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登录
立即注册
社区
云课
渔市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水产通
»
社区
›
重点技术
›
病害防治
›
水产动物疾病临床诊断为什么要测水质(六)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水产动物疾病临床诊断为什么要测水质(六)
[复制链接]
682
|
0
|
2022-5-14 11: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池塘养殖水体是结构过于简单的生态系统,人工种群的数量占绝对优势,为了达到养殖动物高产量的目的,不停地投入大量饲料,产生大量粪便和残饵,因为缺乏足够的微生物进行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不畅通,生态平衡稳定性差,对外来干扰的自我调节能力差,需要不停地人工调节(水质调节等生产管理操作),来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但是人为对生态平衡的调节干预并不总是有效,养殖动物和致病生物都是养殖水体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平衡一旦被打破(如“水变”),水质恶化,致病生物大量繁殖,如得不到及时控制,疾病就开始流行。疾病的发生只是表象,其实养殖水体环境恶化才是其根源。
水质问题既可以直接引起水产动物发生疾病,如缺氧、气泡病、有害气体中毒和有害藻类中毒等,水质恶化也能促进致病生物的大量繁殖和养殖动物应激,抗病力下降,诱发疾病和加重病情。水质指标既反映养殖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提示管理者应该提前采取必要的生产管理措施,也是疾病临床诊断的依据之一。检测的水质指标包括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图1)。不仅要现场检测发病时的“静态”数值,更重要的是知道这些指标连续几天的日变化情况,了解水质如何变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物理指标
水体的物理指标主要包括水温、水色、透明度、浑浊程度、粘稠程度、泡沫状态、气味等。
(1)水温及变化
异常的水温能直接导致水产养殖动物发病或死亡,如每年都有寒流造成不耐低温的罗非鱼和其它种类的养殖鱼类冻灾死亡,或各种鱼类冻伤后继发水霉病大量死亡。对虾养殖春季放苗后如遇寒流,水温下降到20℃以下,对虾停止摄食,体质下降,蜕壳困难,纤毛虫会大量寄生,大幅降温是春季对虾纤毛虫病的主要诱因。多数情况下不是水温降到养殖动物能耐受的最低水温之下,而是短时间下降幅度过大,造成的强烈应激而发病或死亡。夏季连续高温晴天,水温超过34℃,鲫鱼等鱼类也会摄食减少,生长缓慢,饵料系数升高等。加州鲈在过高的水温情况下,也会发生“中暑”,摄食减少,暗浮、定身,出鱼时“硬骨”,甚至死亡。北方土池塘养殖的牙鲆水温高于30℃也会“中暑”死亡。山东、辽宁海参养殖曾经出现连续几年高温使海参“化皮”、死亡。昼夜温差大或连续低温阴雨天气后忽然晴天升温,水温大幅升高也是气泡病的发病原因。
不同的疾病特别是传染病都有其适宜的流行水温,检测水温是临床诊断提示疾病方向和鉴别诊断的依据,如鲤鱼的锦鲤疱疹病毒病和浮肿病毒病,临床症状相似,现场单凭症状进行诊断很困难,二者发病水温虽然有部分重叠,但如果低于20℃发病,临床诊断就更倾向于浮肿病毒病;气单胞菌病和链球菌病是罗非鱼的两种主要的细菌病,有时受各种条件限制,能见到的病鱼数量有限,少数两三尾鱼可能无法从症状上区别是哪一种细菌病,但通过测量水温,一般30℃以下气单胞菌病的发生几率增大,而超过30℃链球菌的发生几率增大。
(2)水色、透明度及变化
水色、透明度及其变化代表水体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及其变化。不同的养殖种类、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质的要求不同。如土塘养殖南美白对虾早期放苗后要求水色黄绿色,黄中带浑,水体中藻类种类较多,数量适宜,并且菌类保持一定的数量;如果早期以单一小型绿藻为主的翠绿色,对虾很容易发生气泡病,早期养殖成活率低。很多养殖种类如对虾和鱼苗对水色和透明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尤其是养殖前期,如晴天后水色忽然变绿,或连续晴天后水色发红、发黑,或降温后水的透明度下降,都表明水质发生了剧烈变化,预示着疾病的发生。
(3)浑浊程度
不同的养殖模式对水质浑浊程度的要求不同。工厂化对虾养殖水体中有大量的悬浮有机质,形成生物絮团,水质一般都很浑浊;土池棚虾养殖,当投饵量达到一定数量时,也会部分藻类逐渐死亡,菌类大量繁殖,水质变浑浊(“扫浑”),同时水体亚硝酸盐明显升高,严重时出现蜕壳“肉段”;室外静水土池塘如果增氧能力不强,浑浊水质很容易缺氧,很难高产;有些养殖种类要求水质“清爽”,如河蟹养殖水浑后水草不能充分接受阳光,水草长不起来,“河蟹好不好,关键看水草”,水浑的池塘河蟹生长慢,蜕壳翻倍率低,还自相残杀,河蟹就很难养出来,基本上就养殖失败。海参养殖也要求水质清爽,利于天然饵料底栖硅藻的生长。
(4)粘稠程度、泡沫状态
土池塘水体中藻类大量死亡或养殖后期有机质积累,菌类大量繁殖分解有机质,外观见水体粘稠度大,流动性差,水体表面产生的泡沫也比较大,而且增氧机很难打散。粘稠度大的养殖水体,表面张力增大,容易缺氧,水体或底泥的氧化还原电位低,有些硫酸盐土壤的地区塘底厌氧发酵容易造成硫化氢积累中毒,对虾也容易暴发弧菌病。工厂化养虾和小棚虾养殖的中后期以培菌为主,中后期水体普遍粘性大,泡沫多,增氧能力强,保持有一定的泡沫数量是养殖水体生态系统稳定的标志。不论什么养殖水体,水面忽然出现大量泡沫或泡沫忽然消失都是水质剧变的标志,预示着疾病可能会发生。
另外如果下风口有腥臭味,底臭、返底,或有藻类大量死亡,也是水质恶化的标志。
2、化学指标
养殖水体的主要化学指标包括溶解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碱度、硬度以及八大离子等。
(1)溶解氧
溶解氧是水产养殖动物生存、生长、代谢等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与空气环境稳定的氧气含量不同,水环境的溶解氧受多种因素影响,变化幅度大,是人工调节的重要内容。长期低氧的水体,养殖动物摄食不积极,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容易积累,动物免疫力下降,疾病高发。严重缺氧的情况下养殖动物容易窒息死亡,也容易诱发病毒病、细菌病,甚至纤毛虫等寄生虫病。溶解氧过高是养殖动物气泡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的养殖动物对低氧的耐受能力不同,渔医应了解当地养殖模式下,溶解氧的变化对主要养殖动物生长、健康的影响,对诊断和预防疾病有指导意义。
下面是珠三角地区利洋水产药店总结的加州鲈养殖高产池塘溶解氧变化对鱼类和水质影响的经验分享,虽然这些经验不是绝对的,不同池塘的具体情况不同,实际会有差异,但对指导养殖和诊断、防控疾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①低于2.0mg/L,加州鲈暗浮且上到水面,如果再投料或者遇到天气闷热就会严重缺氧、大量死亡;②2.0~2.5mg/L,浮头的危险值,持续两天,鱼就会暗浮,不会到水面,两天后鳃丝出现血窦;
③3.0~4.0mg/L,吃料会减少30%,连续投喂后5天就会摄食减慢,后续会出现死亡;
④4.0~5.0mg/L,摄食量减少20%,如果投喂量继续加大,3天就会鳃丝出现血窦;
⑤长期保持在5.5~6.5mg/L以上,吃料正常(按照不同规格的投喂量),且损耗极低,也能保持较好的水质指标,氨氮低于0.15mg/L,亚硝酸盐低于0.3mg/L。
(2)pH值、碱度
pH值代表水体的酸碱度,碱度主要是指碳酸氢根和碳酸根的浓度。各种养殖动物有其适宜的pH值和碱度适应范围,水体长期超过适宜范围,水产养殖动物不能正常生长甚至危及生命。广西沿海、海南、粤东、粤西等红树林地带酸性硫酸盐土壤,池底容易反酸,早期水色浑浊发红,pH值低、碱度也低,肥水困难,水质清瘦,水质不稳定,容易倒藻等,尤其新建的池塘更加严重,对虾很难养殖成功。西北、华北、东北及滨海等盐碱地池塘碱度高,pH值高,尤其春季池水pH值更高,放苗成活率低。新建池塘起初两三年碱高水红的情况更加严重,即使耐高碱的鲫鱼也无法存活。一般碱度达到500mg/L(CaCO3)看作是养鱼用水的危险指标。
pH值受光合作用的影响,与溶解氧有相同的日变化规律,碱度越低,水体的缓冲能力越差,pH值日变化幅度越大,水体越不稳定。养殖水体的碱度尤其是对虾养殖最好在100~200mg/L(CaCO3),养殖动物发病率低,利于高产。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硫化氢的毒性与pH值密切相关。
(3)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
高产池塘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的主要来源是养殖动物粪便中“废氮”,出现过度积累是水体的污染速度超过了对氮的净化能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受阻的表现。各种养殖动物对氨氮和亚硝酸盐的耐受能力不同,过高的氨氮、亚硝酸可以导致养殖动物急性中毒死亡,氨氮长期偏高,慢性中毒,损伤动物鳃丝。亚硝酸长期偏高,慢性中毒,养殖动物吃料差,免疫力下降。有的水体使用氧化剂和加大增氧后,或者水变后氨氮快速转化成亚硝酸盐,造成养殖动物亚硝酸急性中毒。
硫化氢主要来源是硫酸盐土壤和富含硫化物的地下水源,粪便和残饵中蛋 白质也是其来源之一。养殖水体的硫化物主要存在底泥中,降温引起水体垂直流转和注水引起返底,使硫化物翻入水体中,氧化还原电位过低的情况下形成硫化氢,引起养殖动物中毒。池塘水流形成的死角处底泥最厚,硫化氢含量最高,虾游到此处容易急性中毒、出现“跳跳死”。
(4)硬度、钾离子
养殖水体的硬度主要指钙、镁离子的浓度。水体中钙、镁离子参与养殖动物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尤其需要直接从水体中吸收钙、镁离子的甲壳动物,钙、镁离子的浓度过低,蜕壳后不能正常硬壳,蜕壳期死亡率升高。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一般硬度不能低于400mg/L(CaCO3),淡水和低盐度水体养殖中后期随着钙、镁离子的被利用,硬度会逐渐降低,如果不能及时补充,严重影响对虾的正常生长,死亡率提高。有些养虾、蟹的地下水硬度过高,春季升温,连续晴天,水中藻类大量繁殖,容易产生大量碳酸钙、碳酸镁沉淀,附着在虾和蟹体表,对虾“白头白嘴”或“长毛”,蟹体表如披上一层铠甲,造成急性死亡。
部分地区地下水钾离子含量低,作为对虾养殖水源,会造成对虾体质弱,对各种应激更敏感,抗病力下降,很难养殖成功。
3、生物指标
养殖水体的主要生物指标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种类及变化,水体中细菌的种类及变化情况对监测水质,诊断疾病也很重要,有些水质异常变化明显就是由菌类变化引起的,但由于检测方法繁琐,菌类检测在实际生产上没有广泛应用。水体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种类及数量发生剧烈变化,是水体生态系统不稳定的标志。如春天新注水池塘小型绿藻大量繁殖,种类单一,浮游动物少,中午及午后氧气饱和度高,pH值高,气泡病发生率高,鱼苗、虾苗养殖成活率低;春天有机质多的“老水”池塘,隐藻、裸藻大量繁殖,水黑水浓,夜晚容易缺氧,遇雨后晴天白天容易发生气泡病,继发细菌感染后烂鳃、烂尾;高温期有机质污染严重的池塘,蓝藻容易暴发,如果增氧能力强,蓝藻不死亡,夜晚不缺氧,蓝藻利用有机质的能力强,蓝藻为主的水体相对更加稳定,蓝藻对鱼类的危害不大,养殖后期南美白对虾池塘出现部分蓝藻危害也不大,有些甲鱼和罗氏沼虾养殖池塘还有目的地培养蓝藻。蓝藻为主的鱼类养殖池塘,鱼类摄食旺盛,生长速度快。但是蓝藻为主的池塘一旦发生倒藻,缺氧和藻毒素对鱼虾蟹等养殖动物的危害往往也是毁灭性的。忽然刮北风降温、连绵阴雨、白撞雨、连续高温等异常天气后水变,水清、水浑、水红、水黑等都是倒藻的表现,水质剧变带来的强烈应激,容易诱发鱼虾蟹传染病发生。
春天返底或有机质多的水体,轮虫、枝角类、原生动物等浮游动物大量繁殖,也会引起水清、水浑、水红,夜晚容易缺氧、氨氮、亚硝酸盐升高。
我国水产养殖对象种类众多,南北方地理跨度大,养殖模式千差万别,不同模式的水质变化规律不同,不同养殖种类对水质的适应程度也不同,发生的疾病也有差别,不同的水质指标及变化对不同养殖动物的疾病诊断意义也不尽相同。
来自安卓APP客户端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黄颡鱼养殖
鲍鱼养殖
设施化养殖
小龙虾养殖
资讯头条
冷水鱼
964
主题
409
回帖
1万
积分
网站编辑
积分
12157
加好友
发消息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池塘养殖
病害防治
养殖机械化
设施化养殖
图文推荐
水产养殖过程中关于肥水的问题都在这里!
2021-02-25
水产养殖尾水如何治理?看过来,这里有14种模式可供选择
2021-06-21
手把手教你牛蛙病理学解剖步骤,值得收藏!
2021-09-07
鱼类厌食或者食欲不振:吃料异常的六个原因分析与分别应对!
2021-09-14
河蟹饲料投喂方法
2021-07-09
热门排行
1
鱼价行情 | 这次鱼价能涨起来吗?哪些品种
2
国庆前夕水产品价格不涨反跌,这些地方草鱼
3
养殖户养虾的十二个条件,你拥有几个
4
为何水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一以草鱼为例
5
10月13日最新全国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
6
9月28日最新草、鲫、鲢、鳙等水产品各地批
7
9月28日全国部分地区水产品塘头收购价格
8
10月3日全国部分地区水产品塘头收购价格
9
9月26日最新草、鲫、鲢、鳙等水产品各地批
10
浙江兰溪市鱼塘回填,鲫鱼价格下跌3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