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育种,非常关键!这里势必打好这个翻身仗!

[复制链接]
查看527 | 回复0 | 2023-1-11 11: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南美白对虾是全球养殖量最大的单一水产品种,我国2021年南美白对虾养殖量达165万吨,在全国虾类养殖品种中,南美白对虾产量占90%以上。为探讨南美白对虾种业绿色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近日,以“科技创新,以种为先”为主题,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指导,广东水产学会、广东水产种业创新联盟主办的南美白对虾种业绿色发展论坛暨第八届现代渔业论坛以“线下+线上”方式在广东省湛江市举行,多方携手,共同搭建政产学研高端对话平台,促进各方交流互动、合作与提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南美白对虾产业是广东渔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我国南美白对虾引种、育种、种苗繁育及养殖产业的发展中,广东处于主导地位。”广东水产学会理事长、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林蠡表示,推进南美白对虾种业绿色发展,对促进广东乃至全国南美白对虾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虾转变要求种业先行

  一直以来,国内南美白对虾育种品种虽多,但并没有形成市场优势,需要从国外进口种虾,而国外的品种也存在不稳定的情况,市场占比变化大。基于这样的情况,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包振民表示:“对虾转变要求种业先行。”



  国内虽然拥有丰富的白对虾种质资源,但尚未得到有效开发。“现在国内南美白对虾有12个新品种,但在种业发展中依然存在着几个难点问题。一是主要经济性状的大规模测试和评定,虽然不缺种源、不缺技术、不缺资金,但缺少准确稳定的大规模现场性状测定;二是无特定病原(SPF)育种和繁育系统。”包振民认为,不建成可靠的SPF系统,亲本种质就无法维持,育种就难以持续。



  包振民表示,打好南美白对虾育种翻身仗的有效途径是联合育种,而联合育种的核心则是联合育种价值评价,即对重要的经济性状多点、多地区、多环境下,联合测定、联合评估,建立共享育种表型数据库和基因组信息数据库。“总的来说,国内对虾育种存在不少难点,但智慧育种已现端倪。未来,育种大有可为。”



  广东海洋大学教授刘建勇表示,好苗从选育开始,从不同品种对虾各期幼体大小比较发现,南美白对虾苗对环境要求比较高,稳定的环境是保障南美白对虾养殖效果的必要条件;同样,南美白对虾亲本培育对光照、温度、盐度、饵料、水质等环境较敏感,稳定环境是保持其成熟率、交配率、回卵率等繁殖性状的基础。



  在对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斑节对虾等不同对虾品种的环境适应性研究结果比较中发现,南美白对虾对环境的激烈变化更敏感。刘建勇认为,养殖和繁育南美白对虾,除了维持稳定的养殖环境外,选育环境抗逆性强的品种或品系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种质改良尚存提升空间


  2021年全球对虾养殖产量超过650万吨,其中我国养殖产量约165万吨,约占1/4。从数据上看,南美白对虾已经成为第一大对虾养殖品种,也是全球水产养殖产量第一品种,超过了草鱼的590多万吨。中山大学教授何建国认为,不管是养殖还是消费,南美白对虾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10年内全球的产量将会突破1000万吨,全球对南美白对虾的聚焦和关注势必更甚以往。



  产业发展,良种先行。何建国介绍,目前国内外南美白对虾的种业情况,以正大集团的种虾为代表的海外种虾品牌,目前在我国市场上应用的超过10种,国内种业也在快速发展,有12个新品种,占国内良种市场的50%以上。



  对种质资源、良种和饲料三大“卡脖子”问题,何建国表示,非本土品种,种质资源在我国还没有形成自然种群;在良种上,每年还要大量进口亲本,而且还不能完全满足产业需求;在饲料上,对鱼粉和大豆的依赖性仍然很强。



  要解决种质资源问题,何建国表示,需要建立种质资源库,开发分子育种技术。而当前我国的种质资源遗传数据库,已经基本能满足需求。



  至于良种问题,他认为,国内自主培育的良种逐步得到国内养殖者认可,年生产种苗超过1250亿尾,打破了对国外的依赖。之所以还要大量引进,是因为不管是从商业化还是区域性上,国内的育种产业还存在局限性。



  而在饲料上,他表示,虽然突破了0鱼粉人工配合饲料技术,蛋白沉积率从25%提升至45%,但对鱼粉和豆粕的依赖依然存在,年进口111.3万吨的鱼粉中,虾料就用了33万吨左右。但未来,虾料蛋白沉积率还有提升空间。“现在实验室的数据可以做到48%,理论上可以达到60%。”



  除了以上三大“卡脖子”问题,何建国对对虾种业的病害防控技术、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等“瓶颈”技术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对病害防控技术,他认为,一是要建立病因学,完善病因鉴定系统,例如全自动核酸检测仪配套的水产病原检测技术;其次是要加强检测技术,建立SPF虾苗生产技术体系;三是建立流行病学与生态学交叉的生物防控技术体系;四是建立对虾细胞病生态防控技术体系,例如确定病因“微生态科赫法则”的新概念。



  对尾水排放,何建国表示,当前养殖尾水是较头痛的事情,尤其是以小棚虾为代表的养殖模式。对此,他提出了异位湿地法和原位湿地法的良种养殖尾水生态处理技术。



  何建国认为,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达到3个要求:一是养殖模式转型升级,二是产品加工及高值化利用,三是质量安全。对国内对虾种业的未来,他也提出了3点展望:一是提高饲料利用率,目标是减少30万吨鱼粉进口;二是提高对虾生长速度,这需要自动化养殖设施和管理技术、育种水平等来协同作战;三是抗病耐胁迫苗种的研发。



  “目前年生产的5000亿尾小苗,按照每千克70尾计算,实际商品化的虾约为1150亿尾,按照70%的成活率计算,需求约为1650亿尾,也就是说,生产过程中,病害和环境胁迫损失了约77%的虾苗。未来,通过品种改良,如果能把虾苗抗性提高30%,解决一些疫病,提升良种率,未来国内的虾苗需求可能会降至3500亿尾。”何建国说道。


来源:《中国食品报》(2023年1月10日6版)(记者:王佳仪)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