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这里大闸蟹创新采用“小精高”养殖模式,由原来的400斤提高到1000斤

[复制链接]
查看5811 | 回复0 | 2021-8-23 00: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水产头条君 于 2021-8-23 01:10 编辑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乌溪镇七房村,树木青翠、水清岸绿,道路硬化到村到户,是一个具有皖南水乡特色的生态宜居村落。







8月9日11时,室外温度达到32摄氏度。蟹苗养殖户周先锋靠在家中的躺椅上,轻点手机屏幕,远程控制蟹塘增氧设备。几千米外的蟹塘里,十几台增氧机收到启动指令,相继运转起来。七房村地处皖苏两省交汇处,有“中华蟹苗第一村”的美誉,蟹苗培育是村里的主导产业。



近年来,七房村将小蟹苗养成“大产业”,先后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文明村以及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村里成立了蟹苗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实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采购、生产、品牌、销售、收益“六统一”,推动蟹苗产业品牌化。



随着蟹苗养殖技术的发展,养殖户的用电需求不断增大。马鞍山供电公司组织国家电网安徽电力(马鞍山“马上”)共产党员服务队带头开展走访摸排,了解养殖户的所需所盼,针对性提供服务,助力蟹苗养殖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电力先行。供电服务一直做得很好,乡村振兴、村民致富都离不开可靠的电力保障。”七房村党总支书记刘小兵说。曾经,蟹苗养殖遭遇过用电“卡脖子”问题。



2020年,马鞍山供电公司因地制宜推进农网改造升级,开展台区增容和10千伏线路改造,把380伏的动力电源直接建到蟹塘边。在充足电力的保障下,村里还引进了物联网技术,实现蟹苗培育全自动智能监控和增氧,推动蟹苗养殖现代化、科学化。在周先锋的蟹塘边,当涂县供电公司黄池中心供电所客户经理正例行检查漏电保护器的运行工况,了解他的用电需求。



18年前,周先锋下岗再就业,靠开小超市维持生计,后来转型做蟹苗养殖,越做越红火。如今,周先锋已是村里蟹苗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养殖面积达到40亩,年均收入达32万元。“我的梦想就是蟹苗高产,能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周先锋说。



今年,他拿出7亩塘,创新采用“小精高”养殖模式,利用小塘口开展精品养殖,进一步提高蟹苗质量。如果试点成功,每亩塘产出蟹苗将由原来的400斤提高到1000斤,每亩塘纯利润将达到2万元。这种高品质、高密度养殖,要靠增氧设备提高蟹苗塘里的含氧量。周先锋在试点的蟹苗塘里加装了17台增氧设备。供电服务有保障,增氧设备平稳运行,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门前一口小蟹塘,三年盖栋小楼房。”七房村的顺口溜道出了当地人养蟹致富的生动场景。



目前,七房村蟹苗产业链效应已经显现,村级集体经济连续稳步上升,2020年突破117万元,年均涨幅超过10%,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3.46万元。生活条件好了,村民们盖起了二层小楼,楼房错落有致。村民以前用大灶烧饭做菜,现在也都改用电磁炉、电饭煲了。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