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各种寄生虫病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有哪些?

  [复制链接]
泥鳅大仙 | 2022-6-25 08:04: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6.隐核虫病(海水鱼白点病)



【病原体】 刺激隐核虫(海水小瓜虫)。



【流行情况】 隐核虫适宜水温为10~30℃,最适繁殖水温为25℃左右,所以夏季和秋初是隐核虫病的流行季节。



隐核虫主要侵害水族馆中的海水鱼类,疾病传播很快,病情发展迅速。观赏鱼类在发现疾病后几天之内就大批死亡,世界各地的水族馆中均有发生。



近些年来,随着养殖种类的增加和放养密度的提高,池塘和网箱养殖的鲈鱼、鲻鱼、梭鱼、真鲷、黑鲷、石斑鱼、东方纯、牙鲆等海水养殖鱼类都可被侵害。



本病流行地区广,无寄主专一性,几乎所有的硬骨鱼类都可被感染,但板鳃类具有抵抗力。本病的发生与鱼类放养的密度过大有密切关系。



【症状】 病鱼体表、鳃表、眼角膜和口腔等与外界相接触处,肉眼可观察到许多小白点。



因为虫体钻入鳃和皮肤的上皮组织之下、基底膜的上面,以宿主的组织为食,并不断转动其身体,宿主组织受到刺激后,形成白色膜囊将虫体包住,所以肉眼看去在病鱼体表和鳃上有许多小白点,与小瓜虫引起的淡水鱼白点病的症状很相似,因此也叫作海水鱼白点病。



不过隐核虫在皮肤上寄生很牢固,必须用镊子用力才能刮下,小瓜虫则很易脱落。



病鱼皮肤和鳃因受刺激分泌大量黏液,严重者体表形成一层混浊的白膜,皮肤有点状充血,甚至发生炎症,鳃上皮组织增生并出现溃烂;



眼角膜上被寄生时可引起瞎眼。病鱼食欲不振或不吃食,身体瘦弱,游泳无力,呼吸困难,最终可能窒息而死。



【诊断】 将鳃或体表的白点取下,制成水浸片,在显微镜下看到圆形或卵圆形全身具有纤毛、体色不透明、缓慢旋转运动的虫体,就可以诊断。



【防治方法】



1)用醋酸铜全池泼洒,使池水为0.3克/m³。



2)加强水质管理,提高鱼体抗病能力。



3)用福尔马林25毫升/m³的溶液,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3次。

4)用硫酸铜全池泼洒,在静水中使池水为1克/m³。



(四)吸管虫病



吸管虫病中常见的为毛管虫病,其特点如下。



【病原体】 毛管虫,国内淡水鱼中已发现有中华毛管虫和湖北毛管虫。



【流行情况】 全国各养鱼地区都有流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鲢鱼、鳙鱼、鲮鱼的夏花和越冬鱼种,流行季节为6~10月,靠纤毛幼虫接触鱼体传播。



【症状】 毛管虫寄生在各种淡水鱼的鳃上和体表上,以鳃瓣为多数。虫体常延长呈柄状,伸入鳃丝的缝隙或紧贴小片,有吸管的一端露在外面。



被寄生的组织细胞被破坏,形成凹陷的病灶;大量寄生时,呼吸上皮细胞受损,妨碍鱼的呼吸机能,病鱼呼吸困难,上浮水面,身体瘦弱,严重时引起死亡。



【诊断】 剪下部分鳃丝或刮取表皮,压成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 同隐鞭虫病。



(五)肉足虫病



肉足虫的主要特征是具有伪足,以伪足为行动胞器,伪足形状不定,结构也有所不同。



有叶状伪足、根状伪足、丝状伪足、有轴伪足等。虫体寄生在消化道内,造成这些器官溃疡或脓肿。国内仅发现寄生在草鱼肠内的内变形虫科的一种,由此引起的内变形虫病的特点如下。



【病原体】 鲩内变形虫,靠胞囊进行传播,鱼吞食被成熟胞囊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流行情况】 主要寄生于2龄以上的草鱼,10厘米左右的草鱼也会感染,常与细菌性肠炎一起暴发流行。北自黑龙江、南至长江和西江流域均有分布,尤以广东、广西地区较流行。流行季节为6~7月。



【症状】 鲩内变形虫以滋养体的形式寄生于草鱼的直肠黏膜,或深入到下层,有时甚至可以经血液流送到肝脏或其他器官。



单纯感染内变形虫,数量不多时,肠管往往不表现明显的溃疡和脓肿症状,但常与六前鞭毛虫病、鲩肠袋虫病及细菌性肠炎病并发,病变始于黏膜表面,向周围发展形成脓肿。



严重时肠黏膜遭到破坏,后肠形成溃疡、充血发炎、轻压腹部流出黄色黏液,与细菌性肠炎相似,但肛门不红肿。



虫体聚在肛门附近的直肠内,分泌溶解酶溶解组织,靠伪足的机械作用穿入肠黏膜组织。



【诊断】 取后直肠黏液镜检,发现有浅灰色虫体,运动活泼,能不断伸出伪足,改变体形和活动方向,由此便可确诊。



【防治方法】 用生石灰清塘可以预防。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泥鳅大仙 | 2022-6-25 08:04: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二、由蠕虫引起的疾病



由蠕虫引起的疾病叫蠕虫病。所谓蠕虫,实际上包括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纽形动物、环节动物等。与养殖鱼类关系较大的是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的一些种类,尤以扁形动物的危害最大。



(一)单殖吸虫病



单殖吸虫属扁形动物门吸虫纲,绝大部分是体外寄生。寄生部位主要是鱼鳃,也可以寄生在皮肤、鳍或口腔、鼻腔、膀胱等处。寄生于鱼类的种类有数百种,有些种类对鱼类的生长和生活能产生严重的危害;



尤其是在鱼苗、鱼种阶段,常因某种单殖吸虫的大量寄生而引起鱼苗、鱼种大批死亡。有些种类虽不致鱼死亡,但由于单殖吸虫的寄生,会造成鱼体的生长和发育不良。



由单殖吸虫引起的鱼病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指环虫病



【病原体】 在我国鱼类饲养中主要的致病指环虫有鳃片指环虫、鳙指环虫、鲢指环虫、坏鳃指环虫。



【流行情况】 这是一种常见多发病,主要靠虫卵及幼虫传播。流行于春末夏初,适宜温度为20~25℃。大量寄生时可使苗种大批死亡,主要危害鲢、鳙及草鱼;全国各养鱼地区都有发生,危害各种淡水鱼类。



【症状】 少量寄生时,没有明显症状。大量寄生时,病鱼鳃丝黏液增多,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鳃丝肿胀(特别是鳙鱼更为明显),呈花鳃状,鳃盖张开,呼吸困难,病鱼游动缓慢,贫血。



【诊断】 用解剖刀刮取鳃的组织黏液,然后用显微镜观察。鉴于指环虫为鱼类鳃上常见的寄生虫,因此,在诊断时要注意鳃上寄生虫体的数量。



当每片鳃上发现有50个以上的虫体,或在低倍显微镜下检查,每个视野有5~10个虫体时,就可确诊为指环虫病。



【防治方法】



1)鱼种放养前,用含量为20克/m³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鱼种15~30分钟(水温为10~15℃);或用含量为10克/m³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鱼种30~60分钟,以杀死鱼种上的寄生虫。




2)水温为20~30℃时,用90%的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使池水为0.5~0.7克/m³。



3)用敌百虫面碱合剂(90%的晶体敌百虫加面碱,其比例为5∶3)全池泼洒,使池水为0.16~0.24克/m³,效果较好。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泥鳅大仙 | 2022-6-25 08:04: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2.三代虫病



【病原体】 在饲养鱼类中常见的病原体如下。



1)鲢三代虫:寄生于鲢鱼、鳙鱼的皮肤、鳍条、口腔和鳃丝。



2)鲩三代虫:寄生于草鱼皮肤和鳃。



3)秀丽三代虫:寄生于鲤鱼、鲫鱼和金鱼等的体表与鳃。



【流行情况】 三代虫寄生于鱼类的体表和鳃,其分布广,以湖北、广东两省最为严重;繁殖适宜水温为20℃左右,流行于每年春季和夏初,危害养殖鱼的鱼苗、鱼种。



【症状】 大量寄生时,病鱼的皮肤上有一定灰白色的黏液,鱼体失去光泽,游动极不正常;食欲减退,鱼体瘦弱,呼吸困难。幼小的鱼苗,常显现鳃丝浮肿,鳃盖难以闭合的病征。



【诊断】 在低倍显微镜下检查,每个视野有5~10个虫体时,可确诊为三代虫病。



【防治方法】 同指环虫病。



(二)复殖吸虫病



复殖吸虫种类繁多,全营寄生生活,分布很广,是鱼类常见的寄生虫。常见的复殖吸虫病有复口吸虫病、血居吸虫病、侧殖吸虫病。



1.复口吸虫病(白内障病、双穴吸虫病)



【病原体】 双穴吸虫的尾蚴和囊蚴。我国危害较大的主要是倪氏双穴吸虫和湖北双穴吸虫。



【流行情况】 本病是一种危害较大的世界性鱼病。在我国的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上海、江西、福建、广东、四川和东北等地较为流行,尤其是在鸥鸟及椎实螺较多的地区最为严重,许多经济鱼类都可受其危害。



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是鲢鱼、鳙鱼、团头鲂和虹鳟鱼的鱼种,发病率高,病鱼死亡率可高达60%以上。本病流行于5~8月,8月以后一般表现为白内障症状。



【症状】 本病在鱼种阶段能引起大量死亡。病鱼在水面做跳跃式地游泳、挣扎,继而游动缓慢;有时头向下、尾朝上失去平衡,或者病鱼上下往返,急剧游动,在水中翻动。



急性感染时,病鱼除运动失调外,最显著的病变为头部充血,当尾蚴移行至血管和心脏时,可造成血液循环的障碍;



若从鳃部钻入的尾蚴数量很多,可立即引起鱼类死亡;如入侵的数量较少,则随着病鱼一同生长,出现病鱼眼球水晶体混浊,呈现白内障的症状;



部分鱼有水晶体脱落和瞎眼现象。慢性感染时,上述症状不明显,病原体在眼睛处积累很多,虫愈多则眼睛发白的范围就越大,病鱼生长缓慢,但一般不引起死亡。



【诊断】



1)根据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



2)挖出病鱼眼睛,放在载玻片上用剪刀剪破后取出水晶体,剥下胶质,加1滴清水用显微镜检查,可以看到游离于水中的蠕动的白色粟米状虫体,由此便可确诊。



【防治方法】



(1)预防措施



1)枪杀和驱赶水鸟。



2)消灭虫卵、毛蚴和中间宿主——椎实螺等,如混养吃螺鱼类。



(2)治疗方法



1)每亩水深1米应施放生石灰100~150千克或茶饼50千克,用以清塘。



2)用硫酸铜全池遍洒,使池水为0.7克/m³,以杀死椎实螺,隔天再重复泼洒1次。



3)已养鱼的池中发现有椎实螺,可在傍晚将草扎成数小捆放入池中诱捕中间宿主,于第二天清晨把草把捞出。如池中已有该病原时,应同时全池泼洒晶体敌百虫,以杀死水中的尾蚴。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泥鳅大仙 | 2022-6-25 08:05: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2.血居吸虫病



【病原体】 血居吸虫。



【流行情况】 本病为世界性的鱼病,在美国、东欧等地均有报道,在我国的江苏、浙江、福建、湖北等省曾发生大批死亡的病例。



流行于春、夏季,我国饲养的鲢、鳙、团头鲂、鲤、鲫、金鱼、草、乌鳢等鱼都有发生,其中对鲢鱼和团头鲂的鱼苗、鱼种危害最大,几天内可引起大批死亡。



【症状】 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之分。急性型为水中尾蚴密度较高,在短期内有许多尾蚴钻入鱼苗体内,引起鱼苗跳跃、挣扎,在水中急游打转,鳃肿胀,鳃盖张开,肛门口起水泡,全身红肿,鳃及体表黏液增多,不久即死;



慢性型是尾蚴少量,分散地钻入鱼体,虫在鱼的心脏和动脉球内发育为成虫,虫卵被带到肝脏、脾脏、鳃肾、肠系膜、肌肉等处,虫卵大量堆积于鳃部血管而产生堵塞,引起腹部积水、眼球突出、竖鳞,使鱼逐渐衰竭死亡。病鱼贫血,红细胞和白细胞显著下降。



【诊断】



1)将病鱼的心脏及动脉球取出,放入盛有生理盐水的培养皿内,剪开心脏及动脉球,并轻刮内壁,在光线亮的地方用肉眼仔细观察,可见成虫。



2)将病鱼的鳃、肾脏等组织压片,在显微镜下检查,如找到虫卵也可确诊。



【防治方法】 可参照复口吸虫病。



3.侧殖吸虫病



【病原体】 病原体为日本侧殖吸虫和东方侧殖吸虫。



【流行情况】 本病为鱼苗培育阶段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对草、青、鲢、鳙、鲤、鲫、鳊、鲂等10多种鱼类均可感染,严重时可引起鱼苗的大批死亡,但未见较大鱼种死亡的病例。



流行季节为5~6月,尤其是下塘后3~6天的鱼苗最易发生。我国各地都有发现,长江中下游一带分布较广。



【症状】 病鱼体色发黑,游动无力,生长停滞,闭口不食,聚集于下风处,俗称闭口病。解剖病鱼可见肠道被虫体充满堵塞,肠内无食物,因而造成死亡。



【诊断】 解剖内脏、肠道可见虫体。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消灭螺类。



2)用晶体敌百虫泼洒,使池水为0.2克/m³。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泥鳅大仙 | 2022-6-25 08:07: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三)绦虫病



绦虫属扁形动物门,身体背腹扁平。成虫多寄生在鱼类的消化道内。



1.鲤蠢病



【病原体】 鲤蠢绦虫,中间宿主是颤蚓。



【流行情况】 在我国东北以及湖北、江西等地均有发现。主要寄生于鲫鱼及2龄以上的鲤鱼。在东欧本病多见,流行于4~8月。



【症状】 鱼轻度感染时无明显变化。严重时可见肠道被堵塞,并能引起肠道发炎和贫血,有时也可死亡。



【诊断】 剖开鱼腹,取出肠道,小心剪开,即可见寄生在肠壁上的绦虫。



【防治方法】



1)用加麻拉20克或棘蕨粉32克拌饲,一次投喂。



2)每万尾体长4.5~9.0厘米的鱼种,用南瓜子250克研成粉与500克米糠拌匀投喂,连喂3天。



3)每万尾体长4.5~6.0厘米的鱼种用槟榔500克捣碎拌料喂鱼,连喂3天。



4)每100千克鱼用90%的晶体敌百虫50克与面粉500克混合成药面,投喂,连喂3~6天,能将虫体驱除。



2.头槽绦虫病



【病原体】 九江头槽绦虫(彩图23)。



【流行情况】 本病原是广东、广西养鱼区的地方性疾病,现已传染到不少地区,如贵州、湖北、福建、河南、江苏、东北等,寄生于草、青、鲢、鳙、鲮团头鲂等鱼的肠内。



【症状】 病鱼体重减轻,显得非常瘦弱,不摄食,体表黑色素增加,离群独游,并有恶性贫血。严重感染时,前肠第一盘曲膨大成胃囊状,直径增加3倍,肠的皱襞萎缩,表现为慢性炎症,肠道被虫体堵塞。



【诊断】 剖开鱼腹,剪开前肠扩张部位,即可见白色带状虫体聚居。



【防治方法】 参考鲤蠢病治疗方法。



3.舌形绦虫病



【病原体】 舌状绦虫和双线绦虫的裂头蚴(彩图24)。



【流行情况】 本病分布广泛,在我国西北地区以舌状绦虫为主,其他地区则为双线绦虫。



危害鲫、鲢、鳙、草、翘嘴红鲌、红鳍鲌、大银鱼、太湖短吻银鱼等鱼。本病多发生于夏季,感染率随寄主年龄增长而有所增长。



【症状】 病鱼腹部膨大,严重时失去平衡,鱼侧游上浮或腹部朝上;病鱼红细胞显著减少,严重贫血,经分析为缺铁性贫血。



解剖时可见到鱼体腔中充满大量白色带状的虫体,内脏受挤压而变形萎缩,正常机能受抑制或遭破坏,引起鱼体发育受阻,鱼体消瘦,失去生殖能力。



有时裂头蚴可从鱼腹部钻出,直接造成病鱼死亡。



【诊断】 根据病鱼症状可以初诊;剖开鱼腹可见腹腔内充塞着白色卷曲的虫体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 目前对大水面的鱼类患病尚无有效防治方法。在较小水体中,可用清塘方法杀灭虫卵及第一中间宿主,同时驱赶终末宿主。



感染初期内服用药治疗,每100千克鱼用50克晶体敌百虫拌饲投喂3~6天,喂前先停食1天,或每100千克鱼用吡喹酮2.0~4.8克拌饲投喂2次(隔天1次)。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泥鳅大仙 | 2022-6-25 08:07: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四)线虫病



线虫对鱼类的危害一般不很严重,但大量寄生时可破坏器官和组织,有利于其他病菌侵害,引起继发性疾病。



有些种类吸食寄主血液,夺取营养,使寄主消瘦,影响寄主生长和繁殖,以致其死亡。



寄生在鱼类上的线虫种类很多,常见的线虫病有下列几种。



1.毛细线虫病



【病原体】 毛细线虫。虫体细小,前端尖细,后端稍粗大,体表光滑,口端位,食道细长。雌虫体长4.99~10.13毫米,雄虫体长1.93~4.15毫米。



【流行情况】 毛细线虫寄生于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鲮鱼及黄鳝肠道中,主要危害当年鱼种,广东、湖北等地最为流行。



【症状】 毛细线虫以其头部钻入寄主肠壁黏膜层,破坏组织,引起肠壁发炎。全长1.6~2.6厘米的鱼种,有5~8只成虫寄生时,生长即受一定影响;30~50只虫寄生时,病鱼离群分散于池边,极度消瘦,继之死亡。



【诊断】 剪开鱼肠,用解剖刀刮下肠内含物和黏液,放在载玻片上,加少量清水,压片并用显微镜检查,可见虫体,便可做出诊断。



【防治方法】



1)先使池底晒干,再用漂白粉和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虫卵。



2)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鱼有充足的饵料;同时,及时分池稀养,加快鱼种生长,可预防本病发生。



3)每100千克鱼每天用25克 90%的晶体敌百虫拌饲投喂,连喂6天。



4)每100千克鱼每天用中草药600克(贯众∶土荆芥∶苏梗∶苦楝树皮=8∶3∶2∶3)煎汁拌饲投喂,连喂6天。



2.嗜子宫线虫(红线虫)病



【病原体】 常见种类有如下几种。



1)鲫嗜子宫线虫:雌虫寄生在鲫鱼的尾鳍,雌虫长22~50毫米,雄虫长2.46~3.74毫米。



2)鲤嗜子宫线虫:雌虫寄生在鲤鳞囊内,虫体长10.0~13.5毫米;雄虫寄生于鲤鱼腹腔和鳔,虫体长3.5~4.1毫米。



3)藤本嗜子宫线虫:雌虫寄生于乌鳢等鱼的背鳍、臀鳍和尾鳍,虫长25.6~46.8毫米;雄虫寄生于鱼的鳔、腹腔,虫长2.2毫米。



雌虫一般均为血红色,两端稍细,似粗棉线;雄虫体细小如发丝,透明无色。



此类线虫幼虫被剑水蚤吞食后,在剑水蚤体腔中发育;鲤鱼、鲫鱼等吞食剑水蚤而感染;幼虫再钻到鱼体腔中发育,雌虫迁移到鳞下、鳍条等处发育成熟。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1龄以上的鲤鱼,全国各地均有流行。亲鲤因患本病而影响性腺发育,往往不能成熟产卵。



长江流域一带一般于冬季虫体出现在鳞片下,但因虫体较小又不甚活动,所以不易被发现,到了春季水温转暖之后,虫体生长加速,从而使鱼发病。在6月之后,母体完成繁殖,鱼体表就不再有虫体。



【症状】 病鱼鳞片因虫体寄生而坚起,寄生部位发炎和充血;还往往引起细菌、水霉病继发。虫体寄生处的鳞片呈现出不规则的红紫色花纹,掀起鳞片即可见红色的虫体。



【诊断】



1)病鲤鳞片部位有凸起、发红现象,其上部有特殊的花纹,如将鳞片翻开,可见盘曲在鳞囊中的红色中心线。



2)将病鲫鳍条展开,对光用肉眼观察,可见红色的虫体,虫体在鳍条间与鳍条平行;将鳍条撕开,虫体即可暴露出来。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带水清塘,杀死幼虫及中间宿主;或用含量为0.2~0.5克/m³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杀死中间宿主。



2)用2.0%~2.5%的食盐溶液浸浴病鱼10~20分钟,可以杀死鳞下和鳍间成虫。



3)用医用碘酒或1%的高锰酸钾溶液涂擦病鱼患处。



3.鳗居线虫病



【病原体】 球体鳗居线虫及粗厚鳗居线虫。



【流行情况】 在湖北、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地都有流行。我国曾有因此虫的寄生导致鱼死病例。



【症状】 大量寄生时可引起鳔发炎或鳔壁增厚,病鱼活动受到影响。鳗苗被大量寄生后,停止摄食,瘦弱、贫血,且可引起死亡。



寄生数量很多时能刺激鳔发炎,出血,虫体充满鳔,使鳔扩大,压迫其他内脏器官及血管。



当鳔扩大时,病鱼后腹部肿大或腹部不规则的肿大,腹部皮下瘀血,肛门扩大,并呈深红色。



如鳔中虫体数量太多时,鳔破裂,虫体落入体腔中,也会从肛门或尿道爬出体外。



【诊断】 剪开鱼鳔,用解剖刀刮下鳔内的黏液,放在载玻片上,加少量清水,压片并用显微镜检查,可见虫体,由此便可做出诊断。



【防治方法】 宜从切断其生活史入手。为控制这种病,一般采用90%的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使池水为0.3~0.5克/m³。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泥鳅大仙 | 2022-6-25 08:07: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五)棘头虫病



棘头虫是一类具有假体腔而无消化系统、两侧对称的蠕虫,它们寄生于脊椎动物的消化道中。常见的棘头虫有下列几种。



1.沙市刺棘虫病



【病原体】 沙市刺棘虫。



【流行情况】 北自乌苏里江,南至湖北、江西均有此虫分布,主要危害鱼种,大量寄生时可引起病鱼在较短时间内大批死亡,如江西曾有死亡率高达95%的案例。



【症状】 病鱼消瘦,鱼体发黑,离群靠边缓游;前腹部膨大而呈球状,肠道轻度充血,呈慢性炎症。2~3厘米长的草鱼种感染2~7个虫体即可引起病害。



【诊断】 根据症状可以初诊,剖开鱼肠见白色虫体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 全池遍洒剂量为0.7克/m³的晶体敌百虫,同时将1千克敌百虫拌入35千克麸皮内投喂,连喂9天。



2.长棘吻虫病



【病原体】 鲤长棘吻虫。寄生在鲤、鲃、草鱼肠道。



【流行情况】 河北曾报道因长棘吻虫大量寄生在2龄鲤鱼肠内(150多只虫),引起鲤鱼大量死亡的病例。1985年上海市崇明县某养殖场因崇明长棘吻虫寄生,引起鲤鱼夏花至成鱼大批死亡,全场133.3余公顷水面,感染率在70%以上,死亡率高达60%,死亡一般呈慢性,每天每口池塘死鱼数尾至数十尾,持续死亡数个月,因此累计死亡率很高。夏花鲤鱼肠内寄生有3~5只就可引起死亡,2龄鲤鱼最多寄生163只虫。



【症状】 夏花鲤鱼被3~5只长棘吻虫寄生时,肠壁就被胀得很薄,但肠内无食,鱼不久即死。2龄鲤鱼被少量虫寄生时,没有明显症状,但如大量寄生时,鱼体消瘦、生长缓慢、摄食量减少,严重时可引起肠壁溃烂和穿孔。



【诊断】 根据症状,并剖开病鱼肠道,肉眼即可见到乳白色虫体,其吻部钻入肠壁组织内。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杀灭池中虫卵及中间寄主。



2)用泥浆泵吸除池底淤泥,并用水泥板做护坡,也可达到或基本达到消灭虫卵的目的。



3)发病地区,鲤鱼鱼种应在鱼种池中培育,而不套养在成鱼池中,以免感染。



4)每千克鱼每天用0.6毫升四氯化碳拌饲投喂,连喂6天进行治疗。



3.长颈棘头虫病



【病原体】 鲷长颈棘头虫。该虫虫体为橙黄色,体长10~20毫米;吻钩有11~15纵行,每行9~12个。中间寄主可能是小型海产鱼类;成虫寄生于真鲷、黑鲷的消化道内,感染率最高可达100%,大量寄生时,病鱼摄食量降低,生长不良。采取不投喂鲜活鱼而投喂冷冻或经过加工的饲料的方法进行预防。



【流行情况】 发现于中国和日本的真鲷、黑鲷,感染率一般为70%~80%。幼虫的感染期一般在6~7月。



【症状】 鲷长颈棘头虫寄生在真鲷直肠内,其吻刺入直肠内壁,破坏肠壁组织,引起炎症、充血或出血。病鱼食欲减退,身体消瘦,成长缓慢。



【诊断】 对瘦弱的鱼进行解剖检查,如发现直肠内有虫体,便可以诊断。



【防治方法】 尚无有效的驱虫药,投喂经过冷冻处理的鱼或配合饵料,可预防棘头虫的感染。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泥鳅大仙 | 2022-6-25 08:08: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六)由环节动物引起的疾病



寄生在淡水鱼类中的鱼蛭种类不多,对渔业的危害一般不大。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1.湖蛭病



【病原体】 中华湖蛭、哲罗湖蛭、冈湖蛭、福建湖蛭。



【流行情况】 中华湖蛭在上海、湖南、福建、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均有,寄生在鲤鱼、鲫鱼的鳃盖内表面。通常,鲤鱼的感染率较鲫鱼高,越是大的个体感染率也越高。据安徽巢湖统计,体重在200克以下的鲤鱼感染率为40.3%,500克以上的为90.9%;体重在25克以下的鲫鱼感染率为19.1%,50克以上的为46.4%。通常每条鱼上寄生1只,也偶有寄生2~3只的。



每年12月下旬至第二年6月上旬可在巢湖中的鱼体上找到,最初(气温5℃左右)蛭体细长,长7~12毫米,体色灰黑,且表面有分散的小黑点;3月上旬体长20~25毫米,体色由灰黑转为浅黄,蛭体呈椭圆形,两侧的搏动囊肉眼清晰可见;4月下旬,气温约15℃时,蛭开始离开鱼体到湖底进行繁殖;到6月上旬平均气温在21℃左右时,在鱼体上就再也找不到中华湖蛭了。



【症状】 该虫主要寄生在鲤鱼、鲫鱼的鳃盖内表面和鳃上,吸取寄主血液而引起病鱼贫血和继发性疾病,使其生长受到影响,严重时,病鱼呼吸困难和失血过多而死亡。



哲罗湖蛭寄生在哲罗鱼的胸鳍上,发生在黑龙江。冈湖蛭寄生在青岛附近的黄海、秦皇岛附近的渤海中的梭鱼及一种海产硬骨鱼体上,日本东京湾的几种海产硬骨鱼上和前苏联洄游性大马哈鱼体。冈湖蛭可栖息于海水里,又能生活在淡水里,但能否长期停留在淡水里尚不清楚。福建湖蛭寄生在厦门附近南海的赤点石斑鱼鳍上。



【诊断】 肉眼可见虫体寄生在鳃盖内表面。



【防治方法】 用2.5%的食盐溶液浸浴病鱼0.5~1.0小时。



2.尺蠖鱼蛭病



【病原体】 尺蠖鱼蛭。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鲤、鲫等底层鲤科鱼类。在我国本病发病率不高,也不常见,对养鱼生产危害不大。



【症状】 鱼蛭寄生在鱼的体表鳃及口腔等处。少量寄生时对鱼的危害不大;大量寄生时,因鱼蛭在鱼体上爬行及吸血,鱼表现不安,常跳出水面,在冬季更易被看出。



被破坏的病鱼体表呈现出血性溃疡,严重时则坏死;鳃被侵袭时,病鱼呼吸困难,严重时引起鱼体消瘦,生长缓慢,贫血,以致死亡。



【诊断】 肉眼可见虫体。



【防治方法】 采用2.5%的食盐溶液浸浴鱼体0.5~1.0小时,或用二氯化铜(100升水中加5克)浸浴15分钟。治疗后鱼蛭从鱼体上跌落下来,但尚未死,所以浸浴后的水不应倒入池中,应采用机械方法将鱼蛭消灭。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