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水霉病是鱼类养殖中常常碰到的疾病,又称为肤霉病、白毛病。在冬春季节发病率高,发病后治疗困难,其病原水霉隶属于茸鞭生物界、卵菌纲、水霉目、水霉科,主要包括水霉属、绵霉属、丝囊菌属等。
1
水霉的特性与症状
水霉在淡水水域广泛存在,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5℃~26℃),繁殖适温为 13℃~18℃。水霉对寄主无严格选择性,鲤科和鲑科鱼类、河鲈、鳗鲡以及虾等对水霉都具有易感性,同一种致病性水霉菌对鱼体和鱼卵均有致病性,水产动物各个生长阶段都可感染水霉。水霉主要寄生在鱼体伤口和死卵上,危害养殖鱼类和降低鱼卵孵化率,且极易发生水霉病的传染并迅速蔓延,造成大量鱼死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当鱼、虾体表皮肤因物理化学因素或细菌、病毒感染受到损伤时,水霉菌的游动孢子侵入伤口,吸取皮肤及其组织内的营养而迅速生长,菌丝与伤口的组织细胞缠绕粘附,使组织发炎、坏死,鱼体的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很快瘦弱死亡。
水霉菌在寄主死后不久繁殖特别快,所以具腐生性,对水产动物是一种继发性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又称次发性感染),除鱼卵外,鱼类水霉病均非原发性疾病,而是继发性疾病。此外,进一步研究显示,水霉菌是腐生性的,未受伤的鱼及正常受精卵不受感染。绝大多数已死亡的受精卵附有大量的水霉菌,而活卵卵膜外面虽然有少量水霉菌丝,但菌丝不能通过卵周隙进入胚胎,胚胎继续发育成稚鱼破膜而出,这可能与活细胞能分泌一种抗霉物质有关。
实验室培养条件下,发现水霉在温度高于 25℃时,延长了诱发时间并抑制了菌丝及动孢子囊的生长。当温度为 15℃~17℃时,水霉能很快进入有性生殖阶段,而温度超过 20℃时则不能诱导有性生殖。
水霉病爆发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水温为 13℃~18℃的冬春季节,有两个时期要特别注意,一是华南地区的冬季低温天气时期,二是北方地区的初春融冰期,在这个时间段内,鱼类水霉病发病率高,感染速度快,常常造成大面积的减产。华南地区立春后发生“倒春寒”天气,也经常出现水霉病大量发生的情况。要特别注意气泡病、寄生虫病、细菌病、病毒病、水质问题引起的鱼体表受伤,以及拉网、分筛、抢食过猛等其他各种原因造成的机械损伤,如果处理不妥当,都可能引起水霉菌继发感染,发生水霉病。
2
养殖中水霉病的治疗
禁药:水产养殖用药首先绕不开的便是孔雀石绿,这种曾经大放异彩的药物,早在 2002 年因存在免疫抑制、致癌、致畸、致突变、高残留等毒副作用被农业部禁用。“孔雀石绿鱼”的特点,鱼体表颜色呈浅蓝色,有些经浓度较大孔雀石绿溶液浸泡过的鱼,甚至会呈青草绿色,通过观察鱼鳍、鱼鳃可以辨别。一般情况下,正常的鱼鳍呈青色,鱼鳃是鲜红色且不会附有脏物,但孔雀石绿溶液浸泡过的,鱼鳍根部呈蓝绿色,鱼鳃因失血过多而发白,或因出血而带有瘀血,呈紫红色。
氯化钠、福尔马林、过氧化氢、臭氧等被用于防治水霉病,但氯化钠使用浓度太高,无法用于池塘泼洒;福尔马林对操作人员的危害较大且对环境会造成不利影响;过氧化氢使用成本较高;臭氧也需要相应的制备装置,使用和储运都不方便。
有学者对高锰酸钾、三氯异氰尿酸、苯扎溴铵、甲醛、聚维酮碘、戊二醛 6 种水产常用消毒剂对水霉游动孢子及菌丝的体外作用效果后指出:甲醛在 18.8 毫克/升以上时对水霉孢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 24 毫克/升质量浓度下浸泡 2 小时以上对水霉菌丝开始有杀灭作用,而其他 5 种消毒剂对水霉孢子和水霉菌丝的抑制浓度远高于实际生产安全浓度。
含有效碘质量浓度为 1 毫克/升的碘伏对水霉的杀菌率超过 99%(碘伏对哺乳动物细胞也有一定潜在的毒性)。由于水霉绝大多数存在于淡水中,较高的盐分限制了水霉的分布,因而食盐也成为治疗水霉病的常见化学药物之一,当 NaCl 质量分数为 1%、2%时,水霉生长被显著抑制,而 NaCl 质量分数大于 3%时,水霉则完全不能生长。异噻唑啉酮在不低于 6.25 毫克/升,尼泊金乙酯在不低于 25 毫克/升时能够显着减缓水霉菌丝的生长速率,两者对水霉菌抑制作用表现为协同效应。
异噻唑啉酮、尼泊金乙酯分别在 1.5 毫克/升和 6.3 毫克/升时对水霉孢子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
近年来,由多种微生物复合而成的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发挥着调节养殖环境、控制病害的作用。在黄颡鱼卵孵化水中,当有效微生物制剂浓度增至 8 微升/升时,水霉病的发生率为 5.82%;当有效微生物制剂浓度增至 16 微升/升时再加入 50 微升/升重氢硫酸盐后,可极显著地抑制水霉病的发生,水霉病的发生率几乎为 0。
有效微生物制剂及其增效剂能有效控制水霉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一是能保持水体益生菌种群数量,稳定水体 pH 值,补充微量元素;二是有效微生物制剂抑制了水体水霉的生长繁殖,使鱼种在池塘中体质尽快恢复,伤口尽快愈合。应用臭氧配合复合光合细菌处理高密度虹鳟养殖水体,结果表明,时隔 4 天用臭氧处理 1 次水体,次日投放 5%复合光合细菌可有效治疗水霉病,而时隔 1 周用臭氧处理 1 次水体,次日投放 1%复合光合细菌可有效预防水霉病的发生。因此,在水产养殖中,合理使用复合微生态制剂拌饵投喂和定期净化水质对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中草药因具有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无二次污染、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也被人们广为关注。五倍子或菖蒲能有效地防治鱼类水霉病的发生,菖蒲结合化学消毒剂强氯精能有效治疗尼罗罗非鱼水霉病。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水产科学系李川等用中草药对患水霉病大鲵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大黄和五倍子两种药液均对水霉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当大黄质量浓度为 0.4 克/升(即用量为大黄干品 400 克/立方米水体)时,对水霉菌有最佳的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