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鱼体系关于广西钦州市金鲳鱼养殖区“白点病”的调研简报

[复制链接]
查看2916 | 回复0 | 2020-10-28 18: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近日,广西省钦州市钦州港金鲳鱼(学名:卵形鲳鲹)养殖海区出现严重的“白点病”(刺激隐核虫病),为了及时了解病害情况,为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提供病害防控指导,降低经济损失,海水鱼体系疾病防控研究室寄生虫病防控岗位科学家李安兴教授团队于2020年10月22-24日对该养殖区海域进行了实地调研。


调研团队在钦州市选取了3片养殖海区10家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图1),通过现场寄生虫检查、咨询访问等方式了解了当地金鲳鱼“白点病”的基本情况。

1号海区多为162平方米,水深7米的深水网箱,5-10厘米大小规格的金鲳鱼苗出现大量浮头,皮肤上有明显白点,摄食明显减少,甚至不摄食,生长缓慢,日死亡约500尾,总死亡率为7~10%。一斤以上规格的成鱼无明显症状,仅鳃上有少量白点。

2号海区部分渔排(约1/3)出现发病,摄食明显减少,日摄食量从每网箱(8000-10000尾)3包饲料减到半包,日死亡100~200尾,总死亡率为5~10%。

3号海区渔排鱼苗仅出现少部分浮头,游动不安等症状,未出现明显死亡。

在疾病的防控上,大部分养殖户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仅日常捞出死鱼,部分有条件的企业会将深水网箱拉到外海,并辅以硫酸铜等挂袋治疗。综上分析:迄今钦州市养殖区的鲳鱼“白点病”呈局部发病,发病程度较轻,未出现大量死亡,属安全可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1 调研地点示意图(红色星号为调研位置)

根据实地走访了解,认为导致这次钦州港出现“白点病”爆发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渔排位于湾内内海区域,水流交换条件差、水质差,容易发生“白点病”。

二、种苗放养密度大,整个海区放养鱼苗量达一亿尾,远超当地政府规定的放养量6000万尾。

三、10月中下旬,当地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气温降到17~18℃,而海底温度则高达24~25℃,存在于海底的包囊开始孵化,上下水层的交换,导致海区养殖的金鲳出现“白点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2 患病鱼体表症状

疾病防治建议
1. 及时换洗网衣,清除网衣上虫体胞囊。
2.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施拖移网箱,或者疏散网箱,降低网箱密度。
3. 发病期间可适当减少投饵,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组分如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多糖等。
4. 时刻关注相邻网箱或整个海域病害情况,一旦出现“白点病”爆发预兆,可尽快起捕上市以减少损失。
5. 病死鱼不可随意丢弃海中,应及时捞取,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免刺激隐核虫大量散发,增加传染源,造成二次污染,导致病情加剧和蔓延。
6. 加强日常管理,有条件的可以购置水质实时监测设备,随时掌握养殖渔排的水温、溶解氧等变化,科学指导养殖生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