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过程中影响虾蟹正常生长的病害因素有哪些?

    [复制链接]
查看45108 | 回复3 | 2021-8-28 11: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由于虾蟹患病初期不易发现,一旦发现,病情就已经不轻,用药治疗作用较小,疾病不能及时治愈,大批死亡而使养殖者陷入困境。



所以防治虾蟹疾病要采取“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等措施,控制虾蟹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为了更好地掌握虾蟹的发病规律和防止虾蟹疾病的发生,首先必须了解发病的病因。



虾蟹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外因也有内因。查找根源时,不应只考虑某一个因素, 应该把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联系起来加以考虑,才能正确找出发病的原因。



一、环境因素



影响虾蟹健康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水温、水质等。



1、水温



和所有的鱼类一样, 虾蟹的体温也是随着外界环境尤其是水体的水温变化而发生改变。



而且它们的代谢活动、酶活性和生长发育与水体中温度也有密切的关系。



当水温发生急剧变化时,机体由于适应能力不强而发生病理变化乃至死亡。



例如蟹苗在入池时要求温差低于3°C,否则会因温差过大而生病,甚至大批死亡。



小龙虾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25 ~ 30°C,受精卵的孵化温度应控制在24 ~ 30°C, 如果超过这个温度范围,小龙虾就会患病而死亡。



罗氏沼虾属于热带虾类,对温度的敏感性比较强,适宜的生长温度是25 ~ 30°C,当温度降到18°C时,活动减弱,14°C以下时就会有冻死的危险。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一般在4月底前都会将罗氏沼虾放在温棚里加温保温养殖,以减少死亡的威胁。



2.水质



虾蟹为维护它们正常的生理活动,要求有适合它们生活的良好水环境。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虾蟹的生长。



影响水质变化的因素有水体的酸碱度(pH)、溶氧(DO)、有机耗氧量(BOD)、透明度、氨氮含量及微生物等理化指标。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西北虾王 | 2021-8-28 11:31: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在这些适宜的范围内,虾蟹生长发育良好,一旦水质环境不良,就可能导致虾蟹生病或死亡。



例如龙虾喜欢中性和偏碱性的水体,养殖水体中一般为6.5 ~ 8.5, pH过高或过低会对龙虾直接产生危害。



3.化学物质



池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往往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周围环境、水源、生物活动(鱼虾类、浮游生物、微生物等)、底质等有关。



如养殖虾蟹的池塘长期不清塘,池底堆积大量没有分解的剩余饵料、水生动物粪便等。



这些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同时还会放出硫化氢、沼气、碳酸气等有害气体,毒害虾蟹。



另外含有一些重金属毒物(铝、锌、汞)、 硫化氢、氯化物等物质的废水如进入虾蟹养殖池,严重的可引起虾蟹的大量死亡。



4.农药  



虾蟹对某些农药如敌百虫,聚酯类杀虫剂、化肥、液化石油气等化学物品非常敏感,只要池塘内有这些化学物品,虾蟹就会全军覆灭。



因此养殖水体应符合国家颁布的渔业水质标准和无公害食品淡水水质标准。



养殖区里有稻田的,要注意在防治水稻疾病时,不能轻易将田水放入养殖水域中,如果是稻田混养的,在选择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



二、 病原体侵袭



导致虾蟹生病的病原体有真菌、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等,这些病原体是影响虾蟹健康的罪魁祸首。



另外,还有一此直接吞食或直接危害河蟹的敌害生物,如池塘内的青蛙会吞食软壳蟹,池塘里如果有乌鳢生存,对虾蟹的危害极大。



三、自身因素



虾蟹自身因素的好坏是抵御外来病原菌的重要因素,一只自体健康的虾蟹能有效地预防部分疾病的发生。



例如刚刚蜕壳后的软壳蟹、软壳虾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就要弱得多;本身不健康的虾蟹在蜕壳时往往会因为蜕壳不遂而死亡。



四、人为因素



1、操作不慎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西北虾王 | 2021-8-28 11:32: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在饲养过程中,经常要给虾蟹池换水、运输,有时为了给虾蟹防病或治病而捕捞虾蟹时,会因操作不当或动作粗暴,导致碰伤虾蟹。



造成附肢缺损或自切损伤,这样很容易使病菌从伤口侵入,使虾蟹感染患病。



2.外部带入病原体



在进行虾蟹养殖时,需要从自然界中采集水草和投喂螺蛳,许多养殖户由于消毒、清洁工作不彻底,可能带入病原体。



另外患病虾蟹用过的工具未经消毒又用于无病虾蟹也能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



3.饲喂不当




大规模养虾蟹基本上是靠人工投喂饲养,如果投喂不当,投食不清洁或变质的饲料,或饥或饱及长期投喂干饵料。



饵料品种单一, 饲料营养成分不足, 缺乏动物性饵料和合理的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这样虾蟹就会缺乏营养,造成体质衰弱,就容易感染患病,从而导致营养不良、肠炎等疾病。



当然投饵过多,投喂的饵料变质、腐败,易引起水质腐败,促进细菌繁衍,导致虾蟹生病。



4.环境调控不力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西北虾王 | 2021-8-28 11:32: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虾蟹对水体的理化性质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如果单位水体内承载虾蟹量太多,易导致生存的生态环境恶劣。



加上不及时换水,虾蟹和鱼的排泄物、分泌物过多,二氧化碳、氨氮增多,微生物滋生,蓝绿藻类浮游植物生长过多。



在每年的三四月份,如果环境调控不力时,可能会大量诱生青苔,可使水质恶化,溶氧量降低,使虾蟹发病。



5.放养密度不当和混养比例不合理



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混养比例能够增加虾蟹产量,也是目前养殖效益非常好的一种模式。



但放养密度过大,会造成缺氧,并降低饵料利用率,引起虾蟹的生长速度不一致,大小悬殊。



同时由于虾蟹缺乏正常的活动空间,加之代谢物增多,会使其正常摄食生长受到影响,抵抗力下降,发病率增高。



另外不同规格的虾蟹同池饲养,在饵料不足的情况下,易发生以大欺小和相互咬伤现象,造成较高的发病率。



当然鱼、虾蟹类在混养时还应注意比例和规格,如比例不当,不利于虾蟹的生长。



6.饲养池及进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



饲养池特别是其底部设计不合理时,不利于池中的残饵、污物的彻底排除,易引起水质恶化使虾蟹发病。



进排水系统不独立,一池虾蟹发病往往也可通过传播使另一池虾蟹发病。这种情况特别是在大面积精养时或水流池养殖时更要注意预防。



7.消毒不够



虾蟹机体、池水、食场、食物、工具等消毒不够,会使虾蟹的发病率大大增加。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