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养虾的蝶变效益观

  [复制链接]
查看1123 | 回复2 | 2021-9-17 19: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如果说养虾有着“蝶变效益”,事实上就是大势所趋。有养户认为同属区域并相邻的两张虾塘,就以甲塘底质的状况呈优势(这里指低碱底质的优势与养户平时巧用生石灰有关)为例,其水质的稳定性较持久,所以养出大规格对虾的机率变大了;相对乙塘底质的状况呈劣势(除高碱底质禁用生石灰外,这里指低碱底质的劣势与养户平时不用生石灰有关)为例,其水质的变化过快,所以养出大规格对虾的机率变小了。



好的塘质往往成为养虾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指蝶变效益的条件之一)。某些养户在选择养虾的区域时也无法保证好塘质时,就要设法改造塘质。养虾,既有不公平的考验(这里指塘租贵),也有不可控的局面。在低产的区域中,产量真的不可提升吗?目前不乏高产的养虾模式(也视为蝶变技术),只是谁的技术成熟些,谁的获利便丰厚些。当然预测不了的事情只能碰运气,因为养户一旦遇上"屋漏偏逢连夜雨”(指不良的天气导致养虾一波三折)的情形,就被迫“认命”了。



养虾虽然说是一门技术活,但受制于塘质,然而常常绷紧养户神经的东西就是效益。这好比放风筝,某些人能把风筝放至几百米高空,虽然证明其具有一定技术的含量,但受制于天气,所以控制风筝不轻易掉落才是王道。有时候某养户在某虾塘养了几造虾都效益不好,奇怪的是换了别人去养却增加效益了。难道养虾的效益高低跟个人的技术高低有关吗?据相关案例反映:塘质差的时候所产生效益“自然而然”变差了。这种客观事实虽然令人“头痛”,但通过某种高产模式的应用后便产生蝶变效益。
1631877505285580_312.png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西北虾王 | 2021-9-17 19:19: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养虾模式的改变与蝶变效益相联系时,总有焦点。如养一造虾(指大水虾)需要50天,(这里指快虾模式)。为保证对虾的生长速度,特别突出一个氧字。在高氧(指监测氧值:每天每夜都大于5ppm)的状态下,进行投喂,而不在低氧(指监测氧值:每天每夜都小于4ppm)下投喂。在快虾模式的管理中电费支出变多了,这也算是养虾高成本的焦点了。通常见些舍不得开增氧的塘口,某些时分(如高温天气的下午)发生倒藻缺氧的现象是突如其来的。



处理倒藻的原则直接影响蝶变效益。有养户认为不是所有倒藻后的水质都能养好虾。如果养虾的水质违背了“养水先知氧”的法则,最终吃亏的就是养户。用菌(如芽孢杆菌)之道始终围绕着"分解"二字。由于倒藻后,杂质过多,其中需要检测倒藻后的藻类丰度和溶氧状态、当前气压状态等,发现其中有一项过低,并及时采取人工增氧,保持足够氧份才可进行补菌追肥。



养虾发生的问题越小,反而越容易控制。蝶变效益既受不同季节的影响,也受不同对策影响。不同的季节可分夏季和冬季,一般对策如下:有时候在日均25~30℃水温时,藻类有过度繁殖的势头,这种情形易转水。要吸取易水变的教训(对虾应激发病),及时去使用改底、活菌或消毒的产品;有时日均在30℃水温时,由于易产生温跃层,底质易恶化,改底与增氧须搭配使用,重点把氨氮、亚盐控制好,为养出大规格的对虾而勤改底;,有时日均在20~25℃水温(这里指冬棚)时,要注意及时追肥,防止水质变清。
1631877576957478_906.png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西北虾王 | 2021-9-17 19:20: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水质改良剂的发明有利于对虾疾病的恢复或水体的稳定(多指藻类的稳定)。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创造养虾的蝶变效益。因水质改良剂总让养户想到某些情景可以用;某些情景禁用。如有些养虾区域的总碱度过低(低于50)时,当多次用了含有小苏打成分的水质改良剂后便提升了总碱度。然而有些区域总碱度高于120时就没必要用这样的水质改良剂了。



养户控制水体pH值的变化,也关联着蝶变效益。养虾发病前会有水变征兆,而水变前也有pH变化的征兆。如果pH值上午与下午相差大于0.5,可预示水质不稳定,钙镁离子可能缺乏,决不能少补钙镁;如果PH值上午与下午相差大于0.8,可预示水体晚上处于缺氧状态,有必要因地制宜去开足增氧机,决不能少开增氧。



养户遵循养虾的某些法则,总为蝶变效益做最好的决定,也做最坏的打算。有些区域养了一、两造虾后,底部呈黑色,其原因是由于水温高(这里指30℃以上)易产生跃温层,水体的对流交换达不到底部,一旦有机物氧化不完全,底部的有害物质就相应增加了。因此养虾过程中增加硫化氢的检测频率,进一步降低高温时段养虾的风险(在对虾的快料时期风险更高)。由此可见,高温时期只记得调水而忽视底部情况是容易埋下隐患的,只检测其他指标而忽略了检测硫化氢是容易一错再错的。

来源:水产热点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