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氮篇】——养殖后期,氨氮、亚盐难降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复制链接]
查看666 | 回复0 | 2020-8-19 23: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氨氮和亚硝酸盐在化学本质上是氮在水体中的2种不同的形态,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氨氮和亚硝酸盐就像是两兄弟一样,当你和其中的一个人打架,另外一个就会过来帮忙。因此,在实际生产当中,我们应该把它们放在一起考虑。




水体中的氮从哪来?




  主要来自于饲料当中的蛋白质和沉积在池塘底部的含氮有机物的分解

   那么,饲料蛋白质中的氮没有被利用,进入到养殖水体中究竟有多少?我们可以通过饲料的利用率进行大致的估计。

   在实际养殖的过程中,不管你使用什么样的投喂机械和投喂方式,投喂的饲料不可能完全被水生动物摄食,未能摄食的部分转变为残饵,这部分大概占到投喂量的1%-5%,被水生动物摄食的饲料,里面的营养物质也不可能被消化道100%的吸收,一般只有70%-80%,不能消化的部分只能以粪便的形式排放到水体当中;被消化道吸收到体内的含氮物质,也仅仅只有40-50%用于机体的增重。

   不管我们的水产饲料中使用多么优质的蛋白质,哪怕你全部使用鱼粉,蛋白质的净利用率也不会超过40%,一般在25%-35%,其他不能利用的含氮的物质只能排放到养殖环境中,成为养殖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的主要来源,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到养殖旺季投料量上去以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就蹭蹭蹭地往上走。

   沉积在池塘底部的含氮有机物的分解,常年未改底清淤的老塘,池塘底部已经恶化,底部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氨氮和亚盐就会进入到养殖水体当中。
氮在养殖水体中的转化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氮在养殖水体中的转化,我们看到这张养殖水体氮循环的图,养殖水体的氨氮主要来自于水生动物的含氮的代谢产物的排泄和含氮有机物的分解,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养殖水体中氮的去路




从上面的氮循环图我们可以看出,养殖水体氮的出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排换水,藻类的吸收和细菌的同化,脱氮作用等。

1、排换水,是降低养殖水体氨氮和亚盐最简便的方法,但是由于现在国家环保法的限制,直接排换水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困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藻类吸收利用

藻类对水体氨氮和亚盐的吸收是池塘养殖氨氮最主要的出路,藻类在它的生长繁殖过程中,需要不断利用环境中的无机氮,合成自身的蛋白质,从而实现生长繁殖。

因此,在养殖的过程中,保持养殖水体的浮游藻类密度处于比较高的水平,是有助于养殖水体氨氮的控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细菌的吸收同化

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也需要从环境中吸收氮,合成自身的菌体蛋白,细菌对环境中的氮的吸收和利用,也是养殖水体中氮的去路之一。那如果细菌能够吸收利用养殖水体的氮,那么,养殖过程中是不是可以往水体中添加益生菌处理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再讲。




氨氮、亚硝酸盐降解方法




1、底质处理。养殖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底质清淤和排污,降低水体有机质含量,同时使用底质改良剂改良底质。

2、使用活力菌能够有效的降解水中氨氮,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好氧)、EM菌(厌氧)等。

3、注入新鲜水。

4、增加水中溶氧,促进氨氮硝化,如多开增氧机,投放增氧粒(不提倡反复使用)等。

5、物理吸附法,使用如沸石粉、硅胶、活性炭、海泡石等吸附剂,将氨氮吸附在其结构中。这种方法在生产中广泛使用,许多底改产品均含有吸附剂成分。其优点是作用时间短、成本低。缺点是水体中上层的氨氮都随着吸附剂沉到水底,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只在急性中毒的时候使用,平时不推荐大量使用,如要使用,则最好配合活力菌、和一些改良底质的产品或者硝化菌和反硝化菌混合使用)

6、接种有益藻类(如小球藻、螺旋藻、硅藻等),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增加天然饵料。




日常预防措施




1、控制放养密度,合理投喂。选用高质量饲料,投喂时做到少量多餐。

2、多开增氧机。(特别是中午阳光明媚时)

3、合理、正确施肥,不要过多施用氮肥(特别是养殖中后期)。

4、定期培养活力菌和接种有益藻类。(每月一次或两次)

5、经常清理塘低淤泥。

6、有条件的话经常换水。

7、适当混养一些滤食性的鱼类品种,如鳙鱼、鲢鱼等。

8、定期氧化消毒(每月一次或两次),提高池塘微生物的消化能力。(有待斟酌,经常消毒也会把水中有益菌藻杀死)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