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雨天会给池塘带来什么影响?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复制链接]
查看884 | 回复0 | 2020-7-13 19: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水产养殖大多数都是看天吃饭,连续多雨的天气对池塘水质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影响。有时候辛辛苦苦调好的一塘水,一场大雨过后,又打了水漂,各项指标也都偏离了正常值,这些现象每位水产人都心有体会,那么大雨过后池塘会有哪些问题?该如何防控呢?

1.光合作用减弱,溶解氧含量降低:连续多天的阴雨天气,其气温低,光照强度弱,水体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迅速下降,水中所含溶解氧降低,加之水体内对流作用较强,池底氧债急速增大,特别容易发生鱼虾浮头和泛塘现象。

2.水质易混浊,菌相平衡被打破:在藻类转变的同时,不能适应环境的藻类必定死亡,严重时必然出现“倒藻”、“泛塘”现象,此时池塘水体的藻相和菌相平衡被打破。为弥补因藻类减少溶解氧下降的问题,势必加大增氧机的开机数量和时间,久之,池底的泥沙被大量地搅起,形成混浊水质。一旦形成混浊水,不但水体内藻相、菌相平衡难以恢复,大量泥沙还可阻碍鱼虾的呼吸,更为严重的是诱发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鱼虾罹患各种疾病成为必然。

3.底质恶化,有害因子增多:池底淤泥因长时期的缺氧,进行无氧发酵,产生了大量的对鱼虾有害、有毒的物质,如甲烷、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等,并随着厌氧细菌的繁殖和水质的恶化,大量条件性致病细菌增多,鱼虾摄食降低,残饵增加,致病威胁加大。

4.藻类突然死亡,水色变清,水质恶化:暴雨期间,常看到以下两种现象:一是藻相在几个小时之间迅速更替,且一般是由原来的优良藻相变为不良藻相。即原来占据优势种群的藻类在环境条件突变的情况下突然大量死亡,而原来劣势藻类迅速繁殖,这与前述的连绵阴雨下发生的藻相更换大致相同;二是所有藻类全部死亡,浮游动物、原始动物等大量增殖,透明度大幅度增加,甚至清澈见底,没有水色或发白。这种情况除了会引发缺氧外,水体中死亡藻类分解时,会产生大量的藻毒素,影响鱼虾摄食甚至导致鱼虾中毒死亡。


如何防控?



1.加强巡塘和水质监测:加强巡塘,密切观察池塘的水质变化,根据池塘水色、水质、鱼类活动情况来判断池塘水质的优劣,必要时取水样进行检测指标,综合分析研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水质突然变化。

天气突变前要加强池塘水质管理,应及时泼洒解毒培藻素与藻平衡素来稳定水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及时排水,加开增氧机:暴雨前或暴雨过程中,密切注意池塘水位变化,及时排出过多的池水,防止大量的雨水进入池塘,导致漫塘。开增氧机,防止缺氧。增氧机可以搅动水体,加速雨水溶入池水中,打破水体的温度和盐度的分层现象,力争使池水盐度、温度变化幅度减到最小,同时也可以部分排出表层水,尽可能地维持水位、水温和盐度的相对稳定。

在暴雨后如果池塘溶氧较低可以先用解毒培藻素增氧、分解死亡藻类,再定向培养有益藻,补充新的藻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合理投喂,提高鱼虾免疫能力:长期的连绵阴雨和大风暴风雨后,鱼虾的体质较弱,免疫能力差,可以往池塘中下入聚能钙和生命元素,可以补充水质中的钙元素、维生素C及其微量元素,还能改善对虾的摄食情况,加强代谢,增强对虾体质,提高抗应激反应能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使用底藻源分解底部的有机质,底部养藻,维持底部的菌藻平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因此,在养殖期间要坚持定向培养有益藻(硅藻、绿藻)稳定水质,根据池塘情况定期补充藻、肥、菌,增强水体,维持生态平衡能力。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