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摇蚊幼虫的培育
摇蚊幼虫(又称血虫)因为它有许多优点,如营养丰富,清洁不染泥污,带菌机会少,无混入其他寄生虫的机会,既能在水中浮游,又能沉着水底爬行,是蝌蚪期的优良饵料。
1.生活史
摇蚊生活史的发育全过程,是完全变态的发育,即卵孵化后经幼虫期、蛹期才羽化为成虫。在20~25℃的条件下需4~5天才完成发育。
在发育过程中,幼虫沉入底泥造巢,蛹升起在水面羽化,在水底和水中生活,恰好可以成为蝌蚪的天然饵料。
(1)卵:初产的卵块,长3毫米左右,呈褐色,一接触水就会立即膨胀,5~20分钟后就可以胀大5~6倍,达到12~18毫米。
卵的孵化时间与水温呈正相关。在适宜的水温范围内,水温超高,孵化率越高,孵化时间越短。试验表明,在水温7℃以下,卵块发育至中途就死亡;
在7~8℃时,孵化时间为110~120小时;10℃时,孵化时间需95~105小时;
15℃时,孵化时间需70~75小时;20℃时,需45~50小时;25℃时,需35~40小时;
30℃时,需28~33 小时;35℃时,需24~30小时;40℃以上时,会很快死亡。
(2)幼虫:幼虫呈淡茶色,体透明,长0.76~0.78毫米。趋光性强,利用这一特点可将卵块与幼虫分离出来,只收集幼虫加以培养。
幼虫的形态为圆柱形,呈鲜红色,孵化时的大小经过4次蜕皮,最大体长约达13毫米,幼虫在20℃的条件下1周就可以变态成蛹。
(3)蛹:最大体长达到13毫米的幼虫,体长开始缩短,逐渐变为7~9毫米的蛹。到了蛹期时,生殖腺明显发达,外部性征明显,通过测量可以把体长、体宽大的看成是雌的,体长、体宽小的看成是雄的。
(4)成虫:蛹经1~2天羽化即成为成虫。羽化时间,在11~25℃时需30~50小时,在20~35℃时需20~25小时。雌性在羽化后2~3天便可产卵,进行下一代的繁育。
2.生活习性
(1)摇蚊形态特征:摇蚊的形态与普通蚊子相似,但翅无鳞片,足也较大,静止时前足一般向前伸长,并不停地摇动,故名摇蚊。头部腹面有一舐吸式口器,对人体无害。
(2)群飞交尾习性:摇蚊成虫白天停栖在树阴、桥洞、屋檐下、水沟中和湖沼附近繁茂草丛的背阴面等阴暗场所,在日出前后0.5~1小时和日落前后1.5~2小时的弱光照射下,成群地在树木、房屋、物体的上面、侧面、近旁处飞行,通常把这种群飞叫做蚊柱。蚊柱的形成可分为初期、盛期和结束期,并观察到形成蚊柱的成虫绝大多数是雄虫。远处的雌蚊向着蚊柱飞来,当它们一个个接近蚊柱时即行交尾,而且在瞬间完成。
(3)产卵习性:雌性摇蚊在产卵时,先在水面附近飞行,后落在物体的近水面处,头部向上垂直不动。通常雌蚊在静止状态时是用中肢和后肢支撑身体,前肢向上举,但是产卵时却用前肢与中肢支持身体,后肢向上挺,使腹部弯曲。产卵开始时,卵块的一端附着在后肢的基部附近,延伸腹部将卵块逐渐挤出。产卵一结束,就将卵块的一端固着在后肢胫节的基部附近,移动全肢后退,将卵块拖入水中。产卵过程约3分钟,慢的需6分钟。雌蚊产卵后12~24小时即死亡。
3.饲养方式
(1)人工采卵:用专用的人工采卵箱完成。人工采卵箱的大小、摇蚊的生物密度与性比、温度、湿度、照明和成虫的饵料等,都是在人工采卵时必须考虑的条件。
①采卵箱:采卵箱的大小为1米×1米×2米,用 4~5厘米的方杉木做箱架,外面挂有防蚊用的昆虫网,其上覆盖透明塑料布,以便保持箱内的湿度和从外面进行观察。
②摇蚁的个体密度与性比:采集摇蚊成虫或幼虫置入采卵箱,其个体密度是影响受精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密度为每立方米2000个以上时,可获 80%以上的受精率;随着密度的增加,受精率也增加,当密度为每立方米 4000个时,受精率达到90%。性比是重要的生物学条件之一,摇蚊雌、雄等量或雄性稍多于雌性是最适条件。所以,在采卵过程中要注意补充雄性个体。
③温度:温度最适范围为23~25℃,当温度低于20℃或高于28℃时,受精率骤降。这时,可以通过人工加温来解决。一般是在采卵箱内放置2盏40瓦的灯泡增温,并用定温继电器控制。
④湿度:湿度是交尾的必要条件。湿度在90%以上可得到80%~85%的受精率,湿度小于80%,受精率下降至20%以下。湿度可由采卵箱中的喷水器调节控制,并用箱外塑料布防止水分蒸发。
⑤照明:科研结果表明,间歇照明的最佳条件是在24小时中4次断续照明。每次关灯30分钟,每次为5.5小时的间歇照明,此时的受精率都在80%以上。在照明时开始产卵,照明2小时内产出的卵数为总产卵数的60%。
⑥饵料:饵料置于采卵箱中的面盆或喷洒在悬挂于采卵箱中的布幕上。成虫饵料为2%的蔗糖或2%的蜂蜜或两者的混合液,都能获得较高受精率。
用上述采卵箱采卵,采集受精卵块可持续的天数为12~15天,l天最高能得到400~750个卵块(平均100~120个)。
1个卵块中的卵粒数平均为500~600个,则每天能采10万个个体,2周后可得到140万个个体,约合7千克幼虫。
(2)培养基
①琼脂培养基:将琼脂溶解于热水中,配成0.8%的琼脂溶液,冷却至50℃以后再加入牛奶。根据牛奶的添加量来添加蒸馏水,使琼脂浓度最后调整为0.75%。然后将培养基溶液25毫升倒入直径为 90毫米的玻璃皿中冷却,使琼脂凝固,在上面加 10毫升蒸馏水。
②黏土-牛奶培养基:取烧瓦用的一定量的黏土,加入10倍重的蒸馏水,在大型研钵中研碎,使之成为分散的胶体状,除去砂质后,用 117.68千帕(1.2千克/平方厘米)的高压灭菌器灭菌 30分钟,冷却后加入牛奶,便会迅速凝集,黏土粒与牛奶一起形成块状的沉淀,即可当作幼虫的培养基。
③黏土-植物叶培养基:取杂草或桑叶或海生大叶藻,加适量海砂和水,把植物叶子在研钵中磨碎,用50目筛绢网过滤挤出植物碎液,静置后取出植物碎液中的细砂。然后在黏土溶液中加入适量氯化钙,再加入植物碎液,就同牛奶与黏土一样发生凝集,直至上澄液不着色、不混浊时,等待10~20分钟后倾倒出上澄液,加入蒸馏水进行振荡,再静置10~20分钟后,除去上澄液,如此反复2~3次后,将沉淀部分适当稀释便可供作培养基。
④水沟泥培养基:从下水沟或养鱼塘采集鲜泥土,去掉其中的大块垃圾,加入等量的自来水搅拌,静置30分钟后倒掉上澄液,这样反复进行1~2次,除去下水沟泥的悬浮物。用高压锅高压灭菌30分钟,冷却之后倾去上澄液,加入适量蒸馏水即可当培养基。
上述4种培养基的共同特点是两相培养基,即培养基底部是固体物质的黏土、牛奶、植物碎叶或下水沟泥的沉淀物,培养基的上部是水基蒸馏水。
(3)培养方法
①接种:用人工所采虫卵和人工培养基饲育的摇蚊幼虫,经60目筛网选出体长3~4毫米的幼虫于盆中,1~2天加入蒸馏水,再移入筛网用蒸馏水冲洗干净之后,把水分流干,将幼虫接种在培养基上。
②静水培养法:用直径90毫米的培养皿盛装培养基时,把大于3毫米的摇蚊幼虫接种于器皿中培养。这种静水培养可一直培养到蛹化前即可采收,具有操作容易的优点,但是这种培养法由于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保证,培养基容易变质,产量远不如流水培养法。
③流水培养法:用33厘米×37厘米×7厘米的塑料容器或直径为45厘米的圆盆,在其底部放入厚度为10毫米的沙层,在沙层上面铺上黏土-牛奶培养基,每3天添加1次;从容器的一端注入微流水,从另一端排水。这样,即可用孵化后24小时的幼虫进行流水培养。流水可以起到排污和增加氧气的目的,培养结果比静水培养的好。
④体长小于3毫米的幼虫培养:体长小于3毫米的幼虫的口器发育尚未完成,对各种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弱,更不可能抵抗0. l米/秒的流水速度,因此不能采用流水培养法。其培养方法是在500毫升的三角烧瓶中,注入半瓶水,加进50毫升的培养基,将要孵化的卵块放进烧瓶里;用气泡石通气,每分钟通入800~1000立方厘米的气体;温度以23~25℃为宜。利用这种方法培养,卵块会顺利孵化,4天后体长可以达到3毫米,这时就可放入流水培养器中继续培养了。
4.采收
(1)从泥污中分离摇蚊幼虫:虫卵一经孵化后,幼虫就各自在水底的浮泥打一个洞穴而居,从水面看下去,一片平滑的浮泥布满了许许多多小洞穴,每一个洞内有1条幼虫。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把摇蚊幼虫从泥浆中分离出来。
砌一个宽1米、长5米、高约1米的水池作为摇蚊幼虫的养殖池。池的一头连着进水槽,由抽水机不停地将清水抽入水槽,流入水池中,达到一定深度后,水从另一头溢水口溢出,让池水维持90%的满溢状态。准备若干用尼龙蚊帐纱制成的索口袋子,把准备好的泥浆装入袋子中,每袋约5千克,妥后,把索带收紧,挂在横搁在水池上的竹竿上。经过2~3个小时,让摇蚊幼虫在不受惊扰的环境下,陆续地从袋中钻出来,掉在水池里,池下预先布下一张布帐,然后再把布帐抽起,里面就是比较纯净的幼虫,含泥只有5%。然后用含有氯气的自来水来冲漂,让幼虫受到轻微的刺激而不再死抱着浮泥,可使纯净率达到98%。
(2)苗种的贮存:苗种的贮存包括受精卵和幼虫的贮存两个方面。
①卵的贮存:在贮存前须经显微镜检查,挑出刚产出的未发育的卵立即进行5℃的低温贮存,并加抗生素防止霉菌对卵块的侵染。适宜的抗生素是链霉素,浓度为 5毫克/毫升,可保存 14~20天;青霉素的浓度为 2000单位/毫升,可保存 12~13天。
②幼虫的贮存:贮存用水必须是无盐分的。贮存方法以幼虫放入沙中贮存的方法最好。在低温和微流水条件下,贮存天数可达40天,而且这时活体重量的减耗率仅为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