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的对虾苗种不是高抗苗!

[复制链接]
查看978 | 回复0 | 2021-5-13 17: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何建国

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农业农村部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动物学会理事长。
病毒感染的对虾苗种不是高抗苗!

近日,有关“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阳性的虾苗才是真正高抗苗”的说法在一些养殖户中传播,严重误导了对虾养殖者,有必要做些澄清。
病毒感染的对虾苗种不是高抗苗!

近日,有关“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阳性的虾苗才是真正高抗苗”的说法在一些养殖户中传播,严重误导了对虾养殖者,有必要做些澄清。

一、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IHHNV)是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IHHN)的病原,为世界养殖对虾主要病原,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IHHN列入必须申报的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IHHNV可感染世界各地的养殖对虾品种,包括南美蓝对虾、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等,其中南美蓝对虾感染该病毒后的死亡率可达90%以上。虽然,我国主要养殖的对虾品种南美白对虾感染IHHNV仅在虾苗期有一定的致死性,但会导致对虾生长缓慢、个体成长差异较大、额剑弯曲、甲壳上有黄色斑点等临床症状。生长缓慢会严重影响对虾产量,而额剑畸形会影响市场销售价值。



二、根据10余年来农业农村部《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的监测结果和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对南美白对虾病原的调查结果,携带IHHNV的对虾没有表现出抗其他病毒病、细菌病和肝肠胞虫病的能力。虽然有国外学者研究表明IHHNV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感染有干扰作用,但实际上,对虾感染IHNNV后仍会通过摄食方式感染WSSV而死亡,IHNNV感染不能够控制白斑综合征(WSS)的暴发流行。



三、“高抗苗”是一个不准确的概念。病毒、细菌、寄生虫、环境胁迫均可导致对虾死亡,一个品种(或虾苗)不可能既抗病毒感染,又抗细菌和寄生虫感染,同时还耐环境胁迫。大量研究数据表明:抗病毒病的虾苗容易发生细菌性疾病,反之,抗细菌性疾病的虾苗容易发生病毒病,耐环境胁迫的虾苗容易发生WSS。因此,市场上普遍使用的“高抗苗”概念是误导养殖者的信息。



四、不同的养殖模式需要不同的专门化品种,得到越来越多产业界同行的认同。工厂化高密度养殖模式需要生长快、规格均匀、耐密度胁迫的无特定病原(SPF)的专门化品种,携带IHHNV的虾苗不适合在工厂化养殖模式中使用。同样,在池塘集约化养殖模式下,因为IHHNV感染会导致对虾生长缓慢,甚至长不大,所以也不适合采用携带IHHNV的虾苗。而低密度的养殖模式因受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影响较大,在北方地区多采用抓大留小、多次轮捕收虾的模式,个体生长规格不均一的对虾品种更适合这种轮捕模式。这是因为在同一个群体中,生长快的对虾先收捕,待小规格的虾苗生长到一定规格后再次收捕,不仅产量较个体生长规格均匀的品种高,也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使养殖者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但是,轮捕模式中对虾个体的不均匀生长是健康虾苗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而携带IHHNV的虾苗因生长缓慢造成的个体差异和高畸形率,会严重影响对虾产量和市场销售价值。

因此,“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检测阳性的虾苗才是真正高抗苗”的说法是错误的,小病毒其实会造成大危害。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