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疑似发现新病毒病,提醒大家做好防控

    [复制链接]
查看21110 | 回复0 | 2022-5-27 17: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黄颡鱼隶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等特点,适合精养、混养、网箱等多种养殖方式,是我国广泛养殖的名优经济养殖鱼类。近些年来,我国黄颡鱼养殖产业发展迅速,随着黄颡鱼养殖面积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暴发性疾病不断增多,严重危害黄颡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2020年3~4月,浙江、湖北、江苏、四川、广东、广西等黄颡鱼主养区域先后发生暴发性死亡,部分池塘死亡率高达90%,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病鱼下颌基部出血。





一、病因探讨

对于引发黄颡鱼暴发性疾病的病原是什么,目前尚未有定论。2021年3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通过对患病黄颡鱼进行了调查,患病黄颡鱼头部、口腔、鳃盖及下颌基部出血(图1-A)。解剖发现:患病黄颡鱼脾脏充血,肾脏肿大,弥散性坏死(图1-B、图1-C)。对典型患病黄颡鱼组织样本进行了超薄切片和电镜观察,在患病黄颡鱼的脾脏和肾脏组织内有大量的球形病毒样颗粒。而正常黄颡鱼组织中未观察到球形样病毒颗粒(图2)。根据球形病毒样颗粒的形态、大小及存在形式等,推测球形病毒颗粒与小RNA病毒科成员相似,确认了引起黄颡鱼暴发性死亡、以下颌基部出血为主要症状的病原怀疑是一种新病毒。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1  患病黄颡鱼的临床症状(摘自刘文枝等,水产学杂志,2021,34(5),28-3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2  患病黄颡鱼脾脏和肾脏组织球形病毒颗粒电镜观察结果

(摘自刘文枝等,水产学杂志,2021,34(5),28-30.)


二、发病情况调查

2021年3~4月,疾病卷土重来,并在黄颡鱼主养区域迅速传播。笔者对浙江湖州、湖北荆州、四川成都等地黄颡鱼暴发性疾病进行了调查,该病主要在春、夏季节,池塘发病率约40%,死亡率可高达80%,急性发病期3~5天左右,慢性发病持续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患病黄颡鱼主要症状为头部、口腔、鳃盖和下颌基部有明显出血现象(图3、图4);病鱼的体表无其它明显病变,头部无穿孔现象。解剖病鱼鳃无明显病变,肝脏色浅(图5),脾脏充血,肾脏肿大、弥散性坏死(图6),腹腔无腹水。寄生虫检查,在个别病鱼的鳃上有少量指环虫、车轮虫。从病鱼的肝脏、脾脏和肾脏中进行细菌分离培养,也未分离到病原菌。目前,对于报道的黄颡鱼新病毒,还无法进行实验室检测,但从临床症状以及流行情况上看,与长江水产研究所报道的情况一致,应该是由病毒病引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3  患病黄颡鱼下颌基部严重出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4  患病黄颡鱼头部、口腔、鳃盖

和下颌基部有明显出血现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5  病鱼肝脏色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6  病鱼脾脏充血,肾脏肿大、弥散性坏死





三、病害防控

对于近年来出现的疑似黄颡鱼新病毒病,目前尚无针对性的治疗药物,提醒大家注意防控:



1、养殖期间,定期调水改底,保持水环境稳定,避免倒藻、底脏、底臭等诱发病毒病;



2、慎用杀虫、消毒等刺激性大的药物,尤其是在发病率较高的季节,避免诱发病毒病;



3、发病后减少投喂,加大增氧,防止缺氧加重病情;病情稳定后内服抗生素,防细菌继发感染;



4、放苗或过塘前,做好池塘的清淤、消毒和调水工作,杀灭养殖池塘中可能存在的病原;



5、养殖密度不宜过高;根据养殖黄颡鱼的规格制定合理的投喂量,日投饵率一般控制在2%~8%,定期内服“利多精”、“LY-生命素”、“营养快线”等增强体质。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