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喂方法:放苗后的初期,可以使用黄金蛋白粉培养生物饵料通常日投喂4~6次,以后随着虾体增长,每日投喂次调整到3~4次。投饵一般沿池边均匀投喂,不投于中央排水口附近。
③日常管理:每日测量水温、溶解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透明度、池水盐度等水质指标,经常检测池内浮游生物种类及数量变化。每5~10d测量金刚虾生长情况(体重、体长)。估测池塘对虾数量、重量,可用旋网在池内多点取样测定,并根据放苗量、摄食量等综合估测;设立并做好养殖生产记录、药物台帐、饲料台帐、销售记录等,保证落实“可追溯制度”;技术和管养人员每天多次定时巡池。巡池工作包括:观察池塘水质变化情况;观察进排水情况;观察对虾活动、摄食、残饵情况;观察有无病虾及死虾;观察有无缺氧浮头现象;及时捞除池塘漂浮杂物及死藻等。
④病害防治∶病害防治的原则是防重于治,金刚虾的主要病害为病毒性和细菌性病害两种。病毒性病害主要是白斑病毒和桃拉病毒,细菌性病害主要是弧菌。病毒性病害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切断病源是较好的办法,具体做法是:养殖用水经过滤及消毒,防止纳入带病原宿主生物及病原,不得投喂带有病原的饲料。抑制弧菌的最好办法是以菌制菌,施加光合细菌/净水宝等有益菌让其在池塘中形成优势菌群,能有效抑制弧菌的繁殖。减少“应激”也是防治发病的较好办法,保持水环境相对稳定,良好的水质、底质环境和在饵料中添加适量Vc有助减少对虾应激发病。如需使用药物应符合NY5071的要求,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
(5)改底增氧:金刚虾底栖息习性较为明显,底质不良,底层溶氧不足,会导致虾生长速度慢,寄生纤毛虫;引发黄鳃、黑鳃等细菌病和白斑病毒病。溶氧决定产量,池塘内充足的溶氧,是保证对虾吃料加快,产量增加的关键。养殖早期就应注重改底增氧,合理开启增氧机,定期(5-7天)改底,增氧。养殖中后期投料的增多,污染加大,底质恶化,耗氧加剧,建议定期(3-5天)交替生物化学改底,并逐渐增加改底频率,多开增氧机。
(6)避免氨氮过高:金刚虾养殖过程中水环境稳定是重中之重的事,其中氨氮偏高是比较多见的问题。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池塘水体氨氮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A.具有固氮作用的生物
地球大气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氮气,其含量占到了70%,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一些藻类和菌类可以通过固氮作用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氮气来合成自身的蛋白质,比如蓝藻,又比如大豆的根瘤菌,都具有固氮作用。
B.池塘底部的粪便残饵以及有机物
经过多年养殖的池塘底部含有之前养殖所产生大量的粪便,残饵以及其他的一些有机质,这些有机物在我们第二年养殖过程中会被氨化细菌直接分解掉从而形成氨氮。
C.日常投喂饲料增加池塘中的氨氮
我们在养殖过程中会投入大量的高蛋白的饲料,这些饲料大部分不会被养殖品种摄食变成池塘中的残饵,而这些残饵蛋白质的含量又占了绝大部分,被分解过后会直接增加池塘中氨氮的含量。
D.肥水过程中施用的化肥等肥料
一般在放苗过程中我们都会选择肥水,通过肥水来提高苗种放苗的成功率,部分养殖户用化肥如尿素来直接肥水,由于其他的一些原因水没有肥起来但是给池塘引入了大量的氮元素,造成池塘氨氮升高。
解决思路
为了避免氨氮过高我们应该:1、放苗前充分晒塘,翻耕塘底,让还原性物质充分被氧化。2、合计投喂,不过量投喂,经常检查料台,按需投料。3、多用酵母发酵营养物,如酵水爽/益水宝配合净水宝来调水,补充碳源培养优质藻类,减少有害蓝藻的生长,以碳促氮,来降低氨氮,亚盐的产生。通过多年实践证明:酵母发酵营养物,能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氨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