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围绕 “三新一高” 发展生态渔业产业

[复制链接]
查看6170 | 回复0 | 2021-2-1 16: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在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生态渔业发展新模式,培育新品种、逐步形成新业态,保证产品生态、养殖尾水生态的“双生态”模式,执行水域养殖规划,推广集约化养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三新一高”发展思路,推进渔业养殖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机械化,以水定产,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物联网普及率,形成以点带面,强品牌、带农户,生态渔业优势和综合效益日益凸显,全区水产品总产量1.56万吨,渔业产值5.4亿元。新品种“福瑞鲤”培育数量突破100万尾,“播州乌江鱼”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全区送检的16个水产品样品在禁用药残检验上全部合格,通过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减少化肥使用量1470余吨。全区生态渔业产业正朝着好水好鱼、优质优价、丰产丰收的方向迈进。

     一、引进新模式,大力发展设施渔业。自乌江网箱取缔后,播州区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坚持“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科技先进、效益显著、协调发展”的原则,大胆创新,引进多种国外、省外先进养殖模式,大力推动绿色设施渔业发展,形成多种机械普及并用。通过养殖尾水经机械过滤、生物挂膜、植物吸收等实现养种有机结合,水资源循环利用,养殖全程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可视、可测、可控”的渔业物联网、病害远程诊断、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利用产业革命项目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建成一批特色渔业产业园、循环水养殖示范基地、箱式养殖基地、智慧渔业示范基地,让没有养过鱼的人切切实实感受到设施渔业的优越性、可操作性,达到示范带动效果。目前,播州区共有五种设施渔业发展模式: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槽25条;流水(冷水鱼)养殖7100平方米;圆筒式循环水养殖桶57个;高位循环池养殖水面22亩;陆基集装箱生态循环水养殖40个,龙坪镇自主创新、提升柜式异位大箱体20个,生态渔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二、培育新品种,全力发展稻田养鱼。民以食为天,粮稳天下安。播州区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以培育新品种为己任,全力推广稻田养鱼,保障粮食生产,提高稻鱼品质、促进农民增收、培养种养新模式,现已培育新品种“福瑞鲤”达100万尾。2020年播州区发放新品种“福瑞鲤”34吨,计50万余尾,按照“两个示范三条带”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区内两个示范点及三条万亩示范带积极推行稻+鱼、稻+蛙、稻+虾、稻+龟等多种不同种养新模式、新品种,形成点线面联动的空间布局。2020年播州区推广稻田养鱼12万亩,覆盖全区18个镇(乡、街道办)103村,其中63个贫困村,惠及农户3098户,其中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471户,实施稻田养鱼亩产值较常规种稻亩均增收2300余元。
      三、形成新业态,着力培育休闲渔业。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在播州区的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升级行动的推进,播州区以做大做强播州乌江鱼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为目的,结合区内乌江豆腐、遵义辣椒,发展出独特的乌江豆腐鱼、乌江糟辣鱼两个不同口味鱼餐饮文化,让生态渔业与休闲旅游文化融合发展,以品牌促发展,以产业带农户。目前已培养龙头企业4家,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5家,促使每项产业形成可养殖、垂钓、餐饮、水族观赏、渔事体验、科普教育等多种休闲业态,推动周边农家乐、山庄、水上人家等乡村旅游日益繁荣,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播州区休闲渔业产值已近3亿元。
      下一步,播州区将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将土地、环保作为两条牢不可破的底线,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水域资源,以水定产,统一规划设施渔业建设用地、用水,让柜式、集装箱、圆桶、池塘内循环等绿色设施渔业养殖模式共同发展。播州区将积极争取市、省、中央渔业产业项目资金,用活用好项目,拉动社会资本投入。加大苗种场繁育能力建设,引进水产新品种亲本,繁育优质鱼苗,大力推广生态渔业创新先进技术,提升“乌江鱼”持续供应能力,增加养殖效益,加快生态渔业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