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水源不足、排灌不便、淤泥厚的池塘如何防病?
池塘养鱼的关键在于水质的调节,为了防止池塘水老化和鱼类发病,对水源不足、排灌不便和池底淤泥较厚的池塘,可用以下方法调节水质:
(1)施用水质改良剂 每半个月向池塘泼洒1次,能起到吸附、转化池塘中氨态氮和有害物质的作用,以改良水质。
(2)施用沸石 每次用量为13克/立方米,以吸附水中的氨态氮和有害物质,改善水质。
(3)施用生石灰 每次施用量为30克/立方米,每15~30天1次。
施用方法:生石灰溶于水后趁热向全池水面泼洒,石灰渣倒在池岸上。向池塘泼洒生石灰水能杀菌、消毒,增加钙质,调节pH,改善水质。
(4)施用二溴海因泡腾颗粒或二氧化氯 在高温季节选择一种全池用药,能改善池塘环境;在料台处用药可减少细菌病的发生和传染。
(5)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等,可以有效防止池塘水老化。
如何提高鱼体抗病力?
在目前的饲养条件下,要消灭一切病原体是不可能的。但要控制鱼病的发生,可从科学的养殖管理和维持养殖水体生态平衡入手,提高鱼体抗病能力,只要措施得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合理混养
合理的混养不仅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且对鱼类疾病的预防也有一定的作用。
将不同活动水层、不同食性的鱼类进行混养,能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的生态空间、各种饵料生物和营养物质,降低水体中有机悬浮物的含量,维持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可减少鱼病发生的机会。
(2)早放养
实行早放养,改春季放养为秋季、冬季或早春放养鱼种。秋、冬季节水温低,鱼种活动力弱,容易捕捞、运输,不易受伤感染疾病。
早放养还可使鱼类提早适应新环境,到春季水温上升后的疾病流行季节已经恢复体质,开始摄食,增强了抗病力;而且延长了生长期。
(3)做到“四定” 投饲即定质、定量、定时、定点。
(4)及时施肥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养殖中期还要适量追肥,追肥应掌握及时、少施、勤施的原则,且追肥应以发酵腐熟的有机肥或混合堆肥的浆汁为佳,也可追施化学肥料。
(5)坚持巡塘
养成每天早、中、晚巡塘的习惯,观察鱼类吃食情况、活动情况及池塘水质变化等,以便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
(6)预防受伤 日常管理、拉网捕鱼、进箱搬运及养殖操作要认真谨慎,防止鱼体受伤而感染疾病。
(7)定期投喂能提高免疫力及生长力的免疫增强剂、中草药制剂等,如肝胆康、肝胆利康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