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蛙的饲养管理以及蛙类的越冬管理

    [复制链接]
查看23142 | 回复6 | 2021-7-5 17: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幼蛙经1年以上的饲养,即可转入成蛙阶段,进行饲养和管理。成蛙中挑选出发育快、生长健壮、体型大、活泼、食欲好的个体,作为种蛙培育。



其余成蛙可作为商品蛙处理。成蛙除已性成熟而有抱对繁殖能力、个体大而摄食多、需要较大活劝空间等特点外,其他习性与幼蛙基本相同。



一、亲蛙的饲养管理



亲蛙是选留作为繁殖、育种的成蛙。



1.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消毒用药量标准和消毒方法见本书第二章,消毒时间应于蛙放养前的7~10天进行,待消毒药物的毒性完全消失后才可放养幼蛙。



2.放养密度



亲蛙需要较大的活动空间,放养密度应低于幼蛙,而且应随着其个体的长大而递减。体长12厘米、体重150克左右的亲蛙,每平方米约放养50只。体长50厘米以上、体重250克以上,每平方米放养20~30只。体重500克以上的每平方米放养10~20只。



3.亲蛙的饲喂



亲蛙摄食最大,营养更充分满足生长繁殖所需,一般每只每日投饵量为其体重的10%,饵料种类宜多,营养全面,其中动物性饵料不应少于60%。亲蛙在发情时摄食量减少,抱对、产卵、排精时基本停食,之后摄食量大增,要根据以上情况酌情增减投饵量。



一般每天傍晚投饵1次,也要定点、定时,要经常清理投饵台,以保持清洁卫生。



4.亲蛙的管理



种蛙池不仅是亲蛙摄食、生活的场所,更重要的还是产卵、排清的场所,在不搞人工孵化的情况下,还是卵孵化的场所。因此,管理工作要求水平高,周围环境条件既要适合于亲蛙,还要适合于卵的受精及卵的孵化。



(1)最适水温:宜控制在25~27℃,适宜水温为23~30℃。否则,将不利于亲蛙生长发育与繁殖。



(2)环境:当保持安静,切忌人声嘈杂。



(3)池水:水位保持在15~40厘米,其深度与保持适宜的水温有关。要经常换水以确保水质优良,其溶氧量、盐度、pH值、生物组成等要适于卵受精及卵的孵化。因池水浅,水温易变,要特别提防酷暑水温过高对卵的危害。



(4)亲蛙产卵后,一般都应及时(几小时内)将卵细心用盆托出(不要颠倒卵的上下位置,不应搅动卵块)。轻轻放入孵化池(箱)内单独孵化,以加强管理和保护,提高孵化率。



(5)要谨防各种天敌捕食:抱对的亲蛙及产下的卵。因抱对中的亲蛙处于生殖兴奋状态,对天敌入侵反应不灵敏,行动也不方便,御敌能力大为降低;而蛙卵更易为鱼类、其他蛙类等动物吞食。



(6)特别要重视做好亲蛙的越冬工作,如疏忽大意,造成的损失远大于同等数量的幼蛙和成蛙。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风雨中的小树苗 | 2021-7-5 17:59: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二、商品蛙的饲养管理



商品蛙类进行高密度放养、强化投饵,较蛙类常规池养可以获得高的产量和效益。



1.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消毒用药量标准和消毒方法见本书第二章,消毒时间应于蛙放养前的7~10天进行,待消毒药物的毒性完全消失后才可放养幼蛙。



2.放养密度



放养蛙的数量取决于蛙的大小、蛙池的条件、气温的高低以及饲料和饲养管理水平。当单位面积放养量过大时,会减少蛙体的正常活动空间,影响正常摄食和生长;放养量太小,往往投料时缺乏互相争食而大大减少摄食量。



放养密度的确定,除以上的理论指导和经验的学习之外,还应靠自己在饲养过程中,密切注意蛙群的活动、生长变化情况每月进行灵活调整。



(1)商品牛蛙的放养密度:商品化牛蛙高密度养殖主要依赖人工强化投饵满足牛蛙的摄食需求。高密度养殖,也不是密度越高越好,否则,会减少牛蛙的正常活动空间,造成蛙与蛙之间相互侵扰,影响正常生长。



放养密度以基本达到饱和密度为度。初期投放体重20克幼蛙为每平方米200只左右,体重达到50克的幼蛙为每平方米120只左右,个体达150克时为每平方米60只左右,个体达到300克以上则密度不超过每平方米35只。



在养殖过程应根据个体大小,并结合气温等情况,多次调整密度。一般地说,随着个体长大,密度由高到低;高温季节的密度宜比饱和密度略低。调整密度一般与分级、分池管理相结合。



(2)商品美国青蛙的放养密度:体重50~100克放养50~70只/平方米,体重100~250克放养30~50只/平方米,体重250克以上为30只/平方米左右。



(3)商品虎纹蛙的放养密度:体重50~100克的幼蛙为60~80只/平方米;体重100克以上的幼蛙为40~50只/平方米。



(4)商品棘胸蛙、林蛙的放养密度:按规格大小分池放养,体重50~80克幼蛙的放养密度为60~80只/平方米;体重100克以上幼蛙的放养密度为20~60只/平方米。



3.投饵



高密度养殖对投饵的要求与蛙池常规密度精养大同小异,要求定时、定位、定量、定质投饵。



4.商品蛙的管理



因蛙类在自然环境下,白天大多躲在洞穴、缝隙中栖息。人工养殖时要尽量满足蛙的这一习性。蛙巢宜建在蛙池边的水陆交界处。建造很简单,只要建高30~40厘米两矮墙,上面搁木板、石棉瓦等板材即可。石棉瓦平放斜放都可以,只要能为蛙创造一个阴凉潮湿的环境即可。蛙巢数量一般50~60只蛙搭一个。其他商品蛙类的日常管理相差不是太大。



(1)水温控制:高密度养殖的蛙类由于密度高、水位浅,采用地面水泥池,因此,在夏季水温易升高,尤应注意降温。采用葡萄、瓜、豆等类植物棚架为蛙池遮荫,或每天定时适当换水温略低(1℃)于池水的井水,可以起到防止水温过高的效果。秋末和冬季、早春可在水泥地上加盖薄膜,使水泥池中的水温增高。



(2)水质调节:高密度养殖蛙类,由于密度高,排泄物相对比较多,水质易污染变坏,因此,应经常换水。春、秋季一般3~4天换一次水,夏季每天换一次水。气温达35℃以上时,中午还应加注一次清水。



(3)水位控制:高密度养蛙池正常的养殖水位高度为0.2米。一般不要加深水位,但盛夏、寒潮来袭等情况下可适当加深水位,以免水温骤变而造成蛙类不适应。当然,如采取其他控温措施,可不加深水位。冬季水位应加深至0.4米,以确保蛙类冬眠及安全越冬。



(4)分级、分池管理:商品蛙类高密度养殖条件下,放养密度高、生长速度快,个体大小的微小差别在一段时间后会成为显著的差别。在密集环境下,即使充分投饵,弱小蛙在强壮大蛙面前也表现出避畏、怯食,结果弱小蛙与强壮大蛙的差别越来越大,造成群体生长不均衡,不仅造成饵料报酬降低和管理的困难,而且,一旦饵料不足即会发生大蛙残食小蛙的现象。



因此,在密集养殖条件下,对蛙类进行分级分池管理,与在常规条件下相比就显得更为重要。首先在初次放养时就应根据个体大小进行分级,并分池放养。同一级的蛙类在养殖20~30天后,按大、中、小分级调整一次。依此进行,直到上市出售。一般分级调整都结合进行密度调整。



(5)适时捕捞出售。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风雨中的小树苗 | 2021-7-5 17:59: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蛙类的越冬管理




蛙类是冷血变温动物,当外界环境温度降到10℃以下,蛙类体温随之降低,新陈代谢减慢、摄食停止,活动减少,直至完全不吃不动,潜伏洞穴和水底,这就是蛙类的冬眠现象。蛙类冬眠期间,靠消耗自身体内积累的脂肪来维持生命。



因此,冬眠会使蛙类的体重减轻,体质减弱,抵抗疾病和敌害的能力下降,容易造成蛙类的大批死亡。认真做好蛙类的越冬管理工作,确保蛙类安全越冬,是蛙类养殖生产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我国,除南方亚热带常年气温在10℃以上的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都低于10℃。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从11月中下旬到次年3月中旬约有4个月气温低于10℃。华北平原一般从10月下旬到第二年4月中旬,长达半年之久的日平均气温低于10℃。因此,在我国养殖蛙类的大部分地区都有一个越冬管理的问题。



一、蝌蚪的越冬管理



蝌蚪的耐寒力较强,比幼蛙、成蛙晚5~8天冬眠,对于低温冷水的抵抗力较强。在零下7℃的情况下,只要底层水不结冰,蝌蚪仍能在水中活动。但是处于变态前的四肢都已发生,而尾部尚未消失的蝌蚪,对于寒冷的抵抗力较弱,尤其不适应水温的激变。



1.及早抓蝌蚪的饲养和管理



根据各地的气温条件,对于一年之中较早孵出的蝌蚪,要及早加强饲养和管理,促使其早变态,使变态后的幼蛙到越冬时已生长成较大的幼蛙,并在体内贮积足够营养,从而增强越冬的抗寒能力。



较晚孵出的蝌蚪,应控制其变态,使之以蝌蚪的形态越冬,从而提高越冬成活率。尤其是在自然生长条件下,可能以即将变态的形态(长出四肢而尾尚未消失)越冬的蝌蚪,应在蝌蚪孵出后的饲养和管理中,控制其发育,但让其生长(参考蝌蚪的培育)。



2.加深池水



蛙类蝌蚪越冬池可因地制宜。要求蓄水深度达l米以上,这样即使隆冬季节越冬池表面水结冰,底层水温仍可维持4~5℃,不至于冻伤冻死蛙类蝌蚪;水源要充足,灌水排水要方便,以便随时补水增氧,使蛙类蝌蚪安全越冬。



若采用土池、水泥池越冬,越冬前7~10天均应用药物消毒,彻底杀灭池内的病原体和敌害生物。



静水式越冬,一般是一次性给越冬池灌注l米多深的池水,以后较少加水补水。放养密度一般每平方米水体放养体长3厘米的蝌蚪1000~l500尾。



流水式越冬,蛙类蝌蚪放养密度可以高一些,一般每平方米可放养体长3厘米蝌蚪2000~2500尾。



但要注意,水流速度要控制,一般不能超过0.l米/秒。水流太快和交换量太大会导致越冬蝌蚪的能耗增加,体质减弱。



网箱越冬的网箱由网目0.5厘米的聚乙烯网片制作,每只制成长5米、宽3米、深2米的网箱。



一般每平方米网箱水体可放养体长3厘米的蝌蚪1500~2000尾。越冬时,网箱口用网片缝合,浮于水面或沉于水中。室内越冬大多建水泥池,或用农家的大水缸。一般每平方米水体可放养体长3厘米的蛙类蝌蚪2000~2500尾。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风雨中的小树苗 | 2021-7-5 17:59: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3.加强越冬期间的池水水质管理



(1)补水:越冬管理包括经常补水,越冬池水深以大于1米为佳。当池内水深少于1米时应及时补加水至1米以上。这样,既能保持蝌蚪池底层水温在4~5℃左右,同时又给池水增加了氧气,补加水时要注意与原池水的温度差不宜越过2~3℃。



(2)调节水质:水质要良好,溶氧要充足,透明度30~40厘米,水中无有害气体和物质存在,最好每隔10~15天更换一次池水,使池水保持鲜活嫩爽。



(3)及时破冰:如果水面较长时间被冰封,特别是冰上积雪,水中溶氧减少,不仅影响蝌蚪的正常生命活动,而且水中缺氧池中有机物厌氧分解产生对蝌蚪有毒害的气体。因而,要及时清除冰面积雪,使冰面透明,保证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增加水中溶氧。但为了救急,可先使用增氧设备或药品,否则,应在冰面上开冰洞,使水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从而增加冰下池水的溶氧量。经常破冰是增加水中溶氧量的一种有效措施。



(4)控制水温:池水水温保持在5~8℃是蝌蚪越冬的最佳温区。提高水温是保证蝌蚪安全越冬的重要条件,有条件的地方可用无毒井水(冬季水温在17℃左右)、温泉水、工业锅炉热水,每天换适量水,使蝌蚪池水温不低于5℃。换水时应注意,如新水水温过高(如锅炉热水),宜微量缓缓注入。若无此条件,可采用覆盖塑料薄膜和草帘、电热棒加热等措施。



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用温室、温泉水、工业锅炉热水等保温控温条件,使蝌蚪池水温达到15℃以上,甚至20~30℃,则越冬管理与夏秋(正常生长季节)的管理类似。在这种条件下,蝌蚪可正常生长发育以致变态。但要强调一点,如采取控温管理越冬蝌蚪,切忌温度过大波动,水温不宜低于10℃,否则,死亡率较高。



(5)注意投饵:若越冬池水温逐渐回升到10℃以上时,蝌蚪即恢复摄食。可在水温较高的中午适量投喂一些营养较为丰富的精饲料,所投饲料以4~5小时吃光为宜,日投饲量约为蝌蚪总重的1%左右;还要注重防病,尤其是水霉病、出血病等疾病。



另外,在越冬期间要经常观察蝌蚪的状态,并检查水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风雨中的小树苗 | 2021-7-5 18:00: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二、幼蛙和成蛙的越冬管理



蛙类变态后的成蛙,无论幼蛙、成蛙和种蛙,当水温降至6℃、气温10℃左右时(每年10月底至11月初),即进入冬眠状态。在冬眠前后要做好幼蛙的冬季管理工作。



1.增加蛙类冬眠前的营养



蛙类的幼蛙、成蛙及种蛙,在进入冬眠前的1个月,要保证饵料的投喂,并适当多投喂高蛋白质饵料,以增强蛙类体质和在体内贮备大量的营养物质。这样既提高了蛙类的抗寒能力,又增加了蛙类越冬期间维持体温的能量来源。



对于当年较早孵化出来的蝌蚪,应加强饲养管理,促进变态,至少在越冬前有约1个月的生长时间。对于较晚孵化出来的蝌蚪,则宜控制变态而以蝌蚪形态越冬。



2.创造理想的越冬场所



变态后的蛙类多选择在避风、避光、温暖、湿润的地方,如洞穴、淤泥中及可供藏身的石块、土坯、木板和草垛下。根据这一特点,可以人为地创造一些适于蛙类安全越冬的场所。



(1)地下冬眠:幼蛙常潜伏于离冻层30~40厘米处潮湿的池边洞穴、树根空隙处越冬。根据这一习性,入冬前人为地给幼蛙提供越冬条件,创造一些越冬方法。



①洞穴越冬:在养蛙池周围,选择向阳避风、离水面20~30厘米的地方,挖几个直径13厘米、深1米的洞穴,洞穴要保持湿润,但能不让池水淹没洞穴。一般一个洞穴内都有5~7只蛙类聚集越冬。到11月底,在洞口堆放一些稻草以保温,蛙类大多能平安越冬。



②塑料棚越冬:在原幼蛙池离水面30厘米高处,悬盖塑料薄膜保护蛙类越冬。也可在池上用竹木或钢筋搭成拱形或人形的棚,棚顶距地面约2米,上盖二层塑料薄膜,与池边连接成一密封的温罩,周围用泥将薄膜密封,薄膜上最好再盖一层疏网,以防大风把薄膜吹坏。如外界气温降至0℃以下时,薄膜上可再盖一层稻草帘。晴天则掀开草帘以使阳光射入增温,使越冬池保持在10℃以上,开春气温上升,则逐渐揭开塑膜,使空气流通,不致过热。



③草棚越冬:在幼蛙池的东北面堆一土丘挡北风,离水面30厘米处架一大草棚,草棚四周与池边紧相贴,在池的东北深处放置几个瓦筒,供蛙类群集于其中越冬。在整个越冬期间,水温可保持10℃左右,经4个月的越冬,蛙类生长良好。



④草堆越冬:在养殖池向阳背风方向,堆一草堆,或先铺松土50厘米厚,上盖草堆,保持湿润,再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当气温下降时,蛙类均能自行钻入草堆中越冬。如遇特殊寒冷天气,则可加盖更厚的草堆,再加盖一层塑料薄膜保温。




⑤缸桶越冬:当少量养殖蛙类时,也可将蛙类置于缸、桶内越冬。具体做法是先在缸内或桶内装些泥土,中间高、四周低,形似馒头形。在低凹的四周适当放水,使高处土湿润,四周存有少量积水。蛙类放入缸、桶中后,上盖水草或草皮,缸口盖以草帘或麻袋、棉絮,以防蛙外逃。缸、桶口也可盖塑料薄膜,但要注意透气。缸、桶四周堆草保温。如缸、桶内气温过低,则可在缸、桶内安1灯加温,或用塑料桶灌热水置于其内适当加温。



⑥地窖越冬:先在蛙类养殖池向阳的池边开挖一个长5米、宽3米、深0.5米的小池。池口与养蛙池相通。再在新开挖的小池上面架上木板竹帘,其上再铺一层厚约5~10厘米的稻草或茅草。最后用泥土覆盖在稻草或茅草上层,厚约20厘米左右,使之成为一面邻水的地窖。地窖内水陆相间,温暖湿润,可容纳500~800只蛙类越冬,成活率很高。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风雨中的小树苗 | 2021-7-5 18:00: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2)加深水层越冬:入冬前,将幼蛙池的水位加深至1米,由于蛙池底下原有30~50厘米厚的污泥,蛙类会自行钻入污泥。污泥一则具保温性能,二则因发酵放热,可使水温升高2℃。这样,蛙类也能在深水污泥内安全越冬。



(3)其他越冬法:只要在冬季提供6~12℃(水温或气温)、潮湿、有一定氧气(包含于空气或水中)无敌害的环境,幼蛙就能安全越冬。其他方法很多,如在室内砖池内、温泉水中、工厂余热加温越冬等。



①室内建砖池:在房屋内靠墙用砖砌一个高40~50厘米的池子(长、宽根据室内大小及越冬蛙数量多少而定),池内铺松土20~30厘米,并放一水盆,水盆上缘与土层同高,另放一个蚯蚓养殖槽,以便室温高于10℃时,满足蛙类摄食等需要。池口用竹帘等盖住,以防蛙类逃逸。若寒潮来袭或气温低于5℃时,可用塑料薄膜围包池外,在池内悬挂一盏40瓦灯泡,池口竹帘上加盖薄膜或棉絮,以提高池内温度,保证蛙类安全越冬。



②利用温泉水调温越冬:在温泉附近建造蛙类越冬池。面积60~100平方米,水深l米左右,越冬池四周设防逃设施,温泉越冬池的水温以23~28℃为佳。这样的水温,蛙类即使在严寒的冬天,不仅安全越冬,而且还能吃食、生长和发育。



③利用工厂余热加温越冬:在厂矿附近挖建一个预热池和一个越冬池,预热池水温达到23~28℃时再灌注入蛙类越冬池,不可将废热水直接引入蛙类越冬池,以免水温过高含有毒物质而烫死或毒死蛙类。



3.越冬管理



蛙类在越冬期间的饲养和管理,不仅直接影响蛙类的安全越冬,而且也影响到翌年蛙类的生长和繁殖性能等。蛙类越冬期间主要应抓好温度的控制、水质的调节、饵料的投喂、敌害及疾病的防治等工作。



(1)温度的控制:保温是蛙类安全越冬的关键环节。蛙类不宜较长时间在5℃以下的环境生活。对越冬蛙类可采用加深水层延缓水温降低,池上搭棚覆盖草、芦苇等保温、池上搭棚覆盖塑料薄膜增温等,也可经常用水温较高的井水、温泉水及工业锅炉热水等保持水温,或采用电灯等热源加温。有条件的可让蛙类在人工控温环境下越冬,这对于很多单位是难以办到的。大量实践证明,搭棚覆盖塑料薄膜保温,投资不多,但有明显的增温保温效果,既可确保蛙类安全越冬,而且在晚秋至初冬以及早春可使温度增至休眠温度以上,缩短蛙类的休眠期,如注意投饵等管理,蛙类体重可明显增加。



(2)调节水质:蛙类在水下冬眠,主要通过皮肤吸收水中溶氧,进行呼吸作用,从而维持体温和生命。而且蛙类在高于10℃的水温条件下会活动、摄食。所以,越冬期间也应注意经常加水、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和足够的溶氧量。一般每个月需换一次水。温度高、蛙类密度大、蛙类活动多,则应多换水。



(3)投喂饵料:越冬期间冬眠的蛙类不吃不动,不需投喂饵料。但温度上升到10℃以上,蛙类开始活动,并摄食。摄食量虽少,但随着温度的增高而增加。所以,越冬期间应根据蛙池内温度的变化及蛙类的摄食量,适当投喂蚯蚓或其他动物性饵料。



(4)防除敌害:蛙类在越冬期间极易受到敌害的伤害,应注意防除敌害。



(5)勤检查:经常巡查养殖池,看保温效果好不好,看蛙类状态是否正常,看有无敌害。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发现死蛙类要及时拾掉;发现蛙类呈病态,要及时治疗;发现敌害,尽快驱除。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风雨中的小树苗 | 2021-7-5 18:00: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三、提高蛙类越冬存活率的措施



1.造成蛙类越冬死亡的原因



(1)水温过低:当水温降至0℃以下,使蛙类体温降至体温降至0~0.05℃,蛙类即死亡。



(2)越冬前饲养管理不善:越冬前蛙类摄食少,则个体小、瘦弱,脂肪贮存量少,因抗寒能力较弱而死亡。



(3)营养过度消耗而死:蛙类在越冬期间活动和维护体温,要大量消耗能量,又得不到食物补充,身体越来越瘦。那些个体小、体质差、养料贮存少的个体会因营养过度消耗,瘦弱而死。



(4)被敌害攻击而死亡:越冬期间,蛙类活动能力弱,抵御和躲避敌害的能力差,因而,易被敌害攻击而死亡。



2.提高蛙类越冬存活率的方法



(1)要做好林蛙越冬前的准备工作:如新修越冬池,利用原有塘坝、水塘越冬的,要将塘坝加大加深,尽量铲除淤泥和杂草,以减少有机耗氧,防止有害气体发生。



(2)要满足林蛙越冬期对溶解氧的需要:水中溶解氧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是空气中的氧气溶于水中,二是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但水面冰封后,水与空气的接触被冰隔断,空气中的氧不能溶于水中,靠空气补充溶氧的来源断绝了。很多越冬池内没有水生植物。即使有水生植物,由于山区冰层厚及乌冰,直接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靠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也不大可能。所以,越冬期林蛙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氧窒息而死。



(3)可采取活水越冬方式:据多年观察,活水越冬池问题不大,因自然流水不断,水中溶氧及时得到增补。所以冬季不会发生成批死蛙现象。目前,养蛙的越冬池多数为死水(也叫止水)越冬池。冬天水源干涸,没有活水流经越冬池,溶解氧得不到补充,水中含氧量的降低速度逐月加快。到1月份水中含氧量仅4毫克/升水(蛙正常越冬需要量为6毫克/升水)左右。特别是蛙在水的底层越冬,而池水缺氧往往是先从底层开始,水中的溶氧量上多下少,对蛙越冬期的威胁非常大。



(4)解决越冬池溶解氧不足:一是越冬池蓄水量要充足,秋分前后要蓄满水,水深不低于1米。按越冬蛙每平方米150只的要求,水面面积不能太小。二是整个越冬期要精心管理,定时观察蛙的越冬情况。



严重缺氧时,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注水补氧。抽取附近的水源(井水、河水、库水、泉水)注入到越冬池中。二是打冰眼补氧。冰眼打在深水处,1亩水面打一个宽1.5米、长3米的冰孔。顺着主风向排开,借风力的作用形成水浪,加速氧向水中溶解,以提高补氧效果。为防止冰眼重新结冰,夜间可用草帘子遮盖起来。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