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文化 ▏周戈庄上网节&天津北塘的跑火把

[复制链接]
查看2279 | 回复0 | 2021-3-8 16: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周戈庄上网节

周戈庄上网节是山东青岛地方民间节日之一,属于渔民的节日。已有500余年的发展历史。起初,面对浩瀚的大海,渔民们显得无能为力,只能祈求幻化中海神的保佑,逐渐形成了对海神的崇信和祭海民俗文化。
1615193520792884_39.png
每年公历3月18日,是周戈庄村渔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上网节。周戈庄位于田横镇东端的横门湾畔,是个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上网节,俗称祭海。过去沿海居民多有海难,为寻求精神依托,渔家人只有崇神敬佛、祈求海神保佑消灾得福,沿袭日久,便形成了祭海的习俗。



最初的祭海主要是渔民一户一船的零散进行,没有固定日期,因"谷雨百鱼上岸",渔民多在此前后选一吉日祭海。约在100多年前,周戈庄上网节初见规模,形成以家族或船组为单位的集体祭海活动,广泛分布于沿海各渔村。受文革思潮影响,周戈庄的祭海活动曾一度销声匿迹。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周戈庄村为主的祭海活动逐渐恢复,日期固定在每年的公历3月18日。



1984年称为"周戈庄上网节",自2004年开始,即墨市文化局、田横镇党委、政府以此为基础,将周戈庄上网节增加了巨书表演、威风锣鼓、扭秧歌等民间文化活动;2005年,增添了请财神、喝壮行酒、吴桥杂技、斗鸡等民俗表演以及祭海民俗摄影大赛、香饽饽面塑大赛、民俗研讨等内容;2006年正式定名为"田横祭海节",并首次提出了"人海相谐,兴我家邦"的主题口号,有请财神、喝酒壮行、仿古祭海表演、开船仪式等内容。2008年此节获青岛市政府等举办的"节庆中华奖"评选活动"最佳公众参与奖"。



2006年12月,被公布为第一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份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周戈庄上网节已发展成为全国渔文化特点最浓郁、原始祭海仪式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民俗盛会。


天津北塘的跑火把
老世年间,天津的渔人们在大年三十子夜时分,把用绳捆好的芦苇把子点着,由两个人扛着先跑遍各庙,而后再跑到河沿,绕着自家的渔船跑。这就是跑火把。谁跑得最快,跑的路最远,谁就最吉祥。



火把的数目是根据自家船只的多少来确定的,一艘船点燃两支火把,火把数恰是船只数的两倍。成千近万的火把一齐出动,把渔乡的除夕夜照得如同白昼。火把由铜锣开道,火把在后面紧紧尾随。各路火把窜街越巷,其景如龙腾蛇舞,热闹非常。



跑火把时,前有铜锣开道,神旗和纱灯引路。夜幕中,渔民们聚集在一起,一边敲打着铜锣,一边尽情地欢呼;千万支火把如龙腾蛇舞,走街串巷,此没彼出。



跑火把时,有的人为了转运,面对迎面而来的熊熊燃烧的火把,不仅不躲闪,反而故意冲撞火把,引火烧身,甚至脸上、身上被烧伤也心甘情愿。



跑火把时,各寺庙门前红灯高悬,大门敞开。船主人一一到各寺庙拜香,最后来到自家船停泊的地方,绕着船高声呐喊:“大将军(大桅)八面威风”,“二将军(二桅)开路先锋”,“船头压浪”,“船后生风”等吉祥话。当火把在敲打着的锣声中燃尽的时候,围观的孩子们便抢着跑到船主家去“起驳”。



“起驳”的意思是说,经过这番忙碌,船主家已经鱼虾满舱,装不了了,需要别人取点儿走,以显示船家的富有。船主家则高兴地将点心、花生、栗子、柿饼分给孩子们。孩子们兜着果品,喊着“一网打金,二网打银,三网打个聚宝盆”之类的吉利话,喜气洋洋地离去。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