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深耕海藻研究与推广,助力坛紫菜成为汕头特色产品

[复制链接]
查看1537 | 回复0 | 2021-3-15 19: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人物档案│


姓名:杨晓

职务:汕头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教授级高工

工作年限:35年


“以后我的工作还是围绕紫菜这个核心。一是继续开展南澳野生坛紫菜的选育和提纯复壮,示范和推广紫菜良种养殖;二是推广紫菜养殖加工机械化,促进广东坛紫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推广耐高温的坛紫菜新品种(系),减少异常天气对我省紫菜养殖的影响;通过推广机械化,降低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紫菜养殖效益的影响。”从2000年起,汕头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教授级高工杨晓的工作重心都在海藻的研究与推广上,在海藻的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海藻修复海洋生态环境、海藻新品种的引进和紫菜良种的选育等方面倾注了汗水与精力。经过多年的示范推广,坛紫菜成为汕头特色产品,年产值达到2亿元。



选育适合南方养殖的坛紫菜优良品系

汕头人工养殖紫菜已有50年的历史。汕头地处北回归线,有着丰富的野生紫菜资源,开展人工养殖之前,沿海渔民就有采集和食用野生紫菜的习惯,并已懂得利用自然海区的岩礁增殖紫菜。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汕头地区就已从福建引进苗种开展坛紫菜人工育苗和养殖。至本世纪初,紫菜培苗场每年都是从人工养殖的紫菜中采摘种菜,没有经过严格筛选和提纯复壮,也没有新品种可以引进,造成紫菜品种退化,病害增加,产量下降,严重影响了紫菜养殖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再加上近些年来暖冬趋势明显,广东又处在坛紫菜栽培适宜海域的最南端,坛紫菜生产经常因高温天气而发生病害、减产甚至绝收。如何才能选育出适合广东海域栽培的耐高温优良坛紫菜品系成为摆在杨晓面前的问题。

“我们在海藻资源调查中发现,粤东海域还有完好的野生坛紫菜资源,尤其南澳周边的岛屿、礁石,由于交通不便,野生坛紫菜资源受人为破坏较少,且因长期适应粤东海域的环境条件,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状和本地适应性,可为选育适合广东海域养殖的紫菜良种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2007年,杨晓及其团队开始从南澳县平屿岛采集野生坛紫菜进行良种选育,经过连续6年的艰苦工作,最终选育出了耐高温、生长快、品质好的“汕优1号”坛紫菜优良品系。随后又以南澳顶澎岛的野生坛紫菜为选育材料,继续开展坛紫菜新品系(“汕优2号”)的选育。

“与传统栽培的坛紫菜相比,‘汕优1号”具有明显的性状优势。一是耐高温。每年在坛紫菜栽培期间,如出现异常高温天气,水温大幅度回升,传统栽培的坛紫菜都出现烂苗现象,紫菜的产量和质量受到很大影响。‘汕优1号’坛紫菜能忍耐较长时间的高温天气,在海区栽培中较少出现烂苗现象,表现出良好的耐高温性状。还有就是产量高。‘汕优1号’由于生长快、烂苗少,产量比传统栽培的坛紫菜提高10%~20%,而且品质也好,紫菜特有的鲜甜味浓,口感佳,由其加工而成的干紫菜光泽好。”杨晓介绍说。

选育出来的坛紫菜新品系很快在粤东和闽南等地应用和推广,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反应良好。由于干紫菜质量好,也深受消费者青睐,价格比普通坛紫菜高,经济效益显著。经过不断示范推广,目前汕头紫菜养殖面积已达8000亩,产值2亿元。


主持制定省级紫菜栽培标准

2010年,原汕头市水产研究所水产种苗场开始申报省级水产良种场的建设,并于2013年4月评为省级水产良种场,定名为“汕头紫菜省级良种场”,成为广东省唯一的海藻良种场。杨晓作为该良种场的技术负责人,主持承担了多项海藻科研和推广项目。

为了丰富广东海藻栽培品种,杨晓在汕头引进了国家级水产新品种“闽丰1号”坛紫菜、“申福2号”坛紫菜、“荣福”海带。从2009年起,从集美大学引进坛紫菜“闽丰1号”优良品系(2013年4月获得国家水产新品种认定),在坛紫菜栽培区域中水温最高的粤东地区进行育苗和海区栽培测试及示范推广。2009年至2012年,示范推广的“闽丰1号”坛紫菜平均亩产量比传统栽培的坛紫菜品种高了20%以上,而且具有耐高温、生长快、成熟晚,生长期长的优点,收获的紫菜质量好,达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

2013年,他们又从上海海洋大学引进了“申福2号”坛紫菜(2014年4月获得国家水产新品种认定),虽然当年紫菜苗下海后遇到高温天气、台风和水质差的特殊情况,“申福2号”紫菜苗生长变慢,但异常天气过后能恢复正常生长,而对照组的传统坛紫菜品种则出现严重的烂苗现象,部分甚至无法继续生长下去。“‘申福2号’坛紫菜是上海海洋大学在国家级良种‘申福1号’坛紫菜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具有壳孢子放散量较大(相对于‘申福1号’)、生长速度快、生长期长、品质好、抗逆性强等特点。这表明‘申福2号’抗逆性良好,在水温高、海水交换少、水质差等异常天气和海况环境条件下,优势更为突出,适合在粤东地区应用推广。”杨晓介绍。

丰富的海藻栽培技术研究履历,让杨晓不断掌握海藻养殖新技术。他主持制定了三项紫菜方面的广东省地方标准,《坛紫菜人工育苗技术规程》(DB44/T1272-2013)、《坛紫菜海区栽培技术规程》(DB44/T1434-2014)、《坛紫菜自由丝状体扩繁技术规程》(DB44/T1731-2015),这些标准已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


基层渔业技术推广工作不可或缺

杨晓1986年毕业,在随后的十余年时间里主要从事中国对虾、墨吉对虾、斑节对虾和日本对虾的育苗研究。“最让我有成就感的还是斑节对虾和日本对虾育苗。因为这两项工作当时在国内行业中都是领先的,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杨晓说:“我们在斑节对虾高密度育苗上的成功,打破了当时大陆斑节对虾育苗全部聘请我国台湾技术员的局面,推动了斑节对虾育苗和养殖的快速发展。我们利用粤东(主要是惠来)的日本对虾亲虾取得生产性育苗成功,开发了惠来周边海域的日本对虾亲虾资源,带动了粤东及闽南地区日本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后来推广到包括北方地区的全国各地。”

对虾育苗的成功让杨晓看到了水产推广工作能够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社会效益,而这也让他坚定了扎根水产推广的职业信念。2000年以后,杨晓的研究领域从对虾逐渐变成了海藻。

从业三十余年,他经历了汕头水产行业的变迁。“汕头的海水养殖经历了一个由贝藻转向虾鱼,又回归贝藻的变化过程。”杨晓总结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汕头的水产业是以出口创汇为主要导向,养殖和加工都是如此,主要是发展养虾和养鳗。现在水产养殖是以满足内需为主,传统名特优品种和引进的新品种都有,品种丰富了很多。”

目前,杨晓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紫菜养殖加工机械化的推广上。“传统紫菜生产全凭人工,无论日常晒网还是收割,都需要人工将紫菜网从海上收回陆地,非常耗时费力。如今,汕头紫菜产区的规模养殖场大多用上紫菜收割机,走向机械化生产之路。”这也带来了生产效率的大提升,“每天按照干紫菜150千克的生产量来计算,传统生产方式需要14名工人要花五六个小时,而且劳动强度很大,用手将紫菜一把一把拽出来,现在用紫菜收割机切割紫菜只需要1个半小时左右,省力又高效。”

多年的水产技术推广工作让杨晓十分明白基层渔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他认为,基层渔业技术推广工作在现阶段依然非常重要,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是由水产行业的行业特点决定的。“水产养殖业还是个体户居多,从业者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获得新技术和信息的能力偏弱,依赖基层渔业推广部门帮助提供信息和技术。”而这也对基层渔业技术推广工作者提出了要求,“基层渔业技术推广工作必须扎实有效,技术推广人员必须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和当地产业需求,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才能得到渔农的信赖,才能使渔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断适应现代渔业发展要求,充分满足渔农的技术需求。”

来源:海洋与渔业杂志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