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鱼鲜人欢!养殖尾水治理的“德清样板”:可复制、可推广

[复制链接]
查看499 | 回复0 | 2021-6-28 17: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17-2018年,浙江湖州市德清县在全国率先开展全域渔业养殖尾水治理,成功实现由1.0版的传统鱼塘、2.0版的标准鱼塘向3.0版的生态美丽鱼塘跨越,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尾水治理和渔业转型经验。
1624870969346553_256.jpg
坚持科学施治



一是全域覆盖。对全县养殖现状进行地毯式摸排,确定渔业养殖尾水治理1500个治理点、治理面积17.7万亩。研究制定了《德清县进一步推进渔业生态养殖加快尾水治理实施方案》,分类采取规模场自治和散户连片养殖集中式治理两种形式。



二是技术支撑。德清县按照“一场一策”原则,邀请省市有关专家逐塘制定治理方案,以先行治理示范点带动其他养殖户。编发《德清县渔业养殖尾水治理设施改造技术指导意见》,通过建立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生物处理池、人工湿地等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应用物理和生物净化处理手段,对养殖尾水进行有效处理;通过建立生态浮床,重构养殖区河道生态系统,提高河道环境承载力和自净力;通过建立生态浮岛、生态驳岸,在驳岸和塘埂种植低矮景观经济植物,打造“花基”渔业。建成德清县渔业养殖尾水治理智慧监管平台,对全县渔业养殖尾水治理点实行信息化、网格化管理。



三是机制保障。严格考核机制,将渔业养殖尾水治理工作纳入对各镇(街道)的年度考核,严督严考、挂图作战,对未能按照时间节点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的,进行亮牌问责。落实验收机制,联合验收组按照“每户必查、一户一档”原则开展现场验收,资料入册管理。建立资金保障机制,除规模场自治以外,集中连片治理的资金由县、镇(街道)、业主三方共同筹集。健全常态监管机制,出台《德清县渔业养殖尾水治理系统运行维护长效管理办法》,包括干部担责,建立“塘长制”,推行“一个鱼塘一名干部”,实行“百名干部包千塘”制度;专人专管,规模自治场由养殖户自行管理,集中连片治理点,由村委会落实专人进行管理;管护监督,政府聘请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行政村负责人员、老干部、老党员等参与日常巡查和运行监管;加强水质检测和行政执法,对尾水直排、偷排、漏排、超标排放等现象实施相应处罚,倒逼养殖户按规范运行。
162487100753571_875.jpg
优化结构促转型



一是优化布局。加强农田保护管控,严禁新开鱼塘,进一步调整养殖空间,优化养殖布局,鼓励土地流转,提高规模化养殖,确保养殖总量与环境承受能力相适应。



二是优化品种。引进、推广效益明显、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品种新、污染少的养殖新品种。



三是优化模式。积极开展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探索与推广,减少养殖污水排放,提高单位水体产量和养殖效益。推广鳖稻共生(轮作)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实行种养有机结合。集成应用节能减排、节地节水等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





惠及多方增效益



一是壮大集体经济。通过对小型分散养殖场采取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实施集中连片治理,建成后养殖尾水处理设施资产归村集体所有;同时养殖户土地(水面)流转价格相应提高,不仅有效保障长效运维,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二是促进农户增收。通过尾水治理,水产品品质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有效提高养殖户收益。同时,在养殖尾水治理的基础上,着手推进渔业产业聚集区和渔业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渔业特色观光点、精品民宿以及渔家乐等旅游新业态,从而进一步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三是保障消费安全。加强投入品监管,规范安全用药,禁止投喂冰鲜鱼、动物源性饵料,保持良好的养殖水体,促进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水域环境改善。全县所有水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和重点家庭农场全部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范围。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