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鲡养殖技术要素

[复制链接]
查看441 | 回复0 | 2022-8-9 17: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生态条件

1

光照

一定的光照能培养浮游生物(藻类),抑制寄生虫和病菌的繁殖,能提高杀虫和治病的效果。但鳗鱼怕光,夏天光照强,需用85% 黑色塑料网遮阴;冬天光照弱,需要盖上白色塑料薄膜保温。

2

水温

鳗鲡对水温变化很敏感,要注意保持水温相对稳定,温差大或水温高时要节制投饵量;土池养殖中需保持2.5 米以上的水深,以形成上下温跃层,使其在夏天或冬天,底层均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水温。

3

盐度

水体中保持2~5的盐度可起到预防寄生虫和病菌的作用。

4

氨氮

水体中 NH4+、NO2-、NO3-,等游离氨对鳗鲡有害,并与水温、pH 值有关,必须控制在限量以下。

5

pH值

水中pH值宜为6.5~8.5。pH值太低,则要注意培养藻类;如太高,则每亩可施用明矾1.0-1.5千克。

6

氧气

水体中的溶氧量需保持在5 毫克/升以上,要求通风、有水色。



二、合理密度

饅鲡养殖应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这是因为放养密度大低会影响鳗鲡摄食,密度太高可能供氧不足,有压迫感,且排泄量多换水多,水环境不稳定。



三、排污要求

鳗鲡摄食旺盛,产生的残镇和类便较多,应及时清除。根据鳗鲡摄食后2 ~3小时为排粪高峰的特性,一般在投喂3小时后进行排污。水泥池精养鳗鲡中要求全面、认真地刷洗,且每1小时排臭一次。



四、水环境的调节

鳗鲡水环境的调节重在水色的培养与维持。水体内的水色主要由绿色或棕色的微藻形成,其具有净化水质、遮光和平衡细菌生长的作用;微生态制剂可分解残饵和类便等有机质,并能吸收硫化氢、有机物等,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也可抑制细菌的生长。这两者均可使养鳗过程中的换水量减少,既减少了抽水和冬季加温的费用,最重要的是使水环境保持稳定,利于鳗鲡的正常摄食和健康生长,减少疾病发生,也减少用药的次数。



五、定期消毒、合理用药

鳗鲡养殖多采用较高密度的半精养或精养养殖方式,若水体中水色控制不好或遇下雨天等,水体内细菌和寄生虫的总量就会增多。因此,应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定期(约7~10天)使用无残留、低刺激的消毒药物和杀虫剂对水体进行消毒一次。当鳗鱼确实发生疾病时,要对症下药,选择无残留、低毒、低抗药性的药物如中草药、中西药合剂或西药合剂治疗。



六、投喂技巧

粉料使用前要按比例一次性加够水拌料,土塘养殖加一半土塘池水,均匀搅拌至少5分钟,并酌情添加动植物混合油、免疫促长添加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多维、多肽、免疫多糖、微生态制剂等。

饲料拌好后即可投喂,以30分钟内吃完为宜。如饲料质量好,拌出的团块状外表面光滑、有弹性、不粘手。当出现鳗鲡生病、水质恶化、消毒下药、缺氧、搬动、饥饿过长、天气异常时,应少投料。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