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进放养的鱼(苗)种非外伤死亡原因及对策有那些?

  [复制链接]
查看19328 | 回复2 | 2022-11-15 07: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水产养殖过程中,因操作不当造成新进放养鱼(苗)种死亡而造成损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大多数情况下是因捕捞不细致或运输不当造成皮肤外伤引发水霉病继而并发赤皮病造成鱼儿死亡。

但还有一种情况是因捕捞不细致造成皮肤外伤引发水霉病而仍然发生鱼(苗)种死亡,这种现象也是有发生的。

经过实践分析,总结出该种现象的起因并探索出以下应对鱼(苗)种死亡的方法。

一、水体酸碱度不适

一般鱼类适宜水体pH值6.5~8.5,虽然6.0~9.0范围内也可生存,但易染病或慢性中毒。

新建鱼池有些用水泥浇铸,池塘在未经适度的时间内淹水浸泡的情况下,其pH值可达9.6或更高,所以新池应浸泡7~10天后换掉浸泡水,重新注入新水后再放鱼为好;


另一方面,老旧鱼池的淤泥腐殖质较丰富,可造成池水成酸性,如果不进行酸碱综合性消毒,也是不适合放养鱼(苗)种的,应采取生石灰消毒120~200斤/亩,7~8天以后才能放鱼。

二、长途运输疲惫

如果调进鱼(苗)种属长途运输,且运输方法和技术措施不当,导致运输鱼种已疲惫不堪,机体损伤过重。

新水域环境改变,pH值、水温等因素与原环境差别较大,极易造成大批死亡。

这时,如果还按照下池前必须消毒的方法处理的话,会使本已疲惫不堪的鱼(苗)种再一次经受消毒药物的刺激,雪上加霜,更可能会造成大批甚至全部死亡。

因此,对调进的鱼(苗)种在运输上应该制定周密的计划、选择科学的方法,尽量避免过度损伤。

运输过程中应把握正确的运输常识,到达目的地后,及时测量放养水体水质是否相符。

并且视鱼的健康状况来确定是否要立即消毒,建议可先让鱼种下塘,待鱼种恢复后再施药消毒,虽然用药量会增大,但安全性会提高。

三、带病进入

由于鱼病有地区性、阶段性和品种间隔性,同时具有隐蔽性和潜伏性的特点。

所以,即使专业人士在购买时有时也难以发现,加上各地的水产品检疫工作开展滞后甚至形同虚设。

因此,本来养殖地没有的鱼病,到购买地购买鱼(苗)种时,通过鱼体、水体可带进新的病原体。

一旦病原体的繁殖条件成熟,疾病可在养殖区迅速暴发。各地鱼病流行有其重点,需要了解进鱼渠道和方向,预先做到侧重防范。

四、应激性反应

有时即使运输方式科学、放养时水域水质测量相符,而放鱼后也会出现大批死亡。

且无明显特征病灶,一般认为是鱼(苗)种产生了应激反应,当环境突然改变,新进的鱼种不适应新的水域环境,而造成死亡。

多发生在购进水域与养殖地水域严重不符,如池塘培育的鱼(苗)种进到网箱或稻田中养殖。

网箱培育的鱼(苗)种进到池塘或稻田中养殖,稻田培育的鱼(苗)种进到池塘或网箱中养殖,等等。

以池塘培育的鱼(苗)种引进到网箱中养殖最易发生。

应激反应的防控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是新进的鱼(苗)种先放在较大的网箱中暂养或稀养过渡后,再转进正式养殖的网箱中。

二是在放养的前、中、后期有针对性地加一些抗过敏的药物,如维生素C、维生素K等抗应激药物,都有一定预防和减轻过敏反应的作用。


五、放养密度过大

新进的鱼(苗)种应有科学的放养量,根据水域大小确定调进鱼种数量,比如只能放养200斤鱼(苗)种的水体。

却放入超出几倍的投放量,必然造成鱼(苗)种浮头缺氧死亡,一部分虽然短期尚能成活,但随后同样会造成死亡。

六、水域污染

养殖地水域污染是导致调进鱼(苗)种死亡的又一因素,在调进前、中、后时段内,水域污染都是直接危害因素。

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水源污染,含化肥、农药、工业污染等。

二是养殖池污染,多发生在稻田生态工程中。

三是大气污染。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冷水鱼 | 2022-11-15 07:44: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鱼不吃料的原因汇总



一、吃食不旺或不吃料现象的表现



鱼吃食不旺或不吃料主要有三种情况:



1.开始投喂时鱼吃食很旺,集中成片,但很快在大约1小时左右即散慢游走,数量大大减少。



2.从投饵至结束,饵料台附近鱼的数量很少,鱼不浮出水面抢食。



3.在投料时,虽然有鱼但根本不吃料。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冷水鱼 | 2022-11-15 07:44: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二、吃食不旺或不吃料的原因分析



引起鱼吃食不旺或不吃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十二个原因:



1.水温



过高、过低的水温都会影响鱼儿摄食。23~28℃摄食量最大,10℃以下基本停止摄食。高温、阴雨天气摄食量会明显减少,有时持续几天时间。



2.溶解氧不足



连续阴雨天或夏季溶解氧不足是影响摄食量的最常见原因, 还有当水中出现大量轮虫或枝角类等状况时,也可使水中溶氧降低,引起鱼的食欲下降。



引起溶解氧不足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气候因素、水质清瘦、水质过肥、有害物质蓄积、浮游动物量大等。



3.有害物质含量过高中毒



化学指标如pH、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余氯等超标或泼洒药物、注入不正常外源水。



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长期过高,就会对鱼的鳃部产生损伤,影响鱼的呼吸作用,造成鱼产生病理性缺氧,导致摄食量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水体富营养化,藻类中毒的情况越来越多见。引起中毒的藻类主要有蓝藻、裸藻、金藻、甲藻等。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