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过程中对pH值的误解

[复制链接]
查看14447 | 回复0 | 2022-6-14 17: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江苏作为中国最大的河蟹养殖基地,河蟹养殖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蟹苗培育也有近50年历史了,现在河蟹养殖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大眼幼体的培育到成蟹的养殖也越来越完善。但是,高邮临泽地区仍有很多养殖户在河蟹养殖过程中存在很多认识误区。本文仅以pH值为例,对部分误区加以解读。



误解一:pH值高,影响河蟹吃料,还会趴边上岸

养殖前期,有些水草很好的池塘,放苗后却吃料很差,甚至趴边,上岸,很多人认为是pH值过高引起的,可以用果酸降pH值,降下来就好了,果酸用完了,河蟹确实下去了,但是,真的是pH值过高的原因吗?在养殖中后期水草特别好的池塘pH值能达到10,为什么河蟹却没有上岸趴边呢?其实河蟹对pH值的适应范围比较广,前期上岸趴边主要原因是应激,主要是温度低,水位浅,昼夜温差大,应激大,并非所谓的pH值过高引起的。养殖中后期吃料差,主要原因是池塘底质差,或者池塘水体缺氧造成的,并不是pH值过高引起的。放苗前,使用“底加氧”改底、解底毒,“碧水安”解除水体中的毒素,提高池塘水位,适时使用“激活Ⅱ”抗应激,完全可以避免河蟹上岸并促进吃料。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底居安Ⅲ+底加氧”改底,改善池塘底部环境,增加池塘底部溶氧,池塘溶氧高了,河蟹吃料就不会差。



误解二:蓝藻暴发是因为pH值高

“pH值过高,会暴发蓝藻”,这是大多数养殖户的看法。其实池塘暴发蓝藻主要还是和其本身特性有很大关系,与其具有碳酸酐酶、空泡、能固氮、抗光氧化等特征密切相关。池塘水体中的无机碳源主要以CO2,HCO3-,CO32-形式存在,其他藻类光合作用只能通过吸收CO2来完成,而蓝藻具有其他藻类没有的碳酸酐酶,不但可以利用水中CO2,同时可以直接利用水中的HCO3-。另外部分蓝藻含有空泡,可以上浮到池塘表层,更有利于吸收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分泌藻毒素,抑制其他藻类生长,所以蓝藻更容易成为池塘中的优势藻类,pH值高不是蓝藻暴发的主要原因。



误解三:pH值的调节

池塘中的pH值缓冲主要靠水体的碳酸平衡体系。我们调节pH也是通过调节水体的碳酸平衡来调节水体的pH值。河蟹对pH值的适应范围比较广,没必要刻意去调节。同时河蟹要想养的好,水草必须好,水草好,pH值必然不会低。pH值高了不可怕,可怕的是pH值的波动大。pH值起伏波动大,会造成河蟹应激。因此,河蟹养殖过程中,对于pH值的管理应该是以稳定为主,并非强降。清塘时,多用生石灰,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碱汇莱”,通过增加总碱度提高池塘水体碳酸平衡体系的缓冲能力,也可以使用“活力碳”,“肥水肽Ⅲ”,“藻安生Ⅲ”等产品,直接补充碳源,稳定池塘碳平衡。池塘碳酸平衡缓冲能力强,pH值自然相对稳定,稳定决定成活率,这是多年来的共识。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