防治是最常用的方法,效果也最为明显,但会造成水体污染,使用成本也高。常用的药物包括四聚乙醛、杀螺胺、五氯酚钠、贝螺杀、百螺杀、密达、百螺敌、硫酸铜,这些药物能较快地杀灭福寿螺,但是都有缺点或严重的副作用。例如五氯酚钠的毒性和残留性都很强,长期摄入受其污染的水源会致癌致畸;贝螺杀对非靶体的鱼类、青蛙等水生生物也是致命的剧毒物质,控制不严的情况下极易污染水体;百螺杀、密达是进口药,成本较高;百螺敌药效慢,需要苗前施放;硫酸铜则是重金属盐,对水体有污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