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对虾弧菌病来袭!

[复制链接]
查看980 | 回复0 | 2022-5-30 11: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近日,水产前沿发布华南地区虾业遭重创,广西地区发病高达95%,珠三角发病6-7成,排塘率超高!弧菌活跃成关注焦点!

所以,弧菌到底是什么呢?它会引起哪些虾类疫病呢?

其实,我们生活中常常说的“弧菌”,它并不是指一种单独的菌,而是指一类菌,也就是说,弧菌其实是一个种属的统称。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认识一下弧菌属吧!

弧菌属



弧菌属细菌的形态为直或弯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以一根或几根极生鞭毛运动,鞭毛由细胞壁外膜延伸的鞘所包被,兼性厌氧,化能异养,具有呼吸和发酵两种代谢类型,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较大,所有的菌种均能在20摄氏度生长,大多数的种在30摄氏度生长。发现于广泛盐度范围的水生生境,最常见于海洋、河口地带以及海生动物体表与肠内容物中,有的种也发现于淡水。

弧菌可导致几乎所有对虾患病。例如,导致中国明对虾、长毛对虾、斑节对虾、凡纳滨对虾患红腿病的病原菌有副溶血弧菌、鳗弧菌、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导致海水虾类幼体弧菌病的病原菌有鳗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等。





下面我们以副溶血性弧菌、鳗弧菌、溶藻弧菌和哈维氏弧菌为例认识一下弧菌吧。



1

副溶血弧菌
1653882681838936_341.png
分离菌落形态(A)和革兰氏染色(B)

副溶血弧菌是一种水产养殖动物病原细菌,该菌还会引起人的感染发病。副溶血弧菌无芽孢,有一根端极鞭毛、运动活泼如穿梭,无明显荚膜,一般呈球杆状、球状、弧状、棒状、梨状或丝状。据有关报道,斑节对虾的“红体病”主要就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的混合感染所致。

提到副溶血弧菌,小编不能不提到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因该病爆发时无明显症状,且死亡前也没有明显征兆,绝大多数对虾死亡于池底,不容易被发现,故也被称为“偷死病”,研究证实,该病的病原菌是携带毒力基因pirAVp和pirBVp的pVA1质粒的致急性肝胰腺坏死副溶血弧菌。
1653882704771512_803.jpg
1653882704800320_47.jpg
红体病



2

鳗弧菌
1653882853876770_871.jpg
鳗弧菌是弧菌属细菌中较早的成员,也是在水产养殖动物中较为常见且重要的病原菌,能够引起多种水产养殖动物的相应”弧菌病“。该菌无荚膜,无芽孢,一般呈短杆状。据郑国兴1990年报道,福建平塘县1987年7月到10月间流行的中国对虾“红腿病”,其病原鉴定为鳗弧菌,由于病虾的步足、游泳肢及尾扇呈鲜红色,故称为“红腿病“。有相关记述表明,在我国沿海各地的对虾育苗场,从无节幼体到仔虾都经常发生此病。此外,该菌还是对虾白斑病、烂腮病和瞎眼病的病原菌。
1653882868649965_280.png
红腿病



3

溶藻弧菌
1653882885607618_907.jpg
在一些相关书籍中溶藻弧菌又称解藻朊酸弧菌、溶藻胶弧菌、溶藻酸弧菌或解藻朊酸贝内克氏菌。该菌在复杂固体培养基上能形成侧毛并能游动。已有研究表明,溶藻弧菌不仅是多种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原菌,也是日益引起关注的人致泻弧菌,因此也可认为该菌是人和水产动物共染的一种病原菌。据相关报道,甲壳类比养殖鱼类更容易感染该菌,该菌不仅会引起中国对虾黑腮、褐斑综合症,而且也是我国台湾地区养殖的日本对虾重要病原菌。



4

哈维氏弧菌
1653882901642136_293.jpg
哈氏弧菌又称哈维氏弧菌、夏威夷弧菌,该菌是一种具有发光特性的弧菌,但在TCBS培养基上菌落呈黄色,无生物发光现象。在理化性质方面,该菌与其他弧菌区别的主要特征是其一般表现为菌体直杆状,在固体培养基上可形成侧毛。该菌还会让虾类产生浅绿色荧光,出现厌食,活动力下降,虾体瘦弱、生长慢,体色暗浊、肌肉白浊、烂尾,几天之内即可造成养殖对虾大量死亡 ,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荧光病”。
1653882918154277_803.jpg
1653882918180752_562.png
荧光病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