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五月,预防梅雨季节青鱼“鱼瘟”正当时

[复制链接]
查看9141 | 回复0 | 2020-5-4 22: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近年来,江浙沪地区每进入梅雨季节,许多青鱼养殖户的塘口会出现青鱼大量伤亡的现象,损失规格在2-6斤/尾不等,损耗数量常在10%-20%之间,个别用户塘口的青鱼损耗可达30%以上。发病青鱼外表多呈现鳞片大面积脱落、烂皮、烂鳃等症状,解剖可见腹腔有血水,胆囊肿大,肝脏糜烂且易碎,肝脏呈现白肝和土黄肝等症状,肠炎症状明显。对发病塘口采取内服抗菌药物和外泼杀菌药物等措施进行治疗时,其治疗效果不明显甚至无效果;个别塘口在使用外泼杀菌药物后,甚至出现青鱼死亡量加大的现象。养殖户称这一现象为梅雨季节青鱼“鱼瘟”,并为之谈瘟色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是什么原因造成江浙沪地区梅雨季节青鱼“鱼瘟”这一现象呢?据笔者多年以来对江浙沪地区青鱼养殖塘口的走访和跟踪,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致使青鱼“鱼瘟”在梅雨季节爆发,现将其归纳总结,以供同行参考。
01
  青鱼成鱼的养殖周期缩短导致肝、胆、肠道等器官代谢负荷加剧,其功能与结构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或病变,鱼体免疫体系与免疫能力遭到严重损伤,使鱼体对外界环境刺激和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显著降低。江浙沪地区的青鱼消费市场以8斤/尾以上的规格为主,且成鱼出塘平均规格越大,售价越高,越受消费市场的认可。按照传统的青鱼养殖方式,从青鱼水花到达成鱼上市,至少需要养殖四年才能达到出塘规格,即:第一年从水花养到一冬龄鱼种0.09—0.10斤/尾;第二年从一冬龄鱼种养到二冬龄鱼种1.6—2斤/尾;第三年从二冬龄鱼种养到三冬龄鱼种5—6斤/尾(此时少量炮头鱼可达到上市规格);第四年成鱼平均上市规格在10斤/尾以上。但从目前的养殖现状是:随着高蛋白饲料的大量投喂和养殖硬件设施的不断投入,且大多数养殖户没有足够的塘口分塘来养殖三冬龄青鱼,青鱼水花到上市规格青鱼的养殖周期缩短为三年。即:一冬龄鱼种为0.15—0.2斤/尾,二冬龄鱼种为2—3斤/尾,第三年成鱼平均上市规格8斤/尾以上。可见,青鱼养殖周期的缩短,既减少了养殖投入成本,又为养殖户带来了养殖效益。但青鱼养殖周期的缩短,致使肝、胆、肠道等器官在营养利用、免疫调控、代谢循环等方面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肝、胆、肠道等多器官病变的风险明显增加,而且这些病变风险一旦爆发,常出现治疗难度大,且治疗效果不理想,青鱼损耗急剧增高的不利局面。从近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青鱼肝、胆、肠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损伤成为梅雨季节青鱼大量伤亡的主要根源。
02
  青鱼鱼种的退化。在青鱼的形态特征中,良种青鱼的侧线鳞数目一般在40-45之间,肠道和体长比例在1.5—1.8之间。但根据笔者在青鱼塘口的观察中发现:目前青鱼的侧线鳞数目一般在37-43之间,且侧线鳞数目以38-42居多,侧线鳞数目达到42以上的鱼种占比不超30%,肠道和体长比例小于1.5的情况非常普遍。青鱼种质的退化,导致青鱼抗逆性差,抗病能力弱,是梅雨季节青鱼大量伤亡的主要另一根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3
  塘口老化,导致感染疾病的风险提高。因江浙沪地区青鱼成鱼的上市时间多集中在春节的前两个月内,成鱼出塘销售结束后,会立即放水进鱼种,开始下一个周期的成鱼养殖。这种养殖模式使得大多数用户的塘口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晒塘、冻塘等操作,池底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无法被有效清除;另外,大多数青鱼塘口已连续多年养殖,且不具备清淤条件,底泥恶化现象非常严重,当适宜疾病流行的水温等环境条件具备时,底泥中致病微生物感染青鱼的风险会明显增大。

04

  梅雨季节的天气特点,成为青鱼发病的导火索。在梅雨季节,江浙沪地区天气呈现少晴多阴雨的特点,倒藻、转水、泛底、缺氧等现象在养殖青鱼的塘口普遍存在,这些不利因素不仅增加了青鱼的应激反应,降低了青鱼的抗病能力,严重影响了青鱼的健康生长,更重要的是多变的天气使池塘底部淤泥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有害的理化因子大量释放到鱼塘中,为青鱼感染并发性疾病(脱鳞、出血病、肠炎病等)创造了“有利”条件。

05
  养殖户观念陈旧。走访中发现,很多青鱼养殖户依然沿袭传统的“消杀”养殖模式,即采取定期进行杀虫、消毒的方式进行水质调控,不重视或很少采用有益菌和具有改底功能的产品调控鱼塘水质。在“消杀”模式下,老绿水、老化水、浑水等现象普遍存在,无法使池塘水质处于稳定的有益菌相藻相状态,致塘中水质理化指标不稳定,从而增加了鱼病感染几率,成为梅雨季节“鱼瘟”爆发的推手之一。
06
  科学投喂。进入五月份到入梅前,虽然气温回升很快,鱼塘水温可达到23℃以上,但气温突升突降的天气依然存在,并引起池塘水质的急剧变化,致使鱼体频繁处于应激状态。在五月份,尽管青鱼的采食积极性很高,但多投、猛投易引起的肝胆病变致使青鱼鱼瘟爆发风险十分高。在实际生产中,此阶段的投饵率应控制在1.2%以内为宜。同时,进入五月份以后,采取7107的模式投喂恒兴肝肠康功能性配合饲料进行预防青鱼鱼瘟,即连续投喂7天肝肠康功能性配合饲料后,改投喂10天常规青鱼配合饲料,然后再投喂7天肝肠康功能性配合饲料。经过2018年、2019年在10多个塘口的跟踪中发现,使用7101模式防控青鱼鱼瘟的塘口,不仅适口性好,省时省工,而且效果十分明显,其梅雨季节青鱼死亡量均控制在9%以内。
  将传统的“消杀”观念改为科学的“改底调水”思路。从三月份中旬开始,可每15天左右使用恒兴“渔底康”一次,深度氧化池塘底部淤泥,降低池塘底部氧债,减少淤泥中致病菌的大量繁殖。当水温达到20℃时,每10-15天使用“鱼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有益菌调水,分解水体中的有机物,维持池塘中有益的藻相和菌相,以减少梅雨季节因阴雨天气和气温突变引起的倒藻、泛底等现象,从而降低青鱼鱼瘟的发病风险。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