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知识——白尾病

[复制链接]
查看515 | 回复0 | 2020-5-14 10: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病原:白尾病主要是由罗氏沼虾野田村病毒引起的。

易感宿主种类:白尾病的宿主是罗氏沼虾。尚无其他有关已证实或疑似宿主的资料。

宿主易感阶段:幼体、仔虾和稚虾均易感。成虾有抵抗力,但可成为病毒携带者。

靶器官及感染组织:在除肝胰腺和眼柄之外的许多组织中,均能检测到MrNV和XSV,如鳃、头部肌肉、心、腹部肌肉、卵巢、腹肢、尾部肌肉等。 在卵巢中发现这两种病毒,表明白尾病可通过亲虾垂直传播给幼体和仔虾。

媒介:对虾、卤虫和水生昆虫均为白尾病的传播媒介。

传播机制:经卵垂直传播,经水平传播。

流行:在苗种场、育苗场、繁殖场及浸泡感染实验中,患病率10%到100%不等。自然感染或试验感染的仔虾在出现肉眼可见病变后5~7天内,死亡率可达100%。

地理分布:白尾病在法属西印度群岛首次爆发,随后在中国、印度、中国台北、泰国、澳大利亚等地爆发。

死亡率和发病率:白尾病主要感染罗氏沼虾的幼体、仔虾和稚虾,并引起大量死亡。在出现肉眼可见病变后5~6天死亡率最高。极少数仔虾感染白尾病后能存活15天以上,残存的虾苗可正常发育,成虾具有抵抗力,但会携带病毒。

环境因素:目前对环境因素所知甚少。盐度、温度和pH的剧变可能诱导白尾病爆发。

控制和预防:尚未开展关于控制和预防白尾病的研究工作。适当的预防措施有利于阻止白尾病暴发,如筛选亲虾和仔虾——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敏感的诊断方法,可筛选出无特定病原体(SPF)的亲虾和仔虾。

诊断方法:
      临诊症状:感染的无节幼体外观白浊,腹部部最为严重。白色浊块首先出现在第二或第三腹节,并逐渐向前向后同时扩张。严重病例可见尾节与尾足退化。出现肉眼可见病变5d后死亡率最高。   
       行为变化:仔虾对白尾病高度易感,在出现外观发白症状5d后死亡率最高。池中漂浮的空壳(蜕壳)异常,外观像云母片。感染无节幼体的摄食及游泳能力逐渐减弱。
        肉眼可见病变:由MrNV和XSV引起的罗氏沼虾白尾病主要通过观察腹部肌肉白浊进行诊断。
        显微镜下病变:无节幼体感染最严重的组织为头胸部、腹部和尾部的横纹肌。组织学特征为横纹肌出现以严重玻璃样变性、坏死和肌肉溶解为特征的急性岑克氏肌肉坏死。此外,还可观察到肌细胞中度水肿,并出现异常空泡,胞浆内出现大量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嗜碱性包涵体。在靶组织胞浆中,组织学分析可观察到作为特异性症状的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嗜碱性包涵体。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