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养殖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观念

[复制链接]
查看1074 | 回复0 | 2020-7-18 18: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这些年来,对虾养殖热情一直很高,养殖模式不断出新:南方地区的高位池养殖、江苏南通地区的小温棚养殖、盐城、连云港地区的鱼虾混养、山东、河北等部分地区的工厂化养殖等等。内陆地区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也成星火燎原之势。大家养殖观念也在转变,养殖管理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但是,鉴于养殖朋友对养殖认识差异较大,加上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环境的多变性、复杂性,饵料产品质量不确定性及投喂数量、模式的掌控等等。在养殖生产管理过程中,容易走进一些误区,产生错误观念,造成养殖失败。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对虾养殖的误区和错误观念,助力养好虾。



水质指标与稳定的水体哪个更重要
目前很多人追求水色的漂亮,可往往南美白对虾在养殖中前期“红体游水”、中后期“偷死”、“耗底”时检测PH、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大多在正常范围内。其实对虾养殖,水体的稳定比好的水质指标更加重要,因为虾病一旦发生很难控制,关键在预防,应避免发病期大量进未经任何处理的天然水,而引入较多的细菌病毒,当病毒细菌的数量繁殖达到一定的爆发阀值时,虾病就易爆发。大量进水还容易引起虾异常蜕壳,虾蜕壳期间抵抗力降低容易受到病原感染,此时水体突变、用药等应激因素都有可能引起虾病的爆发。还有可能水体突变后还没来得及反映出水质指标的变坏,况且目前推荐的水质指标并非虾最适的,而是以前养鱼的水质指标借用过来的,更何况还存在检测方法不准的问题。水体稳定则虾产生应激几率就小、发病几率也就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为什么难以培养稳定的水
为什么难以培养稳定的水,即便采用同一产品同一方法肥水,肥起来的水也相差很大?养殖中后期往往藻类丰富,常规消毒剂剂量根本不足以杀灭那么多的藻类,因而感觉不到水色的变化。而我们放苗前的常规做法基本是清塘毒塘、进够水、消毒、肥水,问题就出在我们消毒池水的同时,因池塘里藻类数量太少也就杀灭了绝大部分这些少得可怜的藻种,还破坏了已有的藻相平衡,在藻类还没大量繁殖形成优势之前我们可能破坏了某些优势藻种;也有可能本身我们所施肥料要么不持久、要么肥力不够、营养结构不合理、搭配比例不当而影响池塘中已有藻类的繁殖生长,当肥料的营养结构不适合已有藻类的生长又恰好适合另外品种的藻类生长时就出现转藻现象,如绿色水转成茶色水,当新的藻类品种大量繁殖消耗吸收水体的肥力,肥料的营养结构又不适合其生长时又得倒藻、转藻,有可能又变回原来的绿色水,但变化有早晚先后,以至于到养殖中后期塘水水色变得五花八门。

所以说目前绝大多数养殖户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肥水的,只要先消毒后肥水的,基本都肥得起来水,但往往放苗十天半个月左右就容易出现“倒藻”、“转藻”,根源就在于藻类还没繁殖形成优势之前我们的操作破坏了藻相的平衡,而所施肥料要么营养不全面、要么搭配不合理、要么不持久。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先不要破坏所进天然水体的藻相结构,先用些快速肥水产品(只要不含活菌就可以)肥好水,以便藻类大量繁殖起来形成数量优势,如若担心水体里有病毒细菌再消毒池水也不迟,等消毒剂的药性消失殆尽后再用些长效肥及微生物活菌产品保持水色的稳定。这跟我们以前进水、消毒、肥水、放苗并没什么冲突,只是变更了一下顺序,肥好水才消毒池水,同样都是在放苗前消毒池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健康稳定的藻相、菌相哪个更重要
养殖中后期一餐可能投喂好几十斤料,一茬虾养出来可能得好几吨料,即使养殖水平高一斤虾料能养一斤虾,而虾仅能利用不到一半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水中的残饵、粪便、死亡动植物等,如果没有藻类单靠细菌是无法分解吸收掉那么多有机废物的。因此完全没有藻类很难养虾。但实践中有人从不用菌,照样可以养出虾,且产量、效益都不错,这是因为土壤里本身有很多微生物,只要方法得当,藻类培养得好,藻类就可以吸收利用池塘中有机物分解后所产生的无机盐。

当然不是说不需要健康的菌相,但培养好的菌相相对容易,而培养稳定健康的藻相可能比菌相更难。养虾要通过肥水、调水培养健康稳定的藻相,肥水的作用,一是提供营养丰富的天然生物饵料;二是藻类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同时产生大量的氧气;三是利用残饵粪便等有机物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盐、氨氮等,净化水质;四是抑制杂藻(如青苔)、病菌的繁殖,隐藏对虾,为对虾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养殖成本居高不下、“耗底”、“偷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也许有人会认为是虾苗质量退化,虾生长速度慢、抵抗力弱,其实罪魁祸首是投喂不合理和中后期不知道怎么去处理浓浊水。因为同样的质量一样的虾苗,有人养得很好,赚不少钱,而有人养殖中“耗底”、“偷死”严重,养殖成本高,亏得一塌糊涂。

其根源在于我们养殖户基本按照存塘虾的重量来确定投喂多少,投喂方法有多种,比例有差别,但不会太悬殊。总之,虾能吃多少就喂多少,而很少考虑溶氧、有害水质因子(如氨氮、亚硝酸、硫化氢等)、虾的生理健康状况,如每天都有“耗底”、“偷死”虾,只要虾还继续吃料就照常喂料;又如中后期水浓,悬浮有机物多,只要虾还能吃料也照喂不误。

其实按照这样的方法投料是过剩的,因为虾很贪吃,只要有料,它就不断地吃,边吃边排泄,残饵粪便必然多,就容易出现水浓、底质恶化,导致“耗底”、“偷死”现象发生可能性极大,吃料多、死虾多,养殖成本必然居高不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虾苗上料台后或到转肝期再做肝脏保护调理
脏是对虾身体解毒和排毒的器官,也是对虾的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器官。肝脏一旦出问题,各种疾病也就接踵而至。

虾苗上料台或开始转肝(肝胰腺后缘出现白色包膜)这个过程一般在十天到半个月左右。由于虾苗饵料都是高蛋白、高脂肪的产品。饵料原料中携带有霉菌及其产生的霉菌毒素、油脂氧化酸败、重金属离子超标、添加蛋白替代物、促生长剂等均能引发对虾的肝肾等器官出现病变。

主要表现为肝胰腺肿大、颜色发黄透明,消化吸收功能、造血功能、排毒解毒功能下降或丧失,导致对虾缺氧、细菌感染而发病死亡。

因此,对虾苗期也要注意保肝护肝,使用正康元肝益肽有效提高对虾存活率。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