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水产养殖为什么病害频发?病原菌的毒性正在增强?

[复制链接]
查看846 | 回复0 | 2021-7-20 18: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大家都知道,无论是畜禽养殖还是水产养殖,要想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就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养殖密度,提高养殖产量。如果养殖的品种利润不高,比如常见的四大家鱼以及鲤鱼、黑鱼、鲫鱼等,那么也只能通过“走量”的方式来赚取利润。但是,养殖密度一旦过高,水产动物患病的风险与几率就会大大升高,甚至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那么,集约化、高密度的养殖对病原菌的毒性到底有什么影响呢?为什么集约化养殖病害频发呢?
1626776690356111_682.jpg
高密度养殖

首先,鱼为什么会患病呢?
鱼类患病不仅仅是鱼本身的问题,还有养殖环境与病原的共同作用。鱼儿想要健康地生活,一方面要有好的水质环境,另一方面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或者说抵抗不利环境的能力。如果水域环境的变化超过了鱼类本身的适应能力,就会导致鱼类抵抗力下降,进而感染疾病。

在生产上更常见的现象是,患病的鱼类会同时感染几种不同的病原菌。假设病原菌A首先感染了鱼类,就会通过释放毒素、造成机械损伤、夺取鱼类自身营养等三种方式来降低鱼类的抵抗力。鱼的抵抗力一旦下降,其他病原菌(B、C、D等)就会趁虚而入。

除此之外,细菌本身的毒性大小也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随着水产养殖上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致病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细菌性疾病的治疗也越来越困难了,比如迟缓爱德华氏菌病、弧菌病、巴斯德菌病、丝状细菌病、气单胞菌病等等。
1626776715263604_825.jpg
致病菌模式图

池塘中的养殖环境,不仅是鱼类生活的场所,也是细菌、病毒的容身之处。养殖环境对致病菌存在着选择作用,不同的养殖模式下选择强度不同。而在集约化养殖模式下,养殖水质更容易恶化,条件更加苛刻,致病菌要想存活下来,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毒性与侵染力。

致病菌的毒性是怎样增强的?下面用实验来说话
为了调查清楚集约化养殖对病原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国外有研究团队展开了相关实验。

该实验选择了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鱼类病原——柱状黄杆菌为研究对象。在2010年夏季,科研人员从一个养殖场的上游进水处A以及下游出水处B分别收集了9种不同的细菌菌株,其中在B处收集的菌株就代表了经过集约化养殖环境选择作用的细菌菌株。

为了测定A、B两处细菌的毒性,研究人员以斑马鱼(Zebra fish)为感染对象统计致死率。A、B两个采样点分别提取了9种菌株,为了测试每一种菌株的致病力,分别用14条斑马鱼测试。因此,接受菌株侵染的斑马鱼总数为14×9×2=252条。另外再取14条斑马鱼作为空白对照组,将其放入接种了无菌培养基的封闭水体中。
1626776737048267_622.jpg
斑马鱼特写

实验总共使用了266条斑马鱼,为了减少系统误差,所有的斑马鱼的体长、体重、发育水平、营养条件均相似。实验周期长达11天,每天观察鱼病的身体症状并记录好发病率;在疾病进入急性期的前3天,研究人员每个小时都对斑马鱼的身体状况进行一次监测。

实验结果表明,受到进水口菌株感染的斑马鱼平均死亡率为10.3%,受到出水口菌株感染的斑马鱼平均死亡率达到了32.5%,空白对照组(没有接受任何菌株感染的一组)没有观察到死亡现象。
1626776757666751_628.jpg
斑马鱼

此外,对A、B两处菌株的基因片段分析表明,出水口的细菌种群比进水口的细菌种群分布更加均匀,种群规模也更大,而且在出水口检测到的基因型比进水口更少——也就是说,集约化的养鱼环境会选择具有特定基因型的菌株。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断定,高密度养鱼环境确实会选择毒性更强的致病菌株,而那些致病力弱的菌株则会随着它们的基因型一起被淘汰掉。
1626776775298795_280.jpg
在养殖上致病菌的毒性正在增强,关于这种现象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