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详解蛙类养殖过程中一些病害防治方法

    [复制链接]
查看27013 | 回复7 | 2021-7-6 07: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蛙类有一系列抵御疾病的机制。



首先,蛙类湿润的皮肤会分泌多种杀菌酶,这些杀菌酶甚至具有抗菌素也无法比拟的作用。



另一方面,蛙类体内也具有类似于人体内的细胞免疫系统和体液免疫系统,使得蛙类具有强大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



正因如此,蛙类在野生状态下,生活在泥水、阴暗潮湿而肮脏的角落里,也极少生病,而且即便发病,由于蛙类分散活动,互相传染的机会小。



因而,蛙类能适应相应的自然条件而生存。



但是,蛙类的抗病能力也是有限的。当环境条件(如水质)恶化使致病病菌等大量繁殖或蛙类的体质衰弱、蛙类受伤、蛙类抗病能力减弱时(如休眠时)等情况下,蛙类会感染各种各样的疾病。



尤其是蛙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密度大,病原体极易在蛙类之间传染,一旦发病,即可导致大批死亡。



因此,人工养殖蛙类一定要重视疾病的防治。



另外,人工养殖蛙类,由于饵料的投喂是人为的,若较长时间投喂单一或营养价值相似的饵料,蛙类也会因缺乏某种或几种营养成分而发病。



病害的预防



一、蛙类病害的发生条件



蛙类从蝌蚪到成蛙都可能发病,但得病必有原因,无缘无故是不会发病的。所以,当其发病时,必须查清发病的原因。



1.发病的原因



(1)有病原体来源,并要达到一定数量:病原体是致病的根源,这是最首要的因素。



没有寄生虫,是不可能有寄生虫病的。病原体数量很小,即使浸入蛙体,也不致引起机能紊乱而致病。



只有当病原体大量繁殖,数量达到相当程度时,病才会发生。



(2)病原体的传播:病原体的存在,只是具备了疾病发生的首要条件,但如果病原体不能由携带者转移到健康者体上疾病也就不可能发生,更不会流行。



因为病原体可以从病体传播给健康体,因此,蛙类也会流行传染病。



(3)蛙体对该病原体易感:蛙体并非对所有蛙病都易感。只有当它的某些群体(如蝌蚪、幼蛙)碰到了某些疾病类型时,才会发病。



(4)外界环境条件可促使疾病发生:外界环境条件往往会出现促使病原体生长、繁殖的情况,当外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不利于蛙群正常活动、生长时,就会出现发病的高峰。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风雨中的小树苗 | 2021-7-6 07:53: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2.引发疾病的常见因素



(1)池塘长期不清整,池边杂草丛生,为病原体繁育生长提供了条件;或清塘不彻底,病菌及寄生虫没有有效杀灭,随后又繁衍致病。



(2)投喂的饲料不清洁,不新鲜,或饵料本身带有蛙体易感病菌或寄生虫,致使病原体进入鱼蛙体,引起疾病。



(3)放养种苗时,未经严格检疫消毒,带入病原体;或种苗成蛙本身质量不高,体质弱,不具备必要的抗病能力。



例如,拉网、捕捞、运输等过程中的机械损伤,伤口暴露,则很容易受病菌感染。



(4)当集约养殖投放密度过大,或者饲养管理不善时,都会因蛙体生长发育受阻而抵抗力减弱,导致对疾病易感。



(5)病体、死体未能及时清除,并未妥善处理,会使得病原体二次感染或交叉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



(6)气温太高,致使水温高,加速池中有机物分解及水生生物生长,消耗氧气,致使种群出现缺氧、窒息,机体代谢受损。



(7)池塘设计不合理,也往往成为蛙病的罪魁祸首。



如池塘无独立通畅的排灌水系统,老水循环,病原体一旦存于水中,则难以消除并重复传播,诱发疾病流行;



而且,池塘设计有疏漏,还会使水质恶化,利于病菌和寄生虫的繁殖、生长。



(8)其他生物、非生物传播病原体。如投入池塘的粪便传入寄生虫、病菌,吃蛙的鸟、兽传带疾病等。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风雨中的小树苗 | 2021-7-6 07:53: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二、蛙类病害的预防措施



蛙类疾病多种多样,病因也错综复杂,因此治疗的方法也很多。



总体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



一种是平时预防措施,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生态环境,经常预防消毒。另一种是发病时及时治疗、及时控制传染源、消除病因、合理进行药物治疗。



这两类方法统称综合性防治措施。实践证明,仅依靠某一单独的措施是不能完全控制蛙类疾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蛙类疾病的病原体主要通过池塘、蛙类、水源、饵料和肥料来传播。



无论是饲养种蛙、成蛙、幼蛙,还是培育蝌蚪的池塘,放养前都要进行清塘消毒,杀灭池塘里的蛙类敌害生物和病原体,为蛙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清塘就是清除池塘里妨碍蛙类生活生长的杂物,并加固和修复池堤和防逃墙。消毒就是用药物等杀灭池塘内的病原体和敌害生物。



常用生石灰、漂白粉和茶粕等消毒。冬季还可以排干池水,日晒夜冻,也有一定杀灭病虫体的作用。



2.正确的环境设置



蛙类养殖的环境设置是高密度、集约化养殖蛙类的一项最重要工作之一。



环境设置是否恰当合理,能否给蛙类营造一个适合其生长发育的优良环境,是关系到饵料能否有效地利用,也关系到蛙类成活率的提高,及关系到生长速度是否整齐,从而保证蛙类养殖业的顺利发展。



(1)防逃措施:以蛙类逃不出去为标准,一般设置双层防逃措施,内层以塑料布、沙网等光滑物防止蛙类逃出,外层用石棉板、水泥板,既防逃又防鼠,中间过道铺平砂土。



(2)防鼠措施:主要以防鼠墙、防鼠沟,电猫、药饵组成综合防鼠措施。



(3)池内地面设置:地面设置以砂土为好(2/3沙子、1/3黏土),需透水性好,排水通畅,又可较长时间保持一定湿度,不需要种植任何植物,地面有明水存在。



(4)遮阴避雨设置:遮阴与避雨应相结合进行,常用塑料、遮阴网、石棉瓦、草棚组成,蛙类不需直射阳光;散色光完全可以满足其要求。



(5)隐蔽物的设置:池内要放置一定数量的隐藏物,成垄放置,不要全面铺,也可放一些石堆、瓦片,一定要有规律放置。



(6)环境温度:夏季主要是防暑,地面温度不要超过25℃,超过时要及时遮阴、喷水、通风降温,最好的温度控制在18~20℃,10月中旬以后要注意防寒,防止产生冻害,要及时把蛙放入越冬他。



(7)环境湿度(生要以地面为主):



不同时期蛙类湿度要求不同,变态幼蛙对湿度的要求最大,以后逐渐降低,变态幼蛙湿度控制在85%~90%,1~2月龄幼蛙湿度控制在80%~85%,3月以上蛙湿度控制在70%~80%即可。



加湿设备要保证及时、方便,全面对全场进行加湿处理。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风雨中的小树苗 | 2021-7-6 07:54: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3.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蛙体抗病力



(1)合理放养:放养时做到分级分池,使每个养殖池内蛙类个体的大小规格一致,并且放养的密度要适当。



这样做可使蛙类生长较快而且比较整齐,减少因出现弱小个体而发病的可能。



(2)科学投饵:饵料要适口、新鲜,不能喂腐烂变质的饵料;



饵料种类要多样化,以便做到营养供应平衡;人工配合饵料则要求营养成分全价平衡。



投饵量应适当,根据蛙类的大小、数目、气温等情况灵活掌握,以投后1~2小时吃完为度。投饵要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如投饵台)。



(3)调节水质:要经常换水,防止水质恶化。



(4)调节水温:防止水温过高或过低。



(5)加强日常管理



①在引进种蛙前,要调查种源场是否有病情,绝不在有疫情时引种。



在购入、捕捞放养、转池时,对其使用的器具、放养的环境及要放养的蛙体均要进行消毒。



②定期对栖息环境消毒,禁止使用有污染的水源及饲料。对进入场内的物资、车辆、用具等,要严格消毒,以免带进病原引发疾病。



③保证提供营养全面、充足的饲料,不饲喂霉败变质饲料,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如水温、水质等条件,提高蛙体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



及时清除污物及敌害,随时清洗饵料盘,清除残余饵料。



④发生疫情时,要迅速更换池水,对栖息环境封锁消毒,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疾病扩大蔓延。



在治疗上,要收集各方面有价值的材料,正确诊断,对症下药,掌握正确药用途径和使用剂量,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控制病情,彻底治疗,同时加强饲养管理,使其尽快康复。



不能治愈的个体坚决淘汰。



⑤定期巡视,密切注意蛙体活动情况,发现情况及时处理。



保证场内围墙、隔离墙及各种设施的完好,防止蛙串池和敌害的侵入,发现敌害及时驱除或捕杀。



⑥捕捉蛙类时严防蛙体受伤。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风雨中的小树苗 | 2021-7-6 07:54: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4.控制病原体的繁衍



(1)加强管理,使水质清新、水温不致过高,这样可抑制病原体的繁衍。



(2)如果发现病蛙应及时隔离,死亡要销毁处理,以防扩散病原体。



(3)定期消毒:定期消毒池水,尤其是在蛙病流行季节,坚持每15~20天用漂白粉或硫酸铜、生石灰、鱼康宁、强氯精等的溶液,遍洒到蛙池里,以杀灭池水中和蛙体上的病菌或寄生虫。



具体用量是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克,或生石灰20克、硫酸铜0.7~1克、强氯精0.3克。



(4)蝌蚪和幼蛙消毒:蛙类在分池或转池饲养和种蛙运输时,应进行蛙体消毒,消灭附着于蛙体表面的病原体,防止传播病原体。



蛙体消毒一般采用药浴的方法。



(5)饵料消毒:用于饲养林蛙的饲料要保持清洁,特别是饵料盘应经常清洗消毒、例如,在饵料中拌入土毒素(0.01%~0.05%),定期拌入可预防林蛙红腿病、胃肠炎。



在饲料上喷洒维生素A、维生素E,定期喂幼蛙可以预防腐皮病的发生。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风雨中的小树苗 | 2021-7-6 07:54: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蛙类病害的诊断



诊断的目的是尽快认识疾病的性质,以便采取及时而有效的防治措施。



蛙类疾病有些病例因还没有完全明了,加上蛙类病症表现较为简单,很多不同的病因引起病症在症状上难以区分,而实验室诊断较为繁杂困难。



但同所有的动物病症诊断一样,蛙类疾病的诊断也可按病因的调查与访问、临床诊断、病理学诊断、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的程序进行。



在具体诊断蛙类疾病时,有些病仅用1~2种方法就能做出诊断,如蝌蚪气泡病一般通过观察病蝌蚪和水质就能诊断,而细菌性败血症就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方能准确查明是何种病原引起的。



但必须注意的是诊断依据虽是准备采用何种防治方法的指南,但有些病的准确诊断是困难的,千万不能等待诊断清楚了再采用防治措施,这将会使疾病从小变大,由轻变重,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只有边诊断边治疗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1.肉眼检查



本法主要是在发病现场对患病蛙类进行诊断,其手段主要是用眼睛直接观察。



蛙类由于大多数时间是隐藏于阴凉的低温下,有代谢率低的特点,使病蛙类在患病初期不易诊断出来;



随着病情发展,病蛙逐渐显露出易于被觉察的症状,如精神不振、离群、不怕惊扰、体色异常、食欲下降、拒食,这些症状很多病蛙都可能表现,称为一般症状。



根据一般症状可对全群蛙类进行观察,从而对蛙病的性质及程度进行初步估计,然后对患病蛙类个体进行全面检查,力求发现一些具有诊断价值的特征性症状。



一般检查步骤是先观察精神是否异常,其姿势、体色、皮肤光泽度、接着仔细检查病蛙的头部、吻端、口腔、眼睛、背部、胸腹部和四肢皮肤的完整性及颜色,胸腹部的隆起度,肛门是否脱出,体表有无寄生物。



例如蛙类表现东爬西窜,极度不安,则可能是胃肠炎的表现。再如,蛙类在用手刺激时缩头弓背,呈兴奋状,向一侧运动,则可能是旋转病。



头顶部有圆形或长条形白色病变可能是白点病。腹部异常膨大,叩击时有水样,多见于水肿病。



某一肢或四肢红肿与其他肢形成鲜明对照,可能为肿腿病。眼睛变为灰白色,视力消退、失明、皮膨胀,有溃烂可能为腐皮病。



蛙体有肥胖感、体色逐渐变浅、多为传染性肝病。



总之,根据蛙类症状的种种表现,尤其是上述疾病的特殊表现,基本可以做出诊断。



体表进行初步诊断以后,第二步就要进行解剖,观察内部器官的情况。一般先用剪刀从肛门处向前剪到头部,仔细观察肝、食道、肠、胃、性腺是否正常。



患有肠胃炎的成蛙或蝌蚪,肠胃无食物,有明显的充血和炎症,肛门红肿等症状,肝脏颜色不正常,发炎或充血,也是疾病的明显症状。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风雨中的小树苗 | 2021-7-6 07:55: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2.病蛙的剖检



(1)杀死或麻醉病蛙:可用乙醚、氯仿等麻醉,用药棉浸透麻醉药物,放人密闭容器内,然后将蛙也放入该容器,几分钟后即可拿出解剖;也可用猛击头部使其昏迷的方法。活动能力强的蛙不宜直接解剖。



(2)固定:将昏迷的或已经杀死的蛙,让其腹部朝上,用大头针把四肢伸展,固定在木质较疏松的木板上(便于大头针固定)。



(3)解剖:用剪刀从泄殖孔(肛门)稍前方开始,沿着腹面中线剪开薄薄的皮肤,并将皮肤向两侧剥离,然后,避开腹静脉,稍稍偏离腹中线,将腹壁肌肉层剪开(注意:不要剪破血管和心脏)。



剪至胸骨时偏左剪.此处要特别细心,容易弄破血管,然后将体壁左右分开,并用大头针固定,显露出全部内脏器官,依次观察检查各系统。



(4)观察



①消化系统:打开体腔后,首先能看见发达的紫红色、三叶肝脏,中叶肝的下方有暗绿色胆囊。



轻轻拨开肝脏,在左叶肝下,有一粗而弯的胃,胃的前方连食道,后方连十二指肠。



②呼吸系统:一对囊状的肺,充气时,可见鲜红的血管网,它位于体腔前方背面,拨开肝、胃即可见到。



③循环系统:主要观察心脏。心脏位于体腔前端中央,正常的心脏粉红色,大小适中,包括左右心房和1个心室。昏迷状态的蛙心,仍在跳动之中。



④生殖系统:先将消化系统剪去拿出,可清楚地观察生殖系统和排泄系统。



若是雌蛙,又是处于排卵之前,可见一对很大的卵巢,呈团状的黑色卵、棕色卵充满在体腔内。



拿走卵巢,在体腔两侧背面,可以发现两条乳白色的弯曲的输卵管,输卵管向前变细,连接喇叭口;



输卵管向后连接薄膜状的子宫和泄殖腔。



若是雄蛙,有1厘米左右长的柱状或椭圆形的精巢一对,它与肾脏联在一起,有输精小管通入肾脏,然后经尿殖管入泄殖腔。



在卵巢和精巢前方,均有指状脂肪体,通过脂肪体的大小,可以看到该蛙的营养水平和体质状况。



⑤排泄系统:有暗红色、长扁形肾脏一对,位于体腔后端背面,肾脏通尿殖管、膀胱、泄殖腔。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风雨中的小树苗 | 2021-7-6 07:55: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3.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是最终确定蛙类疾病的主要手段,实验室诊断方法很多,主要是在临床诊断及剖检基础上,对所怀疑的疾病进行最后确诊。



例如,怀疑是细菌引起的,应将蛙类的肝脏、心肝、肾脏、脾及血液等组织进行涂片、染色、镜检,检查出幼细菌的种类。



送检的蛙类应是临床症状明显,还未死亡的蛙类,因为蛙类死亡之后其体表、消化道极易被细菌污染,因此必须保证送检材料的可靠性。



如果检查出细菌,则多数情况下可确定为病原菌。



再经过抗生素的治疗,达到预期效果,则可确认是细菌性疾病。



如果要进一步鉴定细菌的种类,则必须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并进行毒力试验,以确定其致病性,然后进行形态和生理、生化实验以鉴定其生物学特性,并确认其分类地位,如需进行快速诊断或血清型鉴定则利用各种血清学反应。



如抗生素治疗无效,则应怀疑是病毒引起的,则应将除菌过的含病毒被检材料接种健康蛙类;



如被接种的蛙类表现出类似自然病例的症状,则可初步确定为病毒病,然后进行电镜观察,是否发现病毒颗粒,再进行血清学试验和病毒形态学及各种生物学检查,以确定病毒的种类。



如果想检查病变的程度和性质,则可将被检材料用福尔马林(甲醛)固定,再经石蜡包埋切片,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然后作出判断。



如怀疑是营养代谢病或水体问题,则应将饵料和水质进行营养成分或毒物分析,以确认是否为营养缺乏或过剩或中毒性疾病。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