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养的黑鱼畅销长三角,价格比普通鱼贵三倍!原因是植入了“火柴梗”

[复制链接]
查看6180 | 回复0 | 2021-1-28 21: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611841503066663_514.jpg
禹越镇“芯片鱼” 禹越镇提供

  

  早上6点不到,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禹越镇“黑里俏”黑鱼养殖户章其明就来到鱼塘前,查看黑鱼的长势情况。

  

  禹越镇地处杭州余杭、湖州德清和嘉兴桐乡三地交界处,是长三角地区远近闻名的水产大镇。在这里,黑鱼养殖产业已经有20余年历史,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1611841515578359_359.jpg
养殖户在鱼塘捞鱼 禹越镇提供

  

  据统计,该镇黑鱼养殖面积达6240亩,占浙江总量30%以上;年产黑鱼1万余吨,销售可达1.8亿元人民币。近年来,禹越黑鱼更是“游”进了长三角地区的餐桌。

  

  禹越镇农办相关负责人黄飞告诉记者,目前,禹越黑鱼在上海多个市场都设立了专卖店,与杭州、江苏盐城、宿迁等地也有紧密合作,“长三角地区占了禹越黑鱼每年销量的9成以上。”

  

  在黄飞看来,禹越黑鱼之所以能走俏长三角,离不开生态化养殖和智慧化发展。“以前为了提高产量,养殖户都采用高密度养殖的办法,一亩鱼塘能投5000尾鱼苗。”黄飞说,随着污染的加剧,禹越镇开始倒逼水产养殖业转型,将黑鱼养殖密度降到了2500尾以下。

1611841533036911_508.jpg
禹越镇木桥头西坝里尾水治理点 禹越镇提供

  

  走进禹越镇尾水集中治理点,鱼塘排出的养殖尾水经过生态吸附、生物进化等层层处理后,干净清澈。入口处的电子大屏上,显示着每一处尾水治理点进、出水口各项指标的监测数据,方便监督。

  

  “现在,养殖户每天都会按照养殖标准对水质、活鱼进行检测,要销售的黑鱼还会按规格大小放进暂养池,先暂养净化七天后再出售,保证肉质鲜嫩。”黄飞说。

  

  随着5G的开启,“智慧渔业”成为未来水产行业发展的大趋勢。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为现代渔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禹越镇,也实现了渔业从“靠人力、靠经验”向“靠数字、靠技术”转变。

  

  去年,禹越镇三林村和浙江大学数字乡村研究中心合作,研发了智能“数字鱼”,通过身上搭载的视觉识别系统,可实时检测鱼塘的溶氧度、ph值、水温等。“过去养殖户养鱼主要靠经验,只能看个大概,很难对水下的黑鱼进行具体的观测。”章其明说,有了“数字鱼”,既直观又方便。

  

  不仅如此,在章其明的鱼塘里,每条黑鱼身上还藏着“芯片”——一个火柴梗大小的塑料小棒。“火柴梗”的头上有一个小标头,上面标有一串黑色编码。“把这些‘火柴梗’的T型标头植入鱼皮表层,就可以记录黑鱼的生长过程。顾客只需扫一扫黑色编码,就能知道鱼的产地、养殖户、用药检测报告等信息,每条鱼都实现追根溯源。”章其明告诉记者,“芯片”的成本在每个0.7元以内,但一条“芯片鱼”的价格可卖到49元,比普通的黑鱼涨了3倍,主要销往长三角地区。

  

  “今年疫情,更让我们养殖户意识到了产品品质决定核心竞争力。现在,每天都有养殖户来询问‘芯片鱼’的情况,我也打算继续扩大“芯片鱼”的养殖规模,提高产业效益。”章其明说。



文章来源:中新网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