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内服药怎样正确搭配使用

[复制链接]
查看720 | 回复0 | 2020-7-28 18: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在养殖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实际问题,诊断也正确,用药方案也有了,药物的质量也是可靠的,但是因为药物的剂量没有确切的把握,导致药物的使用效果不佳,甚至是无效果。今天具体讲一下内服药的具体使用。


以抗菌素为例,国标药物的说明书上面往往是“用药的剂量为多少毫克每千克鱼体”或者“以5%的投饵量计算,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多少克本品”,实际上在鱼类养殖的主要阶段,患病的时候食欲下降,投饵率不可能达到5%。

在之前还有个前提“以本品计”或者以“药物的有效成分计”,更让养殖户无所适从。在内服药的使用中,还面临一个准确估计发病池塘的水生动物存塘量的问题。

因为是水产动物的给药方式不同于陆生动物,都是群体给药,内服抗菌药的的时候,需要发病的水生动物摄食药饵后,血液中的血药浓度达到抗菌或者抑菌浓度,才能起到效果,否则不仅不能治疗疾病,还会培养细菌的耐药性。因此,在给内服药时,多数情况下需要准确估计鱼的存塘量。




内服药的4个注意事项


1 不同种类渔药内服的使用时期
  对于代谢改良类药物,一般在每次疾病高峰期前15d进行拌料内服,增强动物抵抗力,多维和微生态制剂可以定期内服,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发生。对于抗生素类药物,建议在发病初期使用,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不建议在平时喂料中长期使用,会增加耐药性从而失去后期的治疗效果。
对于驱虫类药物,只有在确认虫体病原后才可使用,因为驱虫药在杀虫、驱虫的同时对鱼体有一定伤害,会在一段时间内影响鱼的食欲和生长速度。



2 不同作用机理渔药内服的投喂时

  各种渔药内服后,在鱼体内效应时间不尽相同,比如诺氟沙星按每100kg鱼体使用50mg的用量,内服1h后在鱼体血液达到最高浓度,并且在24h内,血液浓度仍可抑制大多数鱼体致病菌,因此诺氟沙星每天只需投喂1次,一般在中午拌料使用,使用效果最佳。如果将其分成几次投喂的话,会降低其杀菌浓度,反而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3 渔药内服的使用周期

  渔药拌料制作药饵后必须按说明书要求投喂1个疗程,不能投喂1次就结束,一般为5~7d。因为,内服药摄食后进入鱼体参与体内循环,发挥作用需要一个过程,不像消毒药全池遍洒后,效果立竿见影。而且内服药发挥作用,病鱼停止死亡后,还要继续投喂2d,如果过早停药,鱼体内病原菌未控制彻底,容易复发。



4 高温季节的渔药内服

  5~8月,水温大多在25℃以上,鱼吃食旺盛,生长较快,且水环境复杂多变,进一步加剧了鱼机体的应激能力,特别是内部器官,如肝胆、肾脏、肠道。所以,这段时间极易出现肝胆综合症、肠炎、出血病等,因此更要注重保肝护胆、内服抗菌等营养搭配内服工作。建议养殖户每15d喂1次内服药,即喂7天停7d,1个月2次。

内服药用药量的计算







1,鱼体重的估算

鱼的体重的估算主要是通过估计鱼的平均体重来计算。在估算体重的时候,估算吃食鱼的存塘量即可,不用计算滤食性鱼类的存塘量。

吃食鱼的存塘量=鱼的均重× 存塘鱼的尾数(苗种的投放量-养殖过程中的大致死亡数量)

2,用药量的计算

内服药的总用药量的计算方法为:

(一)以药物有效成分计算:

总用药量(袋)=吃食鱼存塘量(千克)×每千克鱼体重用药量(毫克) ÷1000(用药量换算成克)÷每袋药物有效成分(克)。

在养殖过程中,为了方便药饵的制作,通常会换算为每千克饲料拌料多少药。

总投饵量(千克)=吃食鱼的存塘量(千克)×投饵率(发病时的投饵率一般1%-1.5%)。

则每千克饲料中的用药量=1kg鱼×每千克鱼体重用药量(毫克) ÷1000(用药量换算成克)÷投饵率÷药物的有效成分含量比

以10%的国标氟苯尼考(水产用)举例:

国标说明书的用法用量为:以氟苯尼考计。拌饵投喂:每1kg体重,鱼、虾、蟹10~15mg,一日1次,连用3~5日。

发病时以1%的投饵率计算,每千克药饵中的用药量=1×(10~15)÷1000÷1%÷10%=10-15g。

其他以有效成分计算的抗菌素,化学类驱杀虫药,维生素C钠粉,亚硫酸氢钠甲萘醌粉等国标药品的用药量依次类推。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