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对蟹塘的影响及暴雨后蟹塘管理对策

[复制链接]
查看1369 | 回复0 | 2020-7-10 17: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从今年的梅雨期来看,跟往年相比,雨水量偏大,持续时间长,很多地区出现了长时间暴雨甚至连续暴雨。一场暴雨,一方面给蟹塘加注了新鲜水源,有的蟹塘水位瞬时上涨50cm以上,另一方面也给不少蟹塘带来了“惊喜”,对蟹池环境、河蟹应激影响很大,造成了很多蟹塘出现了持续水浑、底质泛起、指标超标、水草下沉、河蟹摄食差和水瘪子等,甚至有些蟹塘出现大量应激性蜕壳、不明原因死亡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一、暴雨对河蟹养殖池塘的影响●


当前正值梅雨向高温过渡的转折点,也是河蟹四壳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多雨、低压、高温、台风等极端天气频发,今年很多地区已经出现了水灾,这个阶段暴雨有时如同家常便饭,对有些蟹塘可能会造成毁灭性打击。

1
水位上升
暴雨往往伴随大风,直接造成了很多蟹塘水位飙升,溢塘的风险加大,甚至造成有些蟹塘水位与堤坝持平。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蟹塘围栏设施损坏、池埂损坏甚至坍塌。

2
水温下降
大量雨水进入蟹塘,直接造成蟹塘水温下降,可能从暴雨前的平均27~28℃,突然下降到20℃,对河蟹应激反应很大。如果暴雨后紧接着是晴天,水温又迅速上升,对河蟹又造成了二次应激。

3
pH下降
雨水一般是弱酸性的,瞬时大量雨水会造成蟹塘pH突然下降,有的蟹塘甚至下降幅度超过1.5以上。另外,连续暴雨,由于水体光合作用下降,藻类大量死亡,也会导致pH下降。

4
溶氧下降
连续暴雨,会导致蟹塘底层溶氧偏低。一方面水体光合作用变差,引起蟹塘水体藻相、菌相失衡,藻类大量死亡甚至倒藻;另一方面池塘底部耗氧增加,池底的残饵、粪便、动植物尸体、硫化氢、氨氮等有害物质泛起,生物耗氧量上升,加剧了池塘缺氧状态。

5
摄食下降
由于突然的大量降雨,会导致很多蟹塘出现水浑,应激反应很大,往往暴雨后螃蟹吃食明显减少。一方面大量雨水导致池底耗氧增加,水体溶氧下降,导致河蟹摄食下降;另一方面池塘各种有毒有害物质释放加速,各种水质指标出现异常,对河蟹应激很大,也导致了摄食下降。



●二、暴雨后蟹塘管理对策●


河蟹池塘大量进水后会影响养殖水质突变,大多数池塘会出现水浑、倒藻、缺氧等状况,有的蟹塘水草还会出现问题,甚至河蟹还会出现大量死亡。因此,暴雨后要从恢复池塘生产能力、提升池塘管理能级和突出问题处理能效三个维度进行系统管理。



(一)恢复池塘生产能力


1
修复池塘设施
对于暴雨后出现了蟹池溢塘、围栏设施损坏、池埂损坏和坍塌等,包括有的蟹池附属设施出现仓库进水、毁损等,要以最快速度维修加固,第一时间修复蟹塘毁损设施,甚至要提前维护和保养池塘设施。

2
迅速补投苗种
这段时间,很多蟹塘出现了河蟹大量死亡,在摸清现有存量的基础上,迅速补放苗种。这个时间段大部分蟹塘可能无法补充蟹种,建议补放豆蟹、白对虾苗和青虾苗等,一般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为减少上半年蟹塘损失和增加下半年蟹塘效益打下基础。



(二)提升池塘管理能级


1
强化水质管理
(1)水位控制
暴雨后蟹塘内水位突然提升,要防止瞬时降水量过大,池塘水位暴涨。要及时排出雨水,降低水位,保持在暴雨前水位左右,以隐约看到水草为宜。

(2)水质控制
当前水温在25-29℃左右,适宜河蟹生长,应根据池塘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投喂、调节水质等。对于水质较好的池塘,河蟹摄食不受影响,可以正常投喂;对于水质较差的池塘,河蟹摄食下降,可适当控制投喂量,甚至停食几天,可使用微生物制剂等相应措施,待水质恢复后逐渐增加投喂量。

(3)溶氧控制
对于装有增氧设施的蟹塘,适时开启增氧设备,坚持每天中午1-2点及凌晨2-6点各开增氧机一次,2-3小时/次,增加水体溶氧。根据蟹塘水质情况,可间隔使用光合细菌、EM菌、芽孢杆菌等全池遍洒2-3次/周,调节改良水质。另外,为了进一步净化水质增加溶氧,蟹塘可以补放螺蛳100kg/亩左右。

2
强化水草管护
水草覆盖率应保持在50%~60%,分布要有疏有密,过稀要及时补种或移植,过密要拉草路、割草头,使水草始终保持在水面下30cm左右。连续暴雨或者阴雨天,光照不足,水草活力弱,加上水位飙升导致水草被淹没,直接影响水草生长,尤其要注意常常出现的水草挂脏、飘草、水草死亡等现象,出现这类问题要及时处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
强化病害预防
目前是河蟹第四次蜕壳的关键时期。做好暴雨后防病工作十分必要,长时间的阴雨天或者暴雨,会导致水草、藻类光合作用弱,池塘溶氧偏低,水体呈现缺氧状态,加之暴雨过后水质突变,河蟹出现应激,会造成体质下降,甚至发病和大量死亡。
因此,建议暴雨后池塘要及时消毒,建议选择药性温和、对河蟹基本没有刺激的蛭弧菌或碘制剂。四壳前后在饲料中添加护肝产品、EM菌或发酵料等预防药物内服1个疗程,促进河蟹体质健康,如果发现有河蟹肝脏不好或有水瘪子症状,要加大保肝产品使用量,并且内服2个疗程。
另外,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大雨、台风、高温、闷热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应提前或经常使用多维、补钙产品等,增强河蟹的抗应激能力,缺氧天气要提前开动增氧机或抛洒颗粒氧。



(三)突出问题处理能效

现阶段正值河蟹第四次蜕壳之际,一方面减少暴雨后的应激,恢复体质,另一方面要保障顺利蜕壳,减轻伤亡。如何提高此阶段河蟹养殖突出问题将成为制约全年河蟹养殖效益的主要瓶颈。

1
鳃病问题
主要有黑鳃、烂鳃、水肿,这类病害主要是由细菌引起,由于蟹塘水质恶化、残饵粪便等沉积池底导致有害菌大量繁殖,病蟹鳃部变色呈暗灰色、黑色或鳃部肿胀,行动迟缓,呼吸困难,吃食量严重下降。
预防此类蟹病,一要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使用氧化性底改来改良底质环境,减少有害细菌的滋生和繁殖对河蟹的危害;二要及时补充有益菌。

2
蜕壳不遂问题
这个阶段的蜕壳不遂主要由于连续阴雨、池塘缺氧、河蟹吃料状况较差导致,河蟹营养积累相对来说不足,河蟹体质往往偏弱,四壳往往出现蜕壳死亡,控制不好将会出现损蟹量过大。
建议在蜕壳前用蛭弧菌或聚维酮碘杀菌消毒,为河蟹蜕壳创造良好环境,同时内服和外泼补钙产品来补充营养,增强河蟹自身抗病能力。

3
“水瘪子”问题
河蟹“水瘪子”,其实就是河蟹肝坏死病,发病初期河蟹肝脏花白,中期肝脏发白,后期肝脏糜烂糊化,病蟹基本空肠空胃,肌肉萎缩。主要有长期阴雨天气、池塘用药不当、投喂方法不当、池塘环境差等原因引起。
今年很多地区很多蟹塘均不同程度发生了此病。对于发病塘口停止投喂冰鱼,改为优质配合饲料,建议在饲料中添加保肝、促进消化、提高免疫产品,连用2个疗程,病情严重的连用3个疗程以上。

4
蓝藻问题
今年很多蟹塘都不同程度爆发了蓝藻。蓝藻多发于pH高、水体富营养化的蟹塘。蓝藻问题建议提前预防为主,定期使用改底,分解底部残饵粪便,减少蓝藻营养的来源,并坚持定期培藻培菌,和蓝藻竞争营养。可定期使用芽孢杆菌、乳酸菌和氨基酸、果酸类解毒剂,降低pH值;科学投喂,减少残饵。
蟹塘发生蓝藻,要根据池塘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如果水草好、水质好,刚发生蓝藻,可通过加倍使用芽孢杆菌、乳酸菌等可有效控制。如果水草少、水质差,蓝藻严重的塘口应以换水为主,不宜杀灭处理,防止河蟹藻蓝素中毒。
很多人蟹塘一看到蓝藻,就选择用药物杀灭,但下面5种情况,建议不要杀蓝藻:一是水温超过30℃时,二是平时经常缺氧的蟹塘,三是蟹塘水草少活力差、甚至没有水草,四是闷热天气、气压低时,五是蜕壳高峰时。杀完蓝藻后一定要做好增氧、解毒、改底工作。

本文版权属于科学养鱼杂志社

作者: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叶建生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