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由于虾蟹患病初期不易发现,一旦发现,病情就已经不轻,用药治疗作用较小,疾病不能及时治愈,大批死亡而使养殖者陷入困境。
所以防治虾蟹疾病要采取“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等措施,控制虾蟹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为了更好地掌握虾蟹的发病规律和防止虾蟹疾病的发生,首先必须了解发病的病因。
虾蟹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外因也有内因。查找根源时,不应只考虑某一个因素, 应该把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联系起来加以考虑,才能正确找出发病的原因。
一、环境因素
影响虾蟹健康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水温、水质等。
1、水温
和所有的鱼类一样, 虾蟹的体温也是随着外界环境尤其是水体的水温变化而发生改变。
而且它们的代谢活动、酶活性和生长发育与水体中温度也有密切的关系。
当水温发生急剧变化时,机体由于适应能力不强而发生病理变化乃至死亡。
例如蟹苗在入池时要求温差低于3°C,否则会因温差过大而生病,甚至大批死亡。
小龙虾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25 ~ 30°C,受精卵的孵化温度应控制在24 ~ 30°C, 如果超过这个温度范围,小龙虾就会患病而死亡。
罗氏沼虾属于热带虾类,对温度的敏感性比较强,适宜的生长温度是25 ~ 30°C,当温度降到18°C时,活动减弱,14°C以下时就会有冻死的危险。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一般在4月底前都会将罗氏沼虾放在温棚里加温保温养殖,以减少死亡的威胁。
2.水质
虾蟹为维护它们正常的生理活动,要求有适合它们生活的良好水环境。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虾蟹的生长。
影响水质变化的因素有水体的酸碱度(pH)、溶氧(DO)、有机耗氧量(BOD)、透明度、氨氮含量及微生物等理化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